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玉米稳中有升油脂油料触底反转

(来源: 发稿时间:2015-12-04 阅读次数:586)

 

     11月份,国内谷物行情稳中有增。其中,小麦在经历前期持续“阴跌”之后终于企稳并在下旬稳步走高;东北玉米价格也随着临储收购启动而稳 步提升;稻谷在本月基本以稳为主。
  油脂油料方面,受美农业部报告利空及国内工业品全线大跌等影响,美豆、连豆及国内植物油均不同程度下跌。后随美豆出口表现良好、南美大豆播种较往年滞后、国内豆粕价格创9年来新低等 因素支撑,内外盘大豆及植物油止跌回升,国内油厂效益逐步好转,油脂油料市场后期趋势向上。
  收购方面,据国家粮食局数据,截至11月25日,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中晚稻、玉米和大豆6438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917万吨。其中,黑龙江、山东等11个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新产玉米3016万吨,同比增加1047万吨。
  11月份,全国粮食批发价格指数为135.76,较上期下跌1.25%;全国食用油批发价格指数为94.29,较上期下跌2.86%。
食用油:豆粕价见九年新低 菜油振幅小于豆油
  【提要】11月份上半月,国内植物油期现货价格再次回落,不过由于豆粕价格创九年新低支撑豆油出厂成本和CBOT豆油价格止跌回升,国内植物油期现货价格在下半月也结束回调重回升势。
  豆粕价见九年新低油厂倾向于挺豆油
  11月份,国内豆油期现货价格先抑后扬,震荡运行,重心上移,市场进一步明确已进入U型的右半侧区域,并在下旬突破底部震荡箱体。主要原因是美国农业部11月份月度供需报告超乎市场预期的利空,CBOT大豆期价创年内新低,同时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增速放缓,国内外大宗工业原材料价格大幅下跌,创十年新低,市场空头气氛浓厚,在资金打压下,国内豆油价格上半月持续回落,并在月中逼近前低。不过,由于豆粕创九年新低,在跷跷板作用下,豆油出厂成本受到支撑,而CBOT豆油的上涨和内盘资金流入连豆油,也促使下半月豆油领涨国内植物油市场。
12月份,预计国内豆油呈震荡向上态势,价格重心继续上移,操作上期盘持有前期多单,逢回调可补多单,现货可继续囤货到年底前后。
  成本支撑价格劣势 菜油振幅小于豆油
  11月份,受连豆油走势影响和成本支撑,国内菜油期现货价格也先抑后扬,重心上移。一方面国内四级菜油价格长期高于一级豆油价格,处于竞价劣势,上半月在国内植物油期现货价格集体走弱的背景下,菜油也难免受到拖累。
另一方面,由于国内无论是进口菜籽还是国产菜籽,无论是郑盘套保还是现货压榨,菜籽压榨企业持续近半年处于压榨利润为负的情况,成本支撑下企业降价意愿不强,顺势提价积极较高。
  12月份,预计国内菜油期现货价格将继续震荡上行,重心上移,操作上继续持有前期多单,逢回调可补多单,现货可适量囤货至年底前后。
  棕油进入减产周期 后势仍具向上动能
  11月份,国内棕榈油期现货价格如上月报告所预期先抑后扬,但整体表现却弱于豆油和菜油。主要原因:一是10月底印尼棕榈油库存为335万吨,远高于马来西亚的280万吨,高库存压制了印尼棕榈油价格。二是11月初我国虽然进口马来棕榈油亏损120-140元/吨,但进口印尼棕榈油却顺价20-50元/吨,进口商转向价格较低的印尼棕榈油,成本对国内棕榈油价格的支撑作用减弱。三是连棕榈油大量套保单和套利单的存在,也使得连棕榈油走势弱于连豆油和郑菜油。
