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稿时间:2015-10-09 阅读次数:627)
——中国粮油市场2015年9月分析报告(选编)
需求极度低迷金九行情不再
9月份,国内小麦主产区行情弱势运行,个别地区略有波动。据市场信息,月末河北南部、山东西北部、河南北部当地新麦收购价多在1.16-1.19元/斤,容重多在790克/升以上,水分12%-13%,较上月基本持平,外地流入黄河以北地区且符合最低等级小麦入厂价多在1.16-1.18元/斤;河南中部、东部、山东西南部当地新麦收购价多在1.15-1.18元/斤,容重多在770克/升以上,水分12.5%-13%,较上月同期降0.01元/斤,外地小麦收购价多在1.12-1.15元/斤。
究其原因,一是宏观运行环境不佳导致总体消费极度低迷,仅仅依靠大中院校开学来促进行情回暖难度较大;二是由于今年收储企业对后市预期不看好,收购积极性较低,导致目前市场上还有相当部分的粮源存于农户手中,充裕的流动性让粮价难涨;三是南方有较大数量的低质低价小麦流入北方地区,经过和北方地区较好品质小麦搀兑后,尽管容重和品质有所下降,但售价也有较大幅度下调;四是尽管启动托市的范围扩大,但符合收购标准的小麦数量有限,加上缺乏其他入市主体的积极响应,扩大收储难以改变市场预期。
临储成交再减底价过高成阻
9月份,临储小麦月内累计投放5次,周均投放量114.8万吨,较上月减少0.1万吨;周均成交0.2万吨,月环比减少0.5万吨,再次向下刷新最低成交记录;成交均价2474.54元/吨,较上月减少9.07元/吨。多种因素让企业放弃从盘上采购的兴趣,如此低迷的交易情况属意料之中。
一方面,投放底价过高成为阻碍企业交易的屏障。当前的托市小麦投放底价为1.23元/斤(三级),如果加上出库费、短途运输费和其他杂费,到厂价格或不低于1.25元/斤,而市场上三级小麦的到厂价仅为1.14-1.16元/斤,巨大的价格差距让企业对临储小麦交易望而却步。另一方面,进入8月中下旬后,新小麦的加工适用性逐步提升,为防范市场风险、降低加工成本,企业更多的是采购新季小麦用于加工,而采购方式则为“随用随采”,其采购效率和品质监控均高于从临储交易中采购,这也促使企业基本放弃了参与托市交易。
收购同比减少三大特点突出
主体收购意愿不强、部分区域小麦质量偏差、宏观经济低迷压制市场预期,以及打击不合规收购等因素让2015年夏收进度同比偏缓。据国家粮食局发布数据,截至9月20日,河南、江苏等9个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收购新产小麦6341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880万吨。尽管最终收购结果要等到10月份才能公布,但从当前收购进度和市场购销形势来看,2015年总体收购量超过去年的可能性较小。据不完全统计,截至9月25日,启动托市收购的6个省累计收购托市小麦已经超过2000万吨。
回顾来看,2015年的小麦收购有三个特点较为突出:一是“抢收、惜售”的现象不复存在; 二是针对质量超标小麦的收购意见由地方政府出台;三是河北启动托市收购,山东托市收购全面开展。
进出口量增加美麦触底反弹
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2015年8月份我国进口小麦34.44万吨,同比、环比分别增加30.9万吨和4.3万吨。1至8月份累计进口小麦204.03万吨,其中,进口自澳大利亚的小麦101.85万吨,占总进口量的50%;进口自加拿大的小麦62.8万吨,占31%。8月份,我国出口小麦数量840吨,1至8月份累计出口小麦3820吨。8月份,我国出口面粉0.87万吨,1至8月份累计出口面粉7.71万吨。
国际方面,美麦受全球小麦供应充裕和出口竞争加剧拖累了盘面价格,美麦指数在月初延续上月跌势,继续下探,最低跌至467.4点,创2010年6月以来新低。受空头回补及玉米市场走高带动,美麦震荡走高,而乌克兰及俄罗斯等区域干旱导致市场对黑海地区冬小麦产量前景担忧,更推动美麦行情进一步攀升,月内最高518.8点,累计涨幅达10.7%。但从机构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球小麦供应依旧宽松,在很大程度上将会压制国际小麦价格的上涨幅度。据国际谷物协会(IGC)预计,2015/16年度全球小麦产量将达7.27亿吨,高于此前预估及上一年度的7.20亿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发布的9月份谷物供需简报显示,全球小麦产量预计达到7.28亿吨,比早先的预测高出500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