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稿时间:2015-06-17 阅读次数:779)
在国内主产区新麦大量收获上市、流通粮源数量较多的情况下,新小麦价格将围绕托市收购价波动。小麦托市收购进度对流通市场的挤压程度,将影响购销主体的心理,直接影响其粮源的购销策略,也将造成人为的阶段性流通格局改变。
新陈价差逐步缩窄
目前国内麦收由西南向北已推进到河南北部、山东南部一带,北方冬小麦处于收获高峰期。截至6月11日,湖北、安徽麦收已经结束,河南进度过九成。区域间新麦因品质差异较大,导致收购价格差异较大,局部新麦因质量较好,备受市场主体青睐,托市收购进度较为正常。作为陈小麦供给主渠道的国家临储小麦拍卖市场,其成交持续惨淡。
主产区新小麦收购价为2080~2440元/吨,主流收购价围绕在托市收购价附近,质量较差的小麦收购价大幅低于质量较好的小麦价格。截至6月中旬,江苏中部地区新小麦主流收购价为2280~2400元/吨,按质论价;自5月26日泰州启动2015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以来,截至6月10日,全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共收购小麦30.52万吨,其中收购托市小麦27.52万吨。安徽和县雨前小麦码头收购价为2340~2360元/吨,截至6月8日,安徽累计收购小麦36.97万吨,其中最低收购价收购12.72万吨。
河南郑州地区新小麦收购价格为2360~2440元/吨。
饲用替代有所升温
当前国内小麦整体较玉米不具备大规模替代的价格优势,尤其是近期国内玉米及粕类市场价格弱势下行,加之大量低价进口非主粮的替代,进一步压缩了饲用小麦使用的空间。截至6月上旬,国内三等白小麦与二等黄玉米均价的价差为120~130元/吨,较上月同期的170~180元/吨持续收窄。
监测显示,今年小麦生长期间特别是后期降雨偏多,江苏、安徽、湖北及河南部分地区新麦容重降低,不完善粒比例较高,部分地区质量问题凸显。质量参差不齐,一方面加大了粮源的收购难度和收购成本;另一方面,部分主体对粮源质量受损的情况预估不一,一定程度上催生其不同程度的看涨心态,但其市场价格风险忧虑仍存。
因粮库和贸易商对质量较差的新小麦较为挑剔,其价格明显低于普通小麦,这也使得其较玉米具备一定的价格优势。安徽涡阳地区 新麦码头收购价2340~2350元/吨(容重770~780g/l、不完善粒10%~12%),容重750~760g/l、不完善粒超20%的小麦收购价仅为2100~2120元/吨。饲用替代升温,但仅限于品质受损的价低新小麦,且其替代优势较上年减弱,以往面粉企业与饲料企业竞抢粮源的现象难现。
内外价差仍处高位
受美国农业部6月供需报告利空拖累,美麦期价自天气忧虑提振反弹格局转跌。截至6月12日,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美软红冬小麦7月合约期价报收于504.25美分/蒲式耳,较近期阶段性反弹高点537.5美分/蒲式耳下跌33.25美分/蒲式耳,跌幅6.19%。
当前国内外小麦价差仍处于高位,南方销区2014年江苏产中等普通白小麦到港报价2590~2620 元/吨;相比之下,7月交货的美国2号软红冬小麦到国内口岸完税后总成本约为1871元/吨。
托市规模主导流通
若后期托市收购力度难以对流通市场形成挤压效果,这将导致“卖压”凸显,新麦流通市场供给压力突出,麦价或将承压;反之,麦价或有阶段性上行动力。但在麦市供需宽松的大格局之下,大幅上行的可能性不大,即使出现上行,其蕴藏的市场风险也较大。
由于优普麦之间的价差尚未达到优质麦种植备受青睐的地位,这也使得近年来真正符合面粉加工企业加工性能需求的优质小麦有效供给不足,部分优质小麦内在品质逐年退化。在国内麦市供需整体宽松、但存在品种结构矛盾的情况下,新麦优质或更优价。
新麦上行动力弱 市场期盼托市发力
以往国家在湖北、安徽、江苏、河南启动托市收购后,足以把整个小麦市场价格支撑起来,但目前这种带动效应尚未明显体现,市场期盼托市收购发力。
截至6月上旬,全国小麦收割工作已进行过半,各地新小麦上市量增大。从近期收购状况来看,小麦质量参差不齐,市场收购进度不佳,新麦价格上行缓慢。
新麦收购价格上行缓慢
6月上旬,江苏北部、安徽东北部、山东及河北南部等地小麦全面收获,小麦上市量增大,但是由于各地小麦品质不一,贸易商观望心理较浓。尽管主产区6省已有4省启动了托市收购,但对市场的拉动效应低于预期,新麦价格上行依然缓慢。