  12月份,预计国内棕榈油期现货价格将随豆油震荡运行,重心上移,但走势仍将弱于豆油,操作上期货继续有前期多单,主力合约1605需关注4850元/吨一线压力,现货仍以随用随购为主,可适量囤货。
  植物油进口减少 预计豆油库存下降
  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10月份我国食用植物油进口量为48万吨(不含棕榈油硬脂),低于9月份的70万吨,1-10月我国累积进口植物油为541万吨,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2%。
  其中,10月我国进口豆油8.5万吨,低于9月的14.4万吨,也低于去年同期的9.6万吨。10月我国进口棕榈油47.6万吨,低于9月的56.9万吨。10月我国进口菜籽油4.4万吨,高于9月的2.6万吨。除菜籽油因内外顺价进口量增加外,豆油和棕榈油进口量均较9月有所回落。预计11月棕榈油到港40-45万吨,去年同期为47.6万吨。12月到港60-65万吨,去年同期为61.1万吨,2015年棕榈油进口量将达520万吨左右,略低于去年的533万吨。豆油进口仍将以储备轮换为主,预计2015年豆油进口量在80万吨左右,低于去年的114万吨。
综上所述,12月份,国际市场以美豆供应为主,出口加快将使得CBOT大豆有小幅反弹的可能;国内也处于传统的植物油需求旺季,加之厄尔尼诺给植物油远期供给带来的不确定性,以及因粕价走弱油厂挺油价意愿增强,未来一个月国内植物油期现货价格将震荡上行。关注美联储加息带来的短期风险。期货操作上建议持有前期多单,现货可囤货至年底前后。 
大豆/美豆探底回升关内新豆价格上涨

  【提要】11月份,美豆期价探底回升。关内新豆价格大幅上涨,东北农户惜售,东北豆价格低位企稳,豆一期价大豆到港成本下降,内盘油强粕弱,价格表现强于外盘,油厂压榨收益持续好转。
  南美播种滞后 美豆探底回升
  本月美豆期价先抑后扬,上旬受到中国采购放缓,美国农业部月度报告调高美豆单产,阿根廷大选令阿根廷大豆供应增加等打压,期价创出六年新低,中下旬由于南美大豆播种进程较往年滞后,加之美国农户惜售,美豆及美豆油出口数据表现良好等利好,令期价震荡反弹。
  技术面上,美豆主力1月期价本月底呈震荡反弹走势,或在豆油期价的涨势拉动下向上测试900美分/蒲式耳的阻力位,期价震荡反弹后或将继续下探,建议投资者逢反弹沽空,农户宜继续逢高卖出套保。
  关内新豆价格上涨 豆一期价近强远弱
  本月,连豆一期价触底反弹,期价重心下移,持仓量月环比明显增加。基本面维持偏空局面。本月东北现货收购价格稳定,东北新豆上市后价格持续走低,农户惜售情绪较重,需求持续疲软,关内大豆价格上涨,蛋白厂停收观望,东北豆现货价格低位企稳。
本月黑龙江地区大豆市场价格继续下跌,但下旬开始止跌企稳。本月关内雨雪天气增多,导致大豆购销难度加大,大豆价格迅速上涨,沿淮地区商品豆收购价格由3900迅速上涨至4400-4500元/吨附近,下游企业收购意愿较弱。
  由于今年东北新豆蛋白含量不及往年,也低于关内大豆蛋白含量,使得东北豆性价比明显低于关内豆。当前下游企业需求集中于关内大豆,东北大豆需求以中储粮轮换大豆为主,终端需求持续疲软。收购进度较往年明显偏慢。
  国家粮食局数据显示,截至11月25日,黑龙江等5个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新产大豆31万吨,周环比增加3万吨,同比减少27万吨,减幅继续扩大,供应压力继续后移。
  供应方面,近期东北豆价格企稳,农户惜售情绪较重,导致供应压力不大,春节前后或将出现集中抛售现象。中期看,2016年玉米种植结构调整,将导致国内大豆种植面积增加,未来国产豆价格仍不乐观。
