我国小麦进口渠道或向“一带一路”国家转移

(来源:粮油市场报 发稿时间:2018-07-20 阅读次数:484)

 

  随着中美贸易摩擦的加剧,预计我国进口美国小麦的份额将进一步降低,对其他国家小麦的采购将会相应加大,小麦进口渠道或逐步向“一带一路”国家转移,预计新年度进口量将有所增加。
  今年夏收以来,由于国家政策性收购力度减弱,加之各地小麦质量良莠不齐,主产区优质小麦一改往年跟涨、跟跌普麦的现象,自新麦上市以来就一直表现出强劲的上涨行情,优质小麦市场走出了一条有别于往年的轨迹。监测显示,当前主产区优质小麦进厂价为2660~2700元/吨,较上市初期上涨110~150元/吨,已普遍高出上年同期90元/吨。
  我国小麦市场供需整体宽松,但市场的宽松更多表现为普通小麦,优质小麦供给的短板并未改变。由于今年部分地区小麦受灾较重,市场担忧后期优质小麦供应可能偏紧,行情看涨预期较强。预计新年度小麦进口数量将较上年增加,受贸易摩擦升级的影响,其进口渠道或将向“一带一路”国家转移。
  夏收优质麦价上行始终强劲
  进入7月份以来,新小麦市场购销逐步趋于理性。由于担心后市风险,一些贸易商继续追涨的热情已经不高,出货较前期有所增加,主产区普通小麦价格整体趋于稳定。当前,制粉企业三等以上新产普通小麦进厂价:河北衡水1.24元/斤,山东德州1.23元/斤,河南郑州1.215元/斤,江苏徐州1.20元/吨,均与上旬价格基本持平。
  由于今年国家政策性收购力度减弱,夏收以来小麦收购主力基本由市场化收购担当,小麦收购进度较上年同期大幅偏慢。截至7月10日,主产区小麦累计收购2717万吨,同比减少1590万吨,下降36.92%。其中,河北收购235.1万吨,同比减少9.7万吨;江苏收购742.2万吨,同比减少277.4万吨;安徽收购293.4万吨,同比减少394.7万吨;山东收购461.6万吨,同比减少64.9万吨;河南收购577.1万吨,同比减少782.7万吨;湖北收购102.8万吨,同比减少90.2万吨。
  相对于普麦价格的一波三折,今年夏收以来主产区优质小麦价格始终保持强劲上涨态势,即使在近期普通小麦行情趋于稳定的情况下,优质小麦价格依然维持上行,贸易商及制粉企业采购积极性较高。
  当前,优质小麦进厂价:山东菏泽地区“济南17”为2660元/吨,潍坊地区2670元/吨;河南郑州地区“郑麦366”为2700元/吨,新乡地区2700元/吨;河北石家庄地区“藁优2018”为2660元/吨,均较上旬上涨20~40元/吨,较上市初期普遍上涨110~150元/吨。目前,华北地区优普小麦平均价差为253元/吨,较上旬扩大39元/吨,较新季小麦上市初期扩大86元/吨。
  市场认为,由于今年局部地区优质小麦受灾较重,市场预计后期优质小麦供应可能偏紧,加之市场惜售心理较强,部分企业及贸易商对后市优质小麦价格大多持看涨预期。
  优质麦市场产需仍存在缺口
  近年来,国内小麦市场供需形势整体相对宽松,政策性库存数量增加,年度供需存在结余。国家粮油信息中心7月份预计,2018/2019年度全国小麦新增供应量12650万吨,消费总量为11470万吨,小麦供求结余量为1179万吨。据了解,目前国家临储小麦库存仍在7401万吨,同比增加1648万吨。在高企的政策性小麦库存中,普通小麦占据绝对的“大头”。
  据有关市场机构调研预估,近年来国产优质强筋小麦总量估计在350万~450万吨,而市场需求量在600万~800万吨,供给侧结构性矛盾大多体现在优质小麦上。
  从市场消费结构来看,随着国内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消费结构升级使得居民由以往的注重“数量”转变为更注重“质量”,市场对优质小麦的需求不断增加。受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近年国内面粉销售持续低迷,但专用粉市场却一直较好,企业开工率也较高,这说明市场对优质小麦存在刚性需求。
  初步统计,近三年制粉企业整体开工率基本在30%~55%之间,而专用粉生产企业开工率则在60%以上,个别大型企业开机率达到80%左右,远远高于社会平均开工率不到50%的水平。
  据了解,受清明期间“倒春寒”天气影响,今年河南北部、山东西南部地区优质小麦减产明显。市场反映,山东菏泽地区优质小麦减产幅度在40%以上,河南濮阳、兰考减产30%以上。
  农业农村部表示,今年我国优质小麦播种面积增长10%左右,但部分地区因灾减产,市场预计优质小麦总产量或小幅下降,市场供应缺口依然存在。笔者认为,受市场供需相对偏紧的影响,后期优质小麦价格仍有上行空间。
  新年度小麦进口量将会增加
  海关数据显示,5月份我国进口小麦63万吨,上月为37万吨,上年同期为50.3万吨。2017/2018年度迄今我国共进口小麦368.5万吨,同比减少13.33%。
  近期,市场各机构普遍下调全球小麦产量预估。由于市场担心小麦供应收紧,国际市场麦价处于涨势。不过,由于我国小麦价格相对较高,内外价差依然较大。7月上旬,2017/2018年度美国软红冬麦到港完税价与广州港国产红麦平均价差为511元/吨;硬红冬麦到港完税价与广州港国产小麦平均价差为738元/吨,整体处于高位。
  今年夏收以来,主产区小麦南下销区流通不算畅通,除了有部分地区小麦质量不佳、价格偏高的因素外,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南方销区部分企业,特别是沿海一些大型制粉企业已习惯于使用进口小麦加工生产,对国产小麦需求份额下降,依赖性减弱。
  由于今年我国主产区部分地区优质小麦生产、收获受到不利天气影响,单产出现下降,市场预计新年度优质小麦供应量或较上一年度略有下降,后期小麦进口量将增加,以弥补国内优质小麦供应缺口。国家粮油信息中心7月份预计,2018/2019年度我国小麦进口量为400万吨,较上月上调100万吨,较上年度增加31.5万吨,增幅8.5%。
  美国农业部7月供需报告预计,中国2018/2019年度小麦进口量为450万吨,较6月预估上调50万吨;2017/2018年度中国小麦进口预估为400万吨,2016/2017年度小麦实际进口量为441万吨。
  进口或向“一带一路”国家转移
  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称,2017/2018年度全球五大小麦出口国排名将出现显著变化,俄罗斯将成为头号小麦出口国。近日,俄罗斯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2018年度俄罗斯小麦出口量为4049.9万吨,同比增加1.5倍;2017/2018年度,黑海地区在国际小麦市场的占有率约为37%,明显高于美国和加拿大之和。
  我国小麦进口主要以品种调剂为主,每年进口量在400万吨左右,近年其进口渠道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对美国小麦进口的依赖性不断降低。笔者认为,在贸易争端爆发之前,我国对黑海地区小麦的进口就已经开始增加,而贸易战更加速了这种趋势的发展。随着中美贸易摩擦的加剧,预计我国进口美国小麦的份额将进一步降低,对其他国家小麦的采购将会相应加大,小麦进口渠道或逐步向“一带一路”国家转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