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米价已涨至阶段性高位

(来源:粮油信息网 发稿时间:2020-02-24 阅读次数:379)

 

 春节后国内大米市场一改以往不景气、走货不畅的状态,市场开启了供不应求的模式。二月中旬以前市场已不再是价格的问题而是是否能生产、是否能发货的状态。国内米价依然坚挺,局部地区低价位还在补涨。随着疫情进入拐点,确诊病例连续下降,市场管控逐渐放开,进入下旬米企反映大米走货开始放缓,笔者认为,现阶段米价涨价或已触顶,后期具体要看疫情控制情况以及市场恢复如何。

此轮北稳难涨

要说节后此轮米价的上涨,笔者认为南方粳米、籼米涨幅要更明显一些。东北产区中黑龙江根本没有搭上这轮涨价顺风车,这其中的原由恐怕要数企业心中最清楚,说白了吉林、辽宁的超级稻米及辽星起码还能涨个0.01-0.02元/斤。总体来说,黑龙江因疫情较重,米企开机率持续低位。订单虽然从初三开始便大量涌来,企业也随即加班加点,但因都是老客户、不发国难财,走了一部分,待行情稍微涨一点后不得不勒令被迫停机,这其中的无奈谁能体会,截至到目前黑龙江普通圆粒大米主流出厂报价在1.9-1.95元/斤、长粒大米出厂报价在2.25-2.45元/斤,各产区道路封闭,眼看着有货发不出去。19年11至次年1大米旺季时被南方低价冲击的要命,节后本想有一丝希望让企业起码生存下去,确不料同样被现实打败了,黑龙江千家米业的命运如此多舛。江苏、山东产区受运输、原粮成本整体普通晚粳米较春节相比至少涨了0.05-0.1元/斤不等至1.75元/斤以上、中晚籼米丰两优、黄华占大米价格也出现了一定的涨幅,其中丰两优大米出厂报价集中在1.82-2.1元/斤,因区域及品牌方面略有差别。长期来看,这场疫情使得南北方的大米价差以回归至合理范围内,这将利于东北产区大米走货。

交通状况好转

众所周知,春节后国内大米现货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之一在于运费价格的上涨,特别是交通管制影响着大米外发量、供需两端脱节造成的。虽然节后陆续有政策出台,保证交通通畅如汽油价格下调以及自2月17日0时起全国高速公路免过路费,并直至6月30日结束等优惠政策。政策利好,但地方道路清障以及交通管制全面放开还需要时间,相对于疫情相对较重的区域,米企开机率始终维持在低位,因此销区到货量月底前仍不会达到饱和。同时节后企业陆续接到一定订单,随着交通运输的好转,企业申请复工也得到了批复,企业工人上班问题也逐渐的在得到解决,因此大米走货顺畅将有望持续到月底。

消费恢复或缓慢

虽然交通运输问题即将得到解决,那么市场方面是否会有持续的大量需求。笔者认为,当市场购销恢复后受疫情的影响,消费进度将有所放缓。疫情期间普通居民消费急剧上升,恐慌性备货为普遍现象,经销商表示超市方面基本是供不应求,而前期这部分的居家囤积市场还是需要消化的时间。而大型消费团体学校、单位食堂、餐饮业等消费还是未恢复,部分业内人表示,这次疫情将改变人们以往外出消费的习惯,同时经济发展受到重创,消费方面也将更加理性,上下游产业链来讲,国内大米市场行情还将以稳为主。

进口影响减弱

据海关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额2300.7亿美元,同比增5.7%。其中大米方面1-12月累计进口量254.6万吨,同比减17.3%。1-12月出口274.8万吨,增31.4%,如下图所示。这场疫情也使得进口方面或将持续维持低位,主要是进口成本增加,特别是人民币与节前相比有所贬值,不利于国内进口。待市场恢复后,国家临储拍卖将展开,市场供大于求的格局将再次显现。

综述所述,长期来看国内大米供应格局是供大于求的状态,建议米企借助市场还未全面恢复尽快安排生产走货,月底前执行完订单。后期随着市场的恢复,东北产区农户余粮仍较多,粮库的收储力度未知,但粮质发生变化是真实的,不排除普通圆粒大米价格小幅下探,市场两极分化,优质优价。南方受粮源少,成本有一定的支撑,米价基本无下行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