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本行业动态

“中国碗”盛上更多“河南粮”

(来源:河南日报网 发稿时间:2017-09-29 阅读次数:6435)

 

粮食安全、三农工作是一切工作的重要之基,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抓紧抓紧再抓紧。河南农业农村人口比重大,三农工作任务繁重,粮食生产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要立足打造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这一目标和任务,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开辟新途径、挖掘新空间、培育新优势。

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动力在政策,这些关键点要一个一个抓落实、抓到位,努力在高基点上实现粮食生产新突破。家庭经营和规模经营要统一起来,积极稳妥推进土地流转,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20145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开封市尉氏县张市镇高标准粮田综合开发示范区察看小麦长势时的讲话。

高大的玉米基本已经收割完毕,秸秆被均匀地粉碎并旋耕,重新回到大地的怀抱。一簇簇朝天椒高高地抬起脑袋,在秋雨的洗刷下,红得透亮。

926日,在尉氏县张市镇沈家村高标准粮田里,站在3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曾经伫立凝望的田地中,记者眼前一派火热的景象。

在习总书记关怀下,尉氏县建成高标准粮田48.9万亩,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了。尉氏县副县长靳国营说,3年前他任张市镇党委书记,参加了当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张市镇的调研座谈。

3年来,河南狠抓农业生产,中国碗里的河南越来越多了。

藏粮于地 端稳饭碗

河南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是一大优势、一张王牌,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2014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调研时指出。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为了国人的粮食安全,河南省委、省政府近年来大力推进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实施藏粮于地。

在尉氏县张市镇高标准粮田里,沈家村党支部书记石长锁来到一眼机井旁。我们沈家村3200亩地,这样的机井有84眼,地埋管通到了地头,只要3天就能把全村耕地浇灌一遍。石长锁说。

以前浇地,村民一家齐上阵到地里来回奔忙,用拖拉机做动力抽水,浇灌一亩地成本得二三十块钱,费时费力费钱。高标准粮田建成后,机井里有了潜水泵,一刷电卡,水就哗哗流出来,浇灌一亩地只花四五块钱。

现在浇地更方便了,以前刷卡浇地,群众还得拖着水管在地里来回跑,现在手里拿着遥控器,300米外让开就开,让停就停,不用再跑到机井边上反复放水停水,浇地效率更高了。石长锁说。

3年前,尉氏县建有高标准粮田20多万亩;3年后,这个数字变成了48.9万亩,新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8.3万亩,实现了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旱能浇、涝能排

当时参加座谈的还有尉氏县小陈乡乡长宋领安,他现在是尉氏县庄头镇党委书记。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一直鼓舞着我扎根基层,奉献为民。宋领安说,小陈乡5万多亩耕地全部开发成了高标准粮田。改造后的土地,一亩地小麦能多打100多斤,农民每年增收400块钱不成问题。

这样的高标准粮田,在河南越来越多。按照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规划,到2020年,我省将在粮食生产核心区的95个县(市、区)建成6369万亩高标准粮田,总粮食生产能力超过1300亿斤。截至今年7月,我省累计建设高标准粮田5622万亩,完成规划面积的88%

有高标准粮田支撑,河南粮食连年丰收,中原粮仓越筑越牢。今年夏粮总产达710.8亿斤,比上年增产15.5亿斤,创下历史新高,继续保持全国夏粮生产第一的地位,中国人的饭碗里盛上越来越多的河南

藏粮于技 一年四熟

咱沈家村流转土地少,村民愿意自己种,主要是因为种地收入高,一亩地平均一年能收入4000多元。石长锁说。

在沈家村,不少农户在播种小麦时会预留一些空地,来年开春,在预留的背垄里,中间种一行西瓜,两边栽上辣椒。小麦收完,再种一季玉米,从而实现一年四熟。

这种间作套种办法会不会让小麦减产?尉氏县农业局副局长张朝英解释,这种技术让小麦边行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分蘖充分,穗大粒多,透光好,籽粒饱满,不容易倒伏,病虫害发生率低,产量不减反增。

我们种的小麦品种大多是百农4199、周麦27,品种好,灌溉条件也明显改善,虽然是间作套种,这两年一亩地小麦也能打1200多斤,比以前多打100多斤。石长锁说。

这种间作套种模式可以让农作物达到一年四熟,不仅保证了粮食产量,还有效地提高了农民收入。张朝英说。

在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到过的田地里,红艳艳的朝天椒十分喜人。这种辣椒产量高,一棵能开十七八个杈,一个杈上能结十八九个辣椒。沈家村村委会主任沈纪云说,这是属于山樱系列的朝天椒,一亩地能收干辣椒300斤到500斤,每斤干辣椒能卖5块多钱,一亩套种的辣椒平均能收入2000块钱。

