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空因素多织 早籼稻将低开低走

(来源: 发稿时间:2015-07-28 阅读次数:642)

 

    进入7月下旬,我国新季早籼稻已陆续收割上市,随着上市量的不断增加,市场收购价格也逐渐趋于稳定。据统计,2015年新季早籼稻主产区开秤价格略高于去年同期,但均低于国家出台的早籼稻最低收购价,并且无论贸易商,各级粮管所及米厂收购热情不高,多持观望态度。早籼稻作为国家储备用粮,按照往年惯例各收购主体在上市之初均积极入市采购,而今年早籼稻市场购销却略显冷清。笔者采访部分米企负责人纷纷表示:今年早籼稻不敢大量收啊!行情不好,风险大。那么各企业为何担忧呢?根据当前市场行情,主要有以下三点。
    早籼稻连续丰产,国储库存仓容偏紧。
    据国家统计局预计,2015年我国稻谷播种面积比上年增加0.2%,达3037万公顷;其中,今年早稻播种面积与上年持平,约为580万公顷左右。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计,2015年我国早稻产量为3454万吨,同比增加53万吨。2014年全国早稻总产量3401万吨。早籼稻的连年增产,为早籼稻储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然而在丰产的背后,各地国储轮换情况却不尽人意,自年初至7月份,国家临储稻谷共举行了18次早籼稻拍卖,但多数以流拍而告终,仅在5月14日、6月2日两次拍卖中成交率达到了一个小高峰。国储拍卖底价高,产区大米销售不佳使得企业参与购买热情低。那么轮换速度慢、结转库存量大,国储现有库存相对充裕,为下一季的早籼稻储备增加了压力,在今年部分产区国储库启动托市收购政策中,收购标准的严格执行显得尤为突出!
    替代产品用量增加,早米上市之时遇消费淡季。
    早籼米作为我国第一轮新米上市,主要用作食堂米、饲料用米及酿酒等,在市场占有一定优势。然而在“稻强米弱”,市场供大于求的格局下,早籼米优势逐渐被市场弱化。首先,国内宏观经济调整,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国内沿海大中型企业倒闭,部分农民工返乡就业。其次,7月中旬,正值国内学校暑期,直至9月前早籼米集中消费量难以得到提升。最后,国内工业用粮、酿酒业、米粉、米线食品加工用的早籼米正逐渐被玉米淀粉、进口低价米所替代,市场需求量呈萎缩趋势。有些米厂表示,由于7-8月份处于大米消费淡季,工厂流动资金也十分有限,对于新季早籼稻收购主要做两手准备:一方面利用现有的库容,做新季早籼稻的购销工作,为沿海一带储备库做代收工作。另一方面,除非工厂有大量的早籼米加工订单,否则工厂不会冒然入市收购早籼稻。
    进口米价格低廉,早籼米销售困难。
    自2011年以来,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农户稻谷种植成本低、米价低廉,而我国政府为保护农户种粮积极性,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实施了早籼稻最低收购价政策,使得国内米价与进口米产生了较大的价差,随之而来的便是进口米量的激增。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最新数据,2015年6月我国大米进口量为41万吨,同比增加16.93万吨,增幅为71.86%;1-6月我国大米、米价进口量为141.6万吨,同比增加9.71万吨,增幅为7.36%。这也是2015年来的大米累计进口量首次超过去年同期,在本就低迷的大米市场上,进口米量的增加,为早籼米上市又增加了一道阻力。另外,在早籼稻最低收购价的支撑下,新季早籼米上市价格约为4200-4400元/吨、广东佛山贸易商批发进口越南米为3420元/吨,泰国橄榄三号为3280元/吨,每吨千元的价差使得早籼米销售更显困难。在采访中笔者了解,当前大米销售不旺,早籼米被工厂多用来勾兑使用现象越来越多。
    综上所述,2015年早籼稻后期价格在丰产、国储库存充裕、收购主体大米销售困难等利空因素制约下难有大幅上升空间。特别是各地启动最低收购价格后,收购标准的严格执行,使得入库量有限,市场结余量较大,建议贸易商随收随卖,米厂按需采购的策略来规避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