当前,湖北、安徽两省新普麦收购价为1.05~1.18元/斤,江苏南通新产红小麦1.14~1.18元/斤,河南南部贸易商出货价1.10~1.20元/斤,山东枣庄、聊城新麦粮点收购价1.14~1.17元/斤。
优质小麦因质量不同,各地收购价格差别较大。湖北荆门“西农979”受容重低、水分高等影响,农户出售价为1.05~1.08元/斤;河南驻马店“西农979”由于不完善粒较多,出售价为1.20~1.22元/斤;而豫北地区产“新麦26”、“师栾02-1”、“郑麦366”由于质量优,出售价为1.34~1.36元/斤。 从近日收购情况来看,各地对新小麦的收购从优选择明显。南方麦区的豫南、皖南、苏南等部分地区,由于新麦受降水影响,赤霉粒、芽麦、不完善粒含量偏高,收购价格相对偏低,目前的价格仍低于国家最低收购价;苏北、豫北及鲁南、冀南等地小麦质量较好,收购价格较开秤时大多上涨0.01~0.03元/斤,基本处于最低收购价水平。市场预计,后期部分地区质量偏差的小麦价格或仍难以上涨,而质量较好的小麦或仍有上行空间。
往年国家托市收购一旦启动,对市场购销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小麦价格大多快速上行,但今年托市收购政策所发挥的效应还没有明显体现。
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部分地区小麦质量偏差,不符合入库标准,收购进度缓慢;但另一方也反映出当前市场对小麦后市并不看好,收购相对谨慎,市场主体对新小麦的收购动力弱于往年。
新麦收购形势有喜有忧
新小麦上市已有20多天时间了,但从目前来看,市场购销并没有出现往年火爆的场面,今年的小麦夏收形势较为复杂,市场预期难趋一致。
有市场人士认为,受国家托市预案陆续启动的支撑,市场信心得到增强,购销将会逐步趋于活跃,小麦价格有望维持稳中上行;但也有市场人士认为,今年新麦市场收购形势仍不容乐观,虽然国家已尽早地启动了托市收购,但今年托市收购政策执行较为严格,加之部分地区小麦质量不高,托市企业收购开展起来较为困难。
据了解,由于小麦收获期间主产区部分地区多次遭遇降水及强对流天气,对小麦质量影响较大。据贸易商反映,当前一些地区小麦质量问题凸显,不仅容重降低,而且不完善粒超标比例较多,甚至有的芽麦比例也在增加,特别是南方麦区部分地区新小麦品质可能差于去年。
常规来看,国家托市预案启动,对小麦市场心理和价格应起到稳定器作用,但从目前来看,各市场主体收购心态仍较谨慎。主要原因是市场需求持续疲弱,新常态下小麦消费量减少,小麦后市行情看淡,为规避市场风险,多数企业并不敢大量收购和存储小麦。
有关机构预计,受国内宏观经济环境及行业下游需求低迷的影响,我国2015/2016年度小麦消费量将下滑3.3%,至1.185亿吨;而饲料生产商的消费量预计减少约11%,至1250万吨。
市场期盼托市加大力度
由于今年夏收小麦市场遇到新麦增产与需求低迷双层叠加的压力,市场情绪较为悲观。当前新麦收购价格虽基本徘徊于国家托市价附近,但一些贸易商和粮食经纪人的收购价格仍然处于较低水平。这需要市场购销进一步得到提振,国家托市执行力度进一步加大。
一方面,已启动托市收购的地区要从大局出发,在严格执行收购政策的同时,加大收购力度,敞开收购农民交售的符合质量标准的小麦。对农民出售不完善粒超标的小麦,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提供筛选服务,经整理达标后及时收购入库。
另一方面,对未启动预案的地区,条件成熟即刻启动托市收购。从当前市场来看,山东部分地区新小麦也基本上低开稳走,鲁南地区新小麦收购价格基本在1.14~1.19元/斤之间,托市启动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河北历来是小麦市场的高价区,当前全省小麦平均收购价格在1.26元/斤左右,从多年规律看,正常年景下新粮上市后该省小麦价格一般每斤回落0.04~0.06元。市场预计今年新小麦平均开秤价格在1.20元/斤左右,虽然全面启动小麦最低收购价预案的可能性不大,但部分区域启动的可能性仍然存在。
可以肯定的是,随着托市收购力度的加大,托市企业收购对市场的主体与引导作用将会逐步体现,其他收购主体感觉政策落定,在托市收购带动下亦将会纷纷入市收购,小麦市场购销将会趋于活跃,其收购进度将会逐步加快。预计后市主产区小麦价格仍将稳中上浮,新麦价格或在1.18~1.22元/斤间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