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9月下旬,中秋国庆“双节”消费效应逐步释放,部分头部面粉企业率先上调面粉价格,中小粉企暂时观望。秋收农忙导致小麦上市量减少,贸易商惜售情绪升温,麦价上涨范围持续扩大。与此同时,新季玉米集中上市,上量速度加快,价格接连回落,直接压制面粉企业副产品行情,麸皮、饲用通粉由涨转跌,“双节”前粮市多空博弈持续。
头部粉企表现亮眼 双节消费难及预期
“双节”是面粉消费传统旺季,但今年市场旺季氛围未达预期,分化格局进一步凸显。头部面粉企业在“双节”福利面粉采购渠道中表现亮眼,销量稳步增长,上周末已针对性上调部分面粉品种价格备战“双节”;中小粉企销售未见明显改善,旺季不旺效应再现,多数企业选择观望,暂未跟进涨价。
截至9月23日,国内主产区面粉价格呈现部分上涨、部分稳定态势。前路粉:河南2800~3060元/吨,河北2780~3020元/吨,山东2840~3060元/吨,较上周平均上涨20~40元/吨;中路粉:河南2740~2960元/吨,河北2740~2950元/吨,山东2750~2970元/吨,平均上涨10~20元/吨;后路粉:河南2680~2850元/吨,河北2680~2880元/吨,山东2720~2900元/吨,基本持平。
当前,头部粉企与中小粉企开机率差距进一步拉大。头部粉企购销两旺,实现满负荷生产,开机率达80%~95%,较上周提升10~15个百分点;中小粉企开机率35%~60%,仅提升约5个百分点。随着节日效应逐步递减,预计后续面粉企业竞争将更趋激烈,市场分化或从“量变”转向“质变”。
经销商对“双节”消费预期普遍降低,采购意愿偏弱。即便“双节”临近,市场也未出现传统旺销局面,多数经销商保持中低库存量,随购随销成为主流策略。这一现象不仅给面粉企业营销带来较大压力,也间接削弱了“双节”消费效应的释放力度。
托市收购即将收官 麦价上涨空间受限
当前,华北地区秋收全面展开,农户全力投入玉米抢收及小麦播种,暂时无暇出售手中余粮,导致面粉企业小麦到货量减少,此前送麦车辆排队的现象已不复存在。同时,近期持续的秋雨不仅对秋收进度产生一定影响,也间接干扰了小麦正常购销节奏,推动麦价上涨范围持续扩大。
尽管小麦托市收购即将收官,但收购库点仍在持续扩围增量。截至9月23日,五个小麦主产省53个市县区已布设678个小麦收购库点,政策托底信号明确,极大提振了贸易商信心,部分粮商持粮待涨情绪升温,主动放缓售麦节奏,进一步助推麦价上行。
截至9月23日,主产区麦价整体小幅上涨。河南1.225~1.236元/斤,较上周上涨0.002~0.009元/斤;河北1.214~1.223元/斤,上涨0.003~0.005元/斤;山东1.215~1.235元/斤,上涨0.007~0.008元/斤。
目前市场小麦流通量仍能满足面粉企业加工需求,尤其是河北、山东等地,农户及贸易商手中余粮相对充足。此外,托市收购即将结束,饲料企业采购小麦数量大幅减少,短期内小麦供大于求的格局难以改变,麦价上涨空间将受到明显限制。
新季玉米上量增加 麸皮价格由涨转落
当前,新季玉米上市量快速增加,此前市场“青黄不接”的供应偏紧局面逐步被打破,从东北、内蒙古到华北地区,玉米价格全面下行。
为降低成本,饲料企业纷纷调整配方,增加玉米用量,减少小麦、麸皮及饲用通粉采购量,直接拖累面粉企业副产品价格由涨转跌。随着“双节”备货接近完成,麸皮、饲用通粉降价速度加快,降幅进一步扩大,面粉企业利润空间持续压缩。
截至9月23日,国内主产区麸皮、饲用通粉价格显著回落。麸皮:河北1680~1740元/吨,较上周下降40~80元/吨;河南1740~1800元/吨,下降20~60元/吨;山东1700~1760元/吨,下降40~60元/吨。饲用通粉:河北2560~2600元/吨,较上周下跌20~40元/吨;河南2570~2600元/吨,下跌20~30元/吨;山东2580~2620元/吨,下跌20~30元/吨。
其他小麦主产省副产品价格也普遍呈现回落态势。9月最后一周,饲企“双节”备货尚未全面完成,还存在一定的刚性需求采购,有利于减缓副产品降价的幅度和节奏,面粉企业抓住营销窗口期,增加订单,降低库存量,有利于防范胀库降价风险。
行业竞争注入变量 节后市场或将降温
近期,部分头部面粉企业为丰富产品矩阵、提升产品竞争力,将研发重点转向特色面粉领域,采购目光逐步投向新疆、内蒙古等优质小麦产区,竞相采购北疆及河套地区的优质小麦。预计后续新一轮面粉新品将逐步进入市场,为面粉行业竞争注入新变量。
综合来看,“双节”带动效应相对短暂,预计后期面粉价格稳中略涨,节后呈降温态势,小麦价格维持稳中有涨、以稳为主趋势。“双节”期间面粉企业购销活动迟缓,面临成品粮胀库及节后降价风险,提前布局降低压力。(来源:粮油市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