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本行业动态

政策收购改变市场节奏 麦价或迎来阶段性上涨机会

(来源: 发稿时间:2014-07-21 阅读次数:5526)

 

 

  在国内麦市因增产增质导致供给增加,因经济增速放缓及行业产能过剩等引发加工需求下降所形成的“供升需降”格局下,国内麦市的供需格局改观,产业调整加大市场风险,市场主体对政策的依赖度阶段性增强。主产区小麦托市收购量与收购进度将成为市场行情走势的风向标。随着主产区新小麦收购进度的加快推进,政策收购改变了国内小麦流通市场的供需格局,麦价或将迎来阶段性、区域性上涨机会。
    一、“收粮难”与“售粮难”同现  凸显加工行业疲软
    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生产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冬小麦产量11989.9万吨,比2013年增产404.5万吨,增长3.5%;主产区小麦千粒重普遍增加,小麦品质提高;其中河南、安徽、河北、山东和江苏小麦千粒重分别达到42.7克、41.7克、40.1克、40克和39.1克,比2013年分别增加1.8克、2.1克、2克、2.3克和0.5克。与往年夏粮收购情况不同,今年夏粮收购期间因主产区新小麦增产增质以及下游加工行业产业结构调整,使得粮食经营市场化风险加大,市场主体入市收购积极性较低;与此同时,因今年主产区新小麦收购价格较上年提高0.06元/斤,主产区农户售粮较往年相对较为踊跃。国内小麦流通市场粮源的增加以及加工行业经营较为艰难使得夏粮收购市场在经历一个半月后,随着粮源大量的流入国储,出现“收粮难”与“售粮难”格局。农户、粮食经纪人、粮库、粮食贸易商等持粮主体因用粮企业需求较为疲软且质量要求较为苛刻难以销售出“合理”的价格;而用粮主体因行业竞争激烈、自身经营较为艰难,在控制成本的情况下,其难以采购到符合其质量要求的粮源。“收粮难”与“售粮难”同现,凸显加工行业疲软,其实质更是上游的政策市与下游的市场市脱节,导致整个产业链的价格传导机制失效。
图1:2006年以来主产区夏粮收购期间白小麦均价走势图
 

    二、托市收购及托市价支撑底部  收购进度快、托市量高改变流通格局

    据统计,截至7月10日,河南、山东等11个小麦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新产小麦5088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1800万吨,收购量已占主产区新小麦产量的40%以上;其中至7月15日,国内托市小麦收购量已超过2300万吨,其中江苏超过630万,安徽590万吨,河南接近1000万吨。今年主产区新小麦收购进度是自2006年启动小麦托市收购以来最快的一年。今年国内主产区新小麦收购进度较快更多的是源于托市收购数量的大幅增加,非托市收购主体入市收购较为谨慎,这导致新麦收购价格与托市收购进度关联度明显加强,托市收购进度成为主产区新小麦收购价格走势的风向标。今年国内主产区新小麦收购进度快、托市收购数量高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因新小麦产量增加、需求疲软所带来的供需宽松格局,新小麦流通市场或因托市收购数量明显增加步入阶段性供需偏紧格局。
图2:2006年以来主产区新小麦托市收购价及托市收购量情况
时间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托市量
4093
2895
4203
4005
2265
0
2335
836
占产量比
40.03%
27.96%
39.49%
37.09%
20.81%
0
20.95%
6.86%
表1:自2006年国内主产区小麦托市收购量及占冬小麦产量比例
    三、麦价围绕托市收购价波动  面企入市谨慎后期存补库需求
    国内主产区小麦托市收购预案的提早启动增强了市场收购主体的力量,使得主产区新小麦收购价在尚未形成主流收购市场价时,托市收购价即成为新麦收购价格风向标,大幅缩短了主产区新小麦上市前期低位运行的时间,也减少了市场主体市场贸易的机会。主产区小麦托市收购数量的大幅增加并未引发麦价的明显上涨,今年主产区新小麦粮源收购主体分布明显不均衡,市场化收购力量较弱,主要集中在国储,加工企业入市收购的力度较低,上年面粉加工企业采购价格风向标的作用明显弱化。面粉加工企业虽开工率同比下降,企业经营较为艰难,但国内小麦粉总产量仍呈现增长态势,据统计,2014年1-5月全国小麦粉产量为54088511.31吨,同比增长3.88%,其产量的增长更多的源于产能扩张所引发的。30个统计的省市中,1-5月份小麦粉产量同比增长的有15个,下降的有15个。
图3:国家统计局公布的面粉年度产量及增长率
地区     时间
6月20日
6月25日
6月30日
截至7月中下旬
江苏兴化
2464
2464
2474
2470
安徽亳州谯城
2452
2452
2452
2466
山东菏泽东明
2480
2500
2500
2514
河南新乡
2520
2514
2520
2516
表2:2014年主产区大型面粉加工企业新小麦收购价格(单位:元/吨)
    四、小麦饲用替代优势显现  饲企新小麦使用量增加
    由于国内玉米现货价格上涨速度持续快于小麦,各地小麦与玉米之间的比价呈现明显走低态势,小麦饲用替代的价格优势逐步体现;部分大型饲料养殖企业猪料中小麦添加比例已经由6月中旬的10%增加至近期的20%。豆粕、菜粕价格长期居高不下,玉米价格近期明显上涨,使得很多饲料加工企业重新调整原料配方,加大小麦使用量,这也提高了饲料加工企业新小麦的采购积极性。受此影响,今年国内小麦的饲用量相比去年将明显增长,这将一定程度上抵消今年新麦增产对价格形成的不利影响,同时也会使得国内小麦市场供需格局逐渐发生改变。据180家重点跟踪企业数据预测,2014年上半年全国饲料总产量8300万吨,同比下降3%。从近期调研了解的畜禽产品价格及养殖存栏情况看,预期在第三季度以后,会有较大改观,饲料需求将逐步趋好,其中肉禽饲料和水产饲料将有明显起色,全年饲料产量同比呈增长态势。截至7月中下旬国内三等白小麦与二等黄玉米均价价差已由5月初的290-300元/吨,大幅回落至0-10元/吨。
 
