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临储政策如何改 市场众说纷纭

(来源: 发稿时间:2015-08-06 阅读次数:697)

 

     近日,一个新的关于玉米临储政策改革的传言,再次在业内流传开来。
  该传言称,关于临储玉米政策的调整,国家已经有所定论,具体细则仍在讨论研究中。
  此前,市场上也曾传言:国家将对玉米临储政策进行彻底改革,该政策或许会直接退出。
  “无论哪个传言,整体来看,都意味着国家在有意放出利空玉米的政策消息。”山东一位行业人士评价说。
  玉米政策多传言
  2015年,是国家多项改革措施继续推进、多种改革开始启动的一年。在此背景下,新年刚过,关于玉米政策改革的各类传言,层出不穷。
  市场先传出消息称,国内玉米临储政策或继续,但收储价格或不调整,与2014年相同。随后,又有传言指出,今年将会取消入关运输补贴。
  4月,玉米补贴政策的传言再次演变。传言称,国家将给予东北玉米深加 工企业和饲料企业临储拍卖补贴。
  6月,伴随着国内夏粮收购的尘埃落定,关于玉米补贴的传言再次陡增。
  第一方面,给予南方饲料企业北粮南运的运输补贴;第二方面,下调临储玉米拍卖底价,以此来消化庞大的玉米库存。
  进入7月,市场的传言再次改变。
  有传言称,今年的玉米补贴政策,将改为临储与直补相结合的方式。其中,临储玉米收购价格为1900元/吨。
  此后,市场又传出消息,国家的临储政策或许会进行大的改革,临储政策或会直接退出。
  在临储价格的调整方面,市场人士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有的传临储价格下调10%,也有传言下调20%。
  7月底,在九部委的联席会议后,传言再次改变,称我国临储政策会继续实施,但临储价格或更接近市场价格。
  该传言的具体内容显示:“有几项可以明确:一是今年玉米临储将继续实行一主两辅、四个共同的收购政策,但改革的方向是政策托底与更大程度发挥市场化机制作用并行;二是临储价格将比去年有所下调,甚至更接近市场价格;三是质量标准不会放宽;四是收购期将有所提前。”上述传言还提及,有关分公司要抓紧做好腾仓并库,做好已成交粮食的出库工作,对已列入跨省移库计划的库点要抓紧发运,尽最大努力为新粮收购腾出仓容。
  4月23日,黑龙江省粮食局印发《黑龙江省水稻加工和玉米深加工企 业竞购加工政策性粮食补贴管理办法》,针对年加工能力10万吨及以上的玉米深加工企业实施补贴政策。
  该《办法》的公布,让众多业内人士认为,部分市场传言将最终被验证。
  如何改革仍存争论
  虽然市场屡有传言,但对于玉米临储政策如何改革,市场人士之间仍存有较大争论。
  此前,粮油市场报记者采访的相关专家表示,相关各部委正在对临储政策的改革进行研讨,临储政策或退出。
特约观察员申洪源则认为,临储收购政策暂时难以退出。
  “继续开展临储收购是为了保障农民种粮收入,而要促进农民增收,则需多元化多层次的开拓渠道,或引导农民向新型农业化上转型发展;坚持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收购方式将有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目前亟待解决的首要工作是如何做好玉米‘去库存’,如果不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势必对财政造成更大的压力,而因此所扩容的仓储设施也可能在若干年后而 废弃。”申洪源说。
  中粮期货相关人士表示,市场上许多传言均是谣传,不能听信。临储政策究竟如何改革,仍需静待官方公布。
  卓创资讯分析师刘栋认为,临储玉米收购政策面临较大的调整,但改革的方向是让市场发挥主要的作用。
  临储玉米今年退出的可能性不大,但价格下调基本可以确定,只是下降多少的问题。目前来看,新玉米的收购可能发挥各省的主导功能,落实省长责任制,由国家进行辅助。另外玉米价格的下滑,对农户的收益肯定造成损伤。
  国家在制定新年度收储政策的时候,要考虑如何弥补农户收益的下降。
  7月30日,国家发改委在官方网站公布的题为“农业农村经济保持稳定向好态势”的文章中明确:“完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推进购销市场化,理顺价格形成机制,尽快向社会释放改革信号,合理引导农业生产和市场预期”。
  总体利空玉米
  市场上纷乱的传言,也给玉米期 现货市场带来显著的影响。
  6月、7月,我国大连商品交易所的玉米品种,都曾出现放量大跌的现象。
  据粮油市场报记者观察,7月30日,大连商品交易所玉米期货主力合约1601早间低开,开盘价2012元/吨,开盘窄幅趋弱震荡趋整理,盘终收跌,收盘价2000元/吨,跌15元;最高2020元,最低1995元,结算价2005元,成交量201534手,持仓量571712手。
  在市场传言的打击下,玉米加工市场整体呈悲观情绪。
  近期,一份关于预测10月份淀粉价格的调查问卷出炉,选项分别为2700~2800元/吨,2600~2700元/吨,2500~2600元/吨。
  许多从业者表示,自己选择了“2500~2600元/吨”这一项。
  有玉米深加工企业人士表示,市场整体悲观的情绪,给终端产品的销售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比如之前他们会直接订两车皮货,现在一听说未来会降价,肯定会先订一车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