开封西瓜名气很大,产量也高,一亩地西瓜能收8000斤到1万斤。往年西瓜每斤批发两三毛钱,一亩地能挣2000多元,收入还算可观。今年西瓜价格跌到每斤1毛多钱,但一亩地还是能落个1000多块钱。沈纪云说。

西瓜收获后,村民就种上玉米,由于种植面积少,一亩地只收四五百斤。玉米不值钱了,大家自然种的少了,得想办法,看咋种地才能挣钱。村民沈卫华说,他家有7亩苹果,每亩地能收入五六千元。

种植业结构调整,成为我省农民增收的新途径。今年尉氏县秋粮播种78.4万亩,其中玉米65.8万亩,比去年减少9.6万亩,花生种植面积增加7.7万亩,达到38.4万亩。根据省农业厅统计,今年我省花生种植面积突破2000万亩。

村里村外 越来越美

村民石文善的儿子在厦门务工,儿子的地由他照管着。

玉米刚收完,赶上阴雨天气,石文善家楼上的顶棚下晾满了金黄的玉米棒子。现在种地也简单,都有专业合作社帮忙,人家用机器把玉米收完送到院子里,每亩地收80元,不用我出力。石文善说。

咋把玉米从平地弄到楼顶?“村上有电动滑轮,借来安装在这个三脚架上,一摁开关,电动滑轮就能把玉米拉到楼顶。石文善说。

站在楼顶,可以看到村旁的果树园。咱们村有果树100多亩,其中苹果树60多亩,还有桃树。一到春天,桃花盛开,村上美得很。石长锁说,沈家村是开封市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这几年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其实不用到春天,沈家村的秋景也很迷人。村中道路都已硬化,路两侧的乔木、灌木和花草错落有致。在石文善家门口,几棵柿子树上的果实即将成熟,挤挤挨挨,微微泛着红晕。高大的乔木下,种植的是各种草花。

建设美丽乡村,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强力支持。仅在去年,尉氏县就争取农业项目资金和整合涉农资金1.3亿元,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1.26亿元,农村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

“3年来,尉氏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不敢有丝毫懈怠,紧紧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做好三农文章。靳国营说。

在沈卫华家门口,一簇簇鲜花盛开,明黄的雏菊在蒙蒙秋雨中摇曳,花朵浸润着雨水显得格外娇艳。这花好看吧,种花种的是希望,就是希望我们村变得更美、更好。沈卫华说。

人物专访:粮食王牌不能丢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南调研期间,把脉国家粮食大计,对三农事业给予面对面的指导,言也谆谆,情也切切。”925日,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小麦专家郭天财回忆3年前那个难忘的时刻,他对习近平总书记在尉氏县实地考察小麦长势的情景记忆犹新。

郭天财说,当时中原大地麦浪滚滚、长势喜人,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尉氏县张市镇高标准粮田综合开发示范区,仔细查看麦穗灌浆情况。

得知小麦的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等指标都很好,示范区可望增产几百万斤粮食时,总书记颇有兴致地捻起麦穗,高兴地说:说起来,我们都是搞庄稼出身的,看到小麦长势这么好,我和村里人一样感到很欣慰。用咱老乡的话说,今年的馍能吃上了!”

总书记三农情结深厚,对农业科技也很熟悉,像间作套种’‘边行优势’‘提纯复壮’‘小麦产量构成三要素等专业术语都是脱口而出,总书记也是三农专家。郭天财边回忆边对记者感慨。

当得知全国平均每4个馒头就有1个是河南生产时,总书记风趣地说:全国4碗面条也有1碗是河南生产的喽!”

郭天财至今清楚记得,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农业是安天下稳民生的战略产业。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必须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粮食安全要警钟长鸣,粮食生产要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要常抓不懈。

今年我省小麦面积、单产、总产创历史新高。河南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四优四化为抓手,去年选择8个试点县发展优质小麦,带动全省种植优质小麦600万亩,实现了优质优价农民增收。郭天财介绍,再过一段就要秋播,今年我省将发展优质小麦1200万亩,让中国碗盛更多河南,盛更多河南优质粮

河南小麦全国的地位举足轻重,总书记对河南粮食生产高度重视,寄予殷切期望。郭天财表示,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将牢记总书记嘱托,确保河南粮食生产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中国人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