图4:三等白小麦与二等黄玉米均价价差走势图
    五、供需宽松难阻玉米价格上涨  政策收储改变阶段性供需
    国内经济增速放缓以及粮食下游加工行业产能过剩,在粮食总产量连年增加的情况下,玉米等与小麦联系较为密切的品种步入供需宽松格局,这也导致政策性收储压力巨大,使得玉米等品种政策性氛围增强。据统计,2012年产临储玉米收购量3083万吨,截至4月30日,东北三省一区2013年产临储玉米收购量6919万吨,临储收购占到产量的70%以上;尽管国内养殖业不景气,但在临储收购的支撑下,国内玉米现货价格保持坚挺态势。自5月22日临储玉米拍卖开展以来,总投放数量为3655万吨,实际成交1272万吨;进口玉米总投放数量150.5万吨,实际成交114.4万吨。由于临储收购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玉米流通市场的阶段性供需格局,虽然国内玉米临储库存数量较大,但其有效流通受到较大限制,导致玉米现货价格在供需宽松的大背景下呈现明显上涨态势。截至7月中下旬,鲅鱼圈港玉米主流收购价格2460-2480元/吨,较4月30日上涨80-110元/吨;广东港东北产优质玉米主流成交价格2610-2620元/吨,上涨170-200元/吨
图5:国内二级玉米均价走势图
    六、需求低迷掩盖市场流通量减少  麦价阶段性区域性行情显现
    国内面粉加工企业效益不景气以及需求低迷掩盖了小麦市场流通量明显减少的真相,托市收购以及托市价对麦价底部形成坚实支撑。由于今年夏粮收购至今新小麦收购价格整体围绕托市收购价附近波动,麦价未出现较大幅度上涨,当前部分区域新小麦流通量已处于低位,随着面粉加工企业陈小麦的逐步消耗,新小麦的采购需求渐升,对部分区域流通市场的挤压效果将逐步凸显出来,政策收购引发麦市阶段性供需格局转变。近期主产区新小麦收购价格在经历平稳后,随着市场流通粮源余量的减少,麦价已现上涨态势。预计8-10月份国内小麦市场将处于政策真空期,随着市场粮源减少及采购需求提升,麦价或将迎来区域性、阶段性行情,但受制于供需宽松的大格局,麦价整体上涨空间将受到抑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