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市主导 麦价区间波动迎“新”

(来源: 发稿时间:2015-05-13 阅读次数:812)

 

      当前国内小麦市场政策市氛围浓厚,粮源购销较为平缓,市场化动力完全丧失。由于陈小麦供给充裕,且其采购成本相对于即将上市的新小麦不具备价格优势,面粉加工企业对陈小麦采购维持低位,降低自身小麦库存数量,以备新小麦采购。

  新麦上市临近陈麦购销清淡
 
  预计5月份北方冬麦区大部水热条件总体利于冬小麦生长发育,但华北东部、黄淮东部降水偏少,气温偏高,部分地区可能出现旱情,对冬小麦产量形成和春播作物生长将略有影响。
 
  距离主产区新麦上市仅有两周左右时间,在麦市缺乏明显亮点的情况下,麦价整体仍将围绕拍卖底价运行。相关机构预计,2015/2016年度国内小麦产量为1.27亿吨,比上年度提高0.9%;小麦消费量为1.185亿吨,同比降低3.3%。当前粮源供给主要以临储小麦为主,市场主体工作重心逐步转移到新麦收购准备,部分地区政策性小麦库存处于高位,夏收仓容缺口较大,粮企采取多种方式加快出库,麦价承压明显。
 
  截至5月上旬,江苏2014年产普通红小麦靖江安宁港海轮平舱价2500~2515元/吨,普通白小麦2500~2520元/吨;安徽三等混合小麦收购均价2367.2元/吨,出库均价2411.4元/吨;河南郑州中等普通白小麦进厂价2560元/吨,山东济南2540元/吨,河北石家庄2580元/吨。

  拍卖底价上提市场认可度低
 
  继江苏、安徽及湖北投放2014年产临储小麦,4月28日河南投放2014年产临储小麦,国标三等小麦拍卖底价上提30元/吨,至2460元/吨。2014年产临储小麦拍卖底价上提,抬高了国内麦价的底部重心,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用粮企业的采购积极性,但也促使其提高采购新小麦的热情。在“政策不给力、需求缺动力”的情况下,国内小麦市场面临的“两板效应”(地板和天花板),加大了产业链上下游市场主体的经营风险和经营难度。
 
  近期国家临储小麦拍卖市场周度成交量保持平稳,市场主体对临储麦提价的认可度不高。5月5日国家临储麦拍卖市场粮源投放数量118.8333万吨,实际成交23.6514万吨,平均成交率19.9%;成交均价2484元/吨。截至5月上旬,国家临储小麦剩余库存量为1925万~2025万吨,明显高于上年同期,其中江苏322.4万吨,安徽555.6万吨,河南961.1万吨,湖北147.3万吨。
 
  截至5月上旬,国内特一粉与三等白小麦均价的价差为850~860元/吨,较上月同期明显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