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市依旧 稻米市场关注转向拍卖

(来源: 发稿时间:2015-04-20 阅读次数:778)

 

   4月份以来,随着临储稻谷托市受雇的陆续结束,国内稻谷(尤其是粳稻)价格出现明显偏强运行趋势。不过,最低托市稻谷拍卖的陆续展开,其继续上行空间已基本限定。
 
  一、市场行情回顾
 
  3月份,国内粳稻购销市场在托市收购的主导下,中间环节的商业库存偏低。经过长期消耗,部分加工企业库存原料已不足或已见底。3月份加工企业原粮需求明显提升,农户手中余粮难以满足市场需求,挺价心态较强,用粮企业收购水稻困难,尤其是优质水稻收购更加困难,市场价格普遍上涨。部分加工企业采购转向省级储备竞价交易,少量转向加工陈粮。3月份黑龙江省级储备水稻进行3次网上竞价销售活动,累计上市量10万余吨,实际成交量5.58万吨,成交率近半,主要是2011年以及2012年产水稻,成交价集中在2850-2950元/吨之间。
 
  截止3月底,黑龙江哈尔滨市五常稻花香水稻收购价4500-4600元/吨,春节后累计上涨400元/吨左右,长粒普通水稻到厂价3500元/吨,上涨100-200元/吨;佳木斯地区圆粒水稻收购价3150-3200元/吨,上涨50-100元/吨。吉林省德惠加工企业超级稻收购价3460-3500元/吨,梅河口地区加工企业超级稻收购价3440-3480元/吨,春节后上涨100-150元/吨。沈阳地区加工企业新季辽星水稻收购价为3400元/吨;盘锦地区加工企业内盐丰水稻收购价为3400元/吨左右,春节后上涨100-150元/吨。水稻价格尚未达到顺价销售的水平,价格仍有上涨空间。
 
  3 月底,江苏粳稻产区 2014 年产粮源供求也呈现偏紧态势,农民惜售心理增强,提振稻米价格上扬。监测显示,苏北徐州地区加工企业新产粳稻收购价格 3100-3150 元/吨,苏南泰州地区加工企业新产粳稻收购价 3150-3200 元/吨,春节过后累计上涨 100 元/吨左右。安徽合肥地区加工企业粳稻收购价为 3060-3100 元/吨,芜湖地区加工企业优质粳稻收购价格3100-3150 元/吨,上涨 40-100 元/吨。
 
  二、主要影响因素
 
  1、临储稻谷托市向拍卖转型,东北粳稻需求强于籼稻。整个三月份(尤其是春节长假复苏以后),随着国内农户手中稻谷数量逐渐下降,大中型企业库存仅剩1-2个月,对于稻谷市场需求有所上升,进而提振市场价格。其中,东北产区粳稻需求最为强劲,3月粳稻价格累计上涨100元/吨以上,圆粒粳稻和长粒粳稻价格分别达到3200元/吨和3400元/吨左后的平均水平。
 
  与北方粳稻相比,南方籼稻需求则相对逊色,但因缺粮春节过后累计涨幅也达到50元/吨左右,少部分偏高涨幅超过100元/吨。诚然,米厂需求逐步转向拍卖,但春节以来,政府每周向市场投放50万吨和130万吨中晚籼稻中,早籼稻持续流拍,中晚籼稻累计成交率仅4.8万吨,下一步储备投放继续影响当地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春节过后,随着米厂开工率增加,副产品供应有所增加,但下游消费未及跟上,进而导致米糠、米糠油等副产品价格出现大幅下滑,幅度接近100元/吨。
 
  2、国际米价持续承压,一季度中国进口大米数量或下降。从海关数据统计来看,今年前两个月我国大米进口数量呈现下降趋势,这或与传统春节假期有关,对于国内大米市场的冲击力度有所减轻。不过,当前国际米价持续承压,中国进口大米的压力犹在。
 
  综上所述,3月份以来,国内粳稻市场持续升温,价格冲高。随着政策性稻谷的投放,目前市场行情已趋于平稳状态。后期预计国内粳稻米市场继续大幅上涨可能较小。主要因为:一是政策性稻谷以及储备轮出数量逐渐增多。前期粳稻价格的持续上涨主要是受国内粳稻阶段性供应偏紧的推动。4月份开始,政策性稻谷和东北地区储备轮换稻谷都在不断向市场投放粮源,市场供应将明显增加,对稻米市场的上行将构成一定的压制。二是大米市场需求渐趋平淡。一方面,经过连续上涨后,粳米的价格快速上扬,市场接受程度逐步降低。另一方面,天气逐渐炎热,也将对大米需求带来影响。由于二季度天气逐渐湿热,大米容易变质,居民每次购买量较小,大米销售总体平淡。
 
  总的来看,当前我国稻谷市场政策市特征依旧,只是由原先关注托市转向关注拍卖,但在政策指引下市场依旧难以出现宽幅震荡,且进口大米后续压力依旧。另外,据农业部农情调度显示,今年我国早稻意向种植面积8700万亩,比上年增加30多万亩,3月上中旬持续阴雨导致播种延迟,3月末4月初局部遭遇倒春寒,后续长势值得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