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11月中旬,国内小麦市场高位趋强运行,市场看涨情绪热烈。截至11月17日,河南郑州、山东济南、河北石家庄制粉企业普麦收购价分别为2540元/吨、2530元/吨、2500元/吨,较上月分别上涨70元/吨、75元/吨、50元/吨,环比10月分别上涨2.83%、3.05%、2.04%。受多重因素影响,本月市场有效供应趋紧,小麦价格不断上涨,呈稳中偏强态势。
供应端,基层余粮不足三成,粮源集中于贸易商;由于市场期待的托市小麦拍卖持续未出,供应偏紧格局持续。需求端,面粉消费“旺季不旺”使得“麦强粉弱”,持续挤压面粉企业利润,华北玉米缺口短期支撑小麦饲用,但随着玉米供应回升,需求快速减弱,整体支撑有限。政策端,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调度显示,全国冬小麦播种已过九成半,秋冬种接近尾声。托市拍卖延迟形成短期供应空档,政策库存以“稳价保供”为核心目标,随着麦价上涨,托市库存投放契机可能临近。
综合供需、政策及市场因素,预计短期小麦价格将高位震荡小幅下移;中期随托市拍卖启动趋于平稳;远期至2026年新麦上市,价格将回归供需基本面主导,逐步理性回落。
基层余粮有限 贸易商主导节奏
11月,小麦供应端“长期偏紧”与“短期宽松”并存。10月中旬受持续阴雨、秋收与冬小麦抢播影响,主产区物流受阻、农户售粮意愿低,市场供应一度紧张;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面粉季节性需求回升、饲用短期增加及政策拍卖预期支撑市场,供应端保持有限流动。11月中旬,秋收与播种结束、天气转晴、物流恢复后,山东、河北到货量短期大幅增加,贸易商顺价出货意愿增强,供应端迅速由“极紧”转向明显宽松,山东、河北恢复最快,河南余粮偏少、抗跌性强,内蒙古报价则随到货波动。
本年度旺季收购小麦超1亿吨,托市收购超1640万吨,市场可售余粮有限——据市场机构调研,农户手中可售粮食数量有限,偏高的也不足三成,短期供应呈现阶段性宽松但不失韧性。持粮主体对价格存在分化预期,一部分随行就市平稳出货,一部分观望或持粮待涨,使得市场供应波动主要由贸易商行为和心理预期驱动,同时政策性粮源和物流条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价格。
总的来说,目前基层余粮偏紧,粮源高度集中,贸易商成为供应端主导力量。需关注两点:一是临储小麦投放,一旦开启并快速投放将显著增加市场供应压力;二是贸易商出货情绪变化,若集中兑现利润,现货价格可能再次加速回落。
“麦强粉弱”扩大 小麦饲用需求转弱
“麦强粉弱”,价格抗跌但支撑有限。进入11月,面企需求端“旺季不旺、提振乏力”,主产区粉企开机率下降,收购积极性有限,整体价格表现抗跌,部分优质小麦因货源紧俏仍出现零星补涨和溢价交易。制粉环节受终端消费低迷影响,面粉走货不畅,企业普遍采取“随用随采”的谨慎采购策略,导致企业开机率下降,生产利润被高成本原料与有限提价空间双重挤压。麸皮及副产品市场整体稳中偏强,下游阶段性补货支撑价格上涨,河南、河北、山东等主产区面粉、次粉、麸皮出厂价较上月小幅上涨20~40元/吨,但难以抵消原料小麦价格上涨造成的成本抬升影响。终端家庭、餐饮及食品工业采购多维持刚性补库,未形成明显季节性放量,进一步加剧了市场观望情绪,市场上行驱动明显不足。
成本与安全博弈下的饲用替代弱平衡。自10月中旬以来,华北黄淮地区玉米市场呈“冲高受阻、震荡偏弱”的运行格局。玉米价格由2200元/吨一路上涨至10月底的2360元/吨,但随着新作玉米集中上市,供应压力骤增,11月初价格迅速回落至2140元/吨,近期小幅修复至2170元/吨。
价格波动主要受玉米供给节奏影响。截至11月12日,全国各类粮食经营主体累计收购秋粮超过1亿吨,新作玉米收获接近尾声,整体供应充足且基层销售进度较快,山东和河南分别完成28%和26%,高于往年同期。然而,东北新粮虽增量明显,但上市节奏不均,加之进口谷物减少,华北地区因连阴雨导致伏马毒素超标,部分玉米退出饲料体系,优质粮源紧缺。饲料企业被动提高小麦添加比例至20%~30%,形成短期刚性需求,随着玉米不断上量消化,华北优质玉米供应将进一步紧张,玉米价格呈现“近弱远强”格局——低位高于去年同期,高位低于去年。
综合来说,小麦饲料替代对价格的影响呈现“短期托底、中期走弱、长期受限”特征。短期来看,华北饲用玉米缺口仍为小麦价格提供有效支撑;中长期来看,一旦东北低毒素玉米集中上市或进口谷物补位,小麦的安全性替代需求将迅速回落,另外玉米与小麦价差仍存在较大空间(部分地区达300元/吨以上),小麦成本仍旧承受较大压力,叠加生猪养殖深度亏损、肉禽微利,饲用端仍偏弱。
托市拍卖延迟 形成短期“供应空档”
近期托市拍卖尚未启动,一方面,现有托市库存总量仍然偏高,但优质粮源占比下降,政策上需在投放前完成分类筛选,以保证流入市场的粮源质量;另一方面,市场流通粮紧张,加之粉厂库存处于低位状态,若拍卖过早进行,可能打破价格信号引导的自发调节机制;此外,新玉米上市初期整体质量偏低,拍卖延迟也有助于避免小麦与玉米价格产生过度联动。空窗期使现货市场出现供需短缺错配,价格呈震荡上行趋势。市场上囤粮惜售的行为进一步推高价格,区域间价差有所扩大,加工企业采购压力明显增加。同时,市场预期在短期波动中起到了主导作用,贸易商和粉厂的博弈加剧了价格震荡的幅度。
结合政策历史惯性和库存消化情况,下一轮拍卖预计在12月至明年1月启动,投放原则将兼顾稳价与去库存双重目标,投放节奏、底价及粮源质量将影响价格走势。延迟形成短期供应空档,价格上涨动能来自市场预期与库存约束;拍卖启动后可能重塑供需,价格阶段性回落。市场需关注拍卖节奏、粮源品质、加工企业采购策略及新玉米替代影响,把握短期操作机会。
麦价短期偏强 托市与冬麦左右远期市场
短期来看,小麦价格将在高位震荡并略有回落。农户售粮和贸易商获利出货增加供应,但面粉消费“旺季不旺”、面企利润承压,“麦强粉弱”格局限制了提价空间。华北玉米缺口在短期内对小麦饲用形成支撑,但随着玉米供应回升,替代需求将快速减弱,整体支撑有限。基层余粮不足三成,使价格底部仍得到一定保障,难以出现大幅下跌。
中期来看,托市拍卖启动主导市场,价格趋于平稳。政策以“稳价去库存”为目标调控投放节奏,叠加春节前面粉企业备货带来短期需求支撑,贸易商从获利了结转向择机建仓,供需博弈下市场波动收窄。
长期来看,2026年春季至新麦上市,价格逐步回归理性。托市库存持续投放消化高库存,进口小麦恢复至正常水平补充供应,消费进入淡季抑制上行空间,同时晚播冬麦的越冬返青如果顺利,则基础产量仍有保障,市场炒作热情降低,市场回归供需基本面主导,整体波动收窄。(来源:粮油市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