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稿时间:2016-06-07 阅读次数:494)
6月6日储备棉出库销售资源30392.258吨,全部为国产棉,实际成交28847.818吨,成交率94.92%,成交均价11879元/吨。当日最高价13170元/吨,最低价10130元/吨。据中国棉花信息网统计,截至6月6日,储备棉轮出累计成交674504.3435吨,进口棉成交总量:295893.2299吨,成交率:98.15%。国产棉成交总量:378611.1136吨,成交率:97.25%。
当日成交细节看:
国产棉上市总量:30392.258吨,国产棉成交:28847.818吨,成交比例:94.92%,成交平均价格:11879元/吨,折3128价格:12714元/吨。
当日最高加价2500元/吨(国产棉2013),主体品级均为24级:100,平均长度28.12,承储在中储棉武汉有限公司仓库。
小糯米也需大统筹
进入6月,大街小巷的粽香一日比一日浓郁,各种口味的粽子挑逗着人们的味蕾。此时,大米家族中的糯米进入消费旺季,四川省大竹县的数万亩糯稻也进入紧张的移栽季。
大竹县位于四川盆地东部,属于长江上游水稻种植区。当地农民一直都有种植糯稻的传统,糯稻面积最高时达10余万亩。然而,近年来,由于品种和品质问题,大竹糯稻产业却面临发展瓶颈。
分散“插花”品种杂乱影响品质
6万多亩糯稻,却难找到集中成片的生产基地,分散“插花”的种植传统已经成为大竹糯稻产业发展的拦路虎。
“目前,糯稻种植极为分散,大部分农户的糯稻种植面积仅几分地,而且往往将其与杂交中稻混合种植。”大竹县农业局水稻首席专家蔡丛伍表示,在分散“插花”的种植模式下,农户对糯稻品种的选择长期不重视,导致了糯稻品种杂乱,既有常规品种,又有杂交品种;既有优质品种,又有一般品种。
其实,水稻杂糯间作栽培在四川的流行始于2000年初。四川省农科院水稻专家郑家国告诉记者,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杂交水稻大面积推广,籼稻产量大幅度提高,而糯稻生产却相对落后,一是品种老化,多为常规品种,虽然品质较优,但杆高,抗性较差,二是栽培落后,生产上均以净作方式栽培,易于倒伏,特别是水稻稻瘟病危害加重,糯稻亩产仅350公斤左右,经济效益不高,种植面积逐年减少。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利用生物多样性原理控防稻瘟病,水稻杂糯间栽技术得到大力推广。
然而,稻瘟病虽然得到了防控,但“由于种植的糯稻没有与杂交中稻充分间隔,生长期间极易串花授粉,导致了糯米品质的下降。”蔡丛伍告诉记者。
郑家国介绍,比起传统糯稻品种,目前杂交糯稻亩产可达500公斤,高出前者100余公斤。然而,由于农户
多“插花”种植,四川杂交糯稻应用比例并不高。有资料显示,我国糯稻资源十分丰富,已收集并保存在国家种质库的糯稻品种就超过1万份。可是由于其小众属性,近年来全国各省审定的糯稻品种在水稻品种中仅占极小的比例。
产不足需本地加工企业“吃不饱”
大竹糯稻加工基础雄厚,拥有大中型醪糟(以糯米发酵而成)企业20余家,“大竹醪糟”已成远近闻名的地标产品。然而,近年来糯稻面积逐年下降,当地醪糟企业陷入原料困境。据统计,大竹县每年糯米需求约5万吨,而当地年产糯米仅3万吨,当地企业面临2万吨的原料缺口。
“由于当地糯米品质不佳,本地生产的糯稻不能用作醪糟原料,而只能用作汤圆原料。”东汉醪糟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每年公司只能舍近求远,大量从越南、安徽等地购入优质糯米。运输费用的增加,加大了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了企业的竞争优势。
记者了解到,面临糯米缺口的不止大竹,在“粮油大市”眉山,本地糯米产量的减少也让当地糯米加工企业“吃不饱”。当地知名水磨汤圆粉专业生产厂家——圆牌食品有限公司每年还需要从湖北地区采购糯米以填饱“胃口”。
有市场有需求,为何糯稻面积近年来仍呈下降趋势呢?蔡丛伍认为,种植成本高、种植技术落后、自然风险较大、病害重、结实率偏低、收储能力弱、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等多种原因导致了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
巨大的市场缺口也意味着巨大的发展前景。蔡丛伍认为,大竹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适宜糯稻的生长发育,要使糯稻产业成长为特色优势产业,就必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和补贴力度;合理规划糯稻种植区域,改分散插花种植为集中连片种植;加大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和推广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