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份稻谷价格整体保持小幅上涨走势。今年春节在1月下旬,元旦过后,米企陆续开启春节备货节奏,带动稻谷购销活跃度提升,价格小幅上涨。另外中晚稻市场收购高峰期已过,1月份符合储备标准的粮源数量进一步减少,受最低收购价政策支撑,中晚稻价格保持偏强运行态势。据监测,截至1月末,全国早籼稻收购均价 2743 元/吨,环比涨12元/吨,同比跌210元/吨;晚籼稻收购均价 2696 元/吨,环比涨 23元/吨,同比跌191元/吨;粳稻收购均价2812元/吨环比涨 12 元/吨,同比跌14元/吨。影响价格变化的因素有:
1、中晚稻集中收购期已过 收购进度放缓
1月份,多个主产省地方储备稻谷轮入任务已经完成,中晚稻市场集中收购期结束,再加上1月份正值春节前后,中晚稻收购进度逐渐放缓。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发布的数据统计,截至1月23日,全国累计收购新季中晚稻9700万吨,其中收购中晚籼稻5800万吨,粳稻3900万吨。分省来看,截至2月10日,河南省最低收购价收购中晚籼稻156.2万吨。截至2月10日,安徽省累计收购中晚稻687万吨(包括中晚籼稻588万吨、粳稻98万吨),同比减少 45万吨,减幅6.1%。其中最低收购价中晚稻收购12万吨。截至1月31日,江西省累计收购新季中晚籼稻450.5万吨,同比增加54万吨,增幅13.6%。截至1月25日,吉林省累计收购粳稻340.5万吨,同比减少62万吨,减幅15.4%。
2、最低收购价政策截止日期临近 政策支撑作用减弱
2024年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在河南、安徽、江苏和黑龙江四省启动。豫苏皖三省最低收购价政策截止日期为1月末,黑龙江省最低收购价政策截止日期为2月末。1月份随着最低收购价政策截止日期逐步临近,主产省符合收储质量标准的粮源数量进一步下降,最低收购价稻谷收购进度逐渐放缓,市场化购销逐渐增多。
3、主产国出口竞争加剧 国际米价大幅下跌
1月份全球大米供需形势持续宽松,泰国、越南等国家新季稻米即将上市,印度重返国际大米出口市场后持续发力,东南亚主产国出口竞争加剧,各国竞相降价抢占出口市场。另外1月份海外采购需求下降,印尼、菲律宾等主要大米进口国预估后期国际米价还有下跌空间,采购计划推迟以降低大米进口成本。据最新数据统计,截至1月末,5%破碎率白米FOB报价泰国453美元/吨,环比跌44美元/吨,同比跌172美元/吨;越南406美元/吨,环比跌75 美元/吨,同比跌196 美元/吨;巴基斯坦 414 美元/吨,环比跌 38 美元/吨,同比跌197 美元/吨;印度 417 美元/吨,环比跌 32 美元/吨。
4、国内外大米价差扩大低价大米进口优势扩大
1月份国际米价快速回落,国产大米价格相对偏稳,国内外大米价差从2024年12月份已经逐步由负转正,2025年1月份国内外大米价差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上低价大米进口优势明显,一方面,从2024年12月份我国大米进口量大幅增加已经得到体现,另一方面,1月份广东地方政策性储备成品大米采购也开始转向进口大米,后期随着国际米价进一步回落,预计低价进口大米数量会进一步增加,对国产籼米市场会形成一定程度的替代,冲击国产籼米价格。
预计2月份国内稻谷价格窄幅震荡的可能性较大。主要原因如下:一、春节过后,稻谷市场购销处于缓慢恢复阶段,预计全面恢复要等到2月中旬以后。目前中晚籼稻基层余粮已下降至1成以内,农户春节后卖粮将进一步减少,中晚籼稻价格将受到一定程度支撑。二、春节前米企多有备货,节后米企阶段性以消化库存为主,采购原粮积极性不足,稻谷市场需求存在阶段性小幅下降的可能。三、南方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政策1月末结束,东北最低收购价政策2月末结束,随着最低收购价政策渐入尾声,后期市场上符合收储质量标准的粮源进一步减少,政策支撑力度或将减弱。四、陈稻市场上,中央储备稻谷和地方储备稻谷轮出工作将陆续展开,后期稻谷市场整体供应压力仍较大。多空因素交织,预计2月份稻谷价格维持窄幅震荡的可能性较大。
后期稻谷市场关注重点如下:一是关注中晚籼稻市场余量情况和品质情况;二是关注贸易企业和大米加工企业的原粮建库节奏和下游大米的走货情况;三是关注 2025 年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变化情况;四是关注最低收购价稻谷的投放情况、中央储备稻谷和地方储备稻谷的轮出情况;五是关注新季稻谷春耕备耕情况;六是关注国际大米价格的变化情况及我国大米的进出口情况;七是关注小麦玉米市场行情变化。(来源:中华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