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本行业动态

取消玉米收储?短期恐难实现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发稿时间:2014-07-04 阅读次数:7671)

 

  外电日前报道,中国预计最快于明年取消玉米收储机制,以努力削减巨大的国储量。
 
  这如果成为现实,中国最大的粮油收储企业,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下称“中储粮”)超过4万人的员工队伍将不得不大幅裁员。但这一幕短期内不会成为现实,境外媒体或许低估了中储粮的相关公司影响力和中国政府对于收储的深层考虑。
 
  与外界猜测恰恰相反,中储粮正在大举扩张仓容,为大规模收储粮食加紧准备。中储粮官方公布的消息显示,2014年,国家下达中储粮三年910万吨建仓计划,其中2014年拟开工建仓项目78个,涉及13个分(子)公司,建设仓容355万吨。中储粮称,目前,部分项目已陆续进入项目招标、开工建设阶段,多数项目按照当年立项、当年建设、当年完工投入使用的要求组织实施,当年竣工项目数量和完成工程量均为历年之最。
 
  在中国东北主产区进行临时玉米收储,对现在的中储粮而言,意义非凡。2013年,中储粮累计购销粮食22069万吨,这个数字是收购和销售粮食的总和,中储粮去年收购的粮食数量肯定不会高于这个数字。中储粮现在托市收购的粮食主要是水稻、小麦、玉米,而玉米是其中的大头。2013年11月到今年4月30日,中储粮临时收储的玉米累计数量为6919万吨,以中储粮2013年收购粮食总量不超过22069万吨计算,玉米占到总量的三成以上。
 
  通过大规模的临时收储,中储粮可以获得巨额的粮食收购、存储、出库等项目的收入。
 
  取消玉米临时收储的动议假设落实,中储粮三成以上的业务消失,对于中储粮造成的震动和冲击,以及形成的反弹力,恐怕远远超出境外媒体的理解范围。
 
  中国对玉米、水稻等粮食的托市收购,近年来饱受争议,作为回应,中国政府宣布今年以大豆和棉花作为试点,取消托市收购,改为更加市场化的目标价格补贴。不过大豆和棉花现在都是边缘化的农产品,国产大豆的年产量只有1000余万吨,与玉米每年2亿吨左右的产量相比,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上。业内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最近三年,中国玉米连续丰收,而托市收购价格坚挺甚至提高,让农民收入大增,如果取消临时收储,玉米的产量发生动荡,影响到农民的稳定,压力较大。因此,过去两年预计临时收储的玉米采购花费超过2000亿元,占用大量资金,这项政策并没有如大豆和棉花一样被叫停。
 
  中国政府希望以玉米的托市收购来稳定农业种植和农民收入的稳定,这样的政策出发点,短期内预计也不会改变。
 
  玉米的临时收储尽管获得了农民的欢心,却让国内加工企业一筹莫展。行业人士告诉本报记者,由于东北地区的玉米大量进入国库,市场供应短缺,当地玉米深加工企业约一半的产能闲置,为了获得原料,不得不从河北、山东等关内地区调运玉米进入东北,尽管玉米供应总量是足够的,甚至略有剩余,但是河北、山东等地却令人意外地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状况。
 
  此外,临时收储价格坚挺让国产玉米与进口玉米相比,缺乏竞争力。2013年,东北玉米的临时收储价格分别是内蒙古、辽宁1.13元/斤,吉林1.12元/斤,黑龙江1.11元/斤,价格水平较2012年提高了0.06元/斤。以黑龙江为例,玉米临储价格高于市场价格4~5分/斤。分析人士说,东北玉米运到广东港口的价格现在是每吨2500~2600元,而从美国进口的玉米理论价格只有每吨2000元左右。
 
  业内人士说,如果现在放开进口,国产玉米将一败涂地。这位人士指出,取消玉米收储,短期看不太可能,但是中储粮每年将大量玉米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进国库,也不是长久之计;过几年玉米市场还是得恢复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玉米价格居高不下,饲料价格下不来,意味着肉、蛋、奶的价格也下不来。本报此前报道,据测算,以猪肉为例,巴西和美国的猪肉制品生产成本仅为中国的60%到70%,主要原因是中国的托市收购让饲料价格居高不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