  期货方面,连盘豆一1601合约期价本周减仓上行,接近3900元/吨整数阻力位,预计后期期价上行空间不大。建议投资者3950元/吨上方逢高沽空。远月合约继续因种植增加预期而承压,建议投资者介入多近月空远月的价差套利。现货方面,后期市场供应压力仍大,建议农户继续分批销售国产大豆。下游企业随购随用。
  供需矛盾激化 粕价创调整新低
  本月豆粕期价继续下跌,期价创2008年以来的新低,价格运行重心下移,持仓量月环比减少,由于预期11月至1月大豆到港量巨大,加之国内玉米深加工开工率上升,国产ddgs冲击预期强化,国内粕价跌势凶凶,内盘油粕比强烈反弹。豆粕价格期强现弱,期价月跌幅在120-140元/吨,而月末沿海43%蛋白豆粕现货价格集中在2400-2500元/吨,月环比下跌200-260元/吨。
  国内豆粕价格仍面临供应增加带来的下行压力,加之需求复苏一直不瘟不火,供需错配导致短期下行压力较大。鉴于短期现货价格跌幅已经接近期货价格前期跌幅,建议饲料养殖企业在豆粕现货采购上适度增加库存,中远期看粕价仍有下行压力,中远期基差采购仍需等待。
  油粕比反弹 压榨收益理想
  11月底进口大豆到港成本元/吨,与上月持平,港口分销价2900-3120元/吨,较上月同期下跌50-80元/吨。月底采购11月份装运的美国大豆,到港完税成本下降至2890元/吨。国内期现货油强粕弱,油粕比继续反弹,在大豆成本下行的背景下,油厂压榨收益较为理想。
  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对进口大豆装运船期和到港预报统计,11月大豆到港量预计800万吨左右,12月到港量将继续增加至850万吨。第四季度大豆累计到港量在2200万吨左右,较去年同期的1866万吨增加18%。预计11月、12月及1月到港量将保持在月均750万吨左右,压榨量也将保持在月均700万吨以上。后期国内供应压力持续加大,油厂压榨收益可能因此转差,油厂应做好国内盘面油粕套保工作。
  大豆进口环比下降 豆粕出口环比下降
  海关数据显示,10月我国大豆进口量为553万吨,较9月的726万吨环比下降24%,但较去年同期的410万吨增加35%。
  10月我国豆粕出口量为9.92万吨,同比增加125%,月环比下降52.22%。总体看来,10月我国进口大豆仍以南美豆为主,美豆为辅,但进入11月后进口大豆将会转为以美豆为主。
稻米/雨雪拖慢中晚稻收购粳稻价格上行乏力
  【提要】11月份,中晚稻托市收购全面展开,收购进度总体快于去年同期,至本月末,由于雨雪天气影响,收购进度有所放缓;随着新季粳稻上市量的增加,粳稻市场价格小幅回落。
  雨雪天气拖慢中晚稻收购进度
  截至10月末,除辽宁省外,各稻谷主产省均启动了托市收购,由于本年度各省启动托市收购时间普遍早于去年,本月中晚稻的收购进度总体快于去年同期,至本月末由于江西、湖南等地潮湿多雨天气,明显影响了南方产区的中晚稻的收购进度。
  目前东北粳稻收购进度仍快于去年同期。
  但由于东北、华北地区本月中旬开始陆续进入大雾、雨雪天气,对于新稻品质预计影响不大,气温骤降反而降低东北粳稻霉变的机率,主要影响的是稻谷和大米的外销进程,或使目前采购较为谨慎的加工企业进一步放缓稻谷的收购进程。
  购销平缓 粳稻价格上行乏力
  本月新一季粳稻开始集中上市,迅速冲淡上月末新稻上市之初推高的市场价格。市场购销平缓,价格上行乏力,部分地区小幅下滑。
  苏皖粳稻本月收购进程放缓,价格弱势运行。据统计,本月中旬,江苏省自然水分粳稻收购价在2500-2560元/吨,较月初下跌约100-200元/吨,参考东北圆粒稻3000-3100元/斤的基层收购价而言,二者价差400元/吨左右。
  籼稻市场购销不旺 价格稳中趋弱
  随着中晚籼稻收购进入尾声,经历了早籼稻和新季中晚籼稻大量上市后,目前籼稻市场相关企业增加了陈粮轮换,一定程度上打压了陈稻的市场价格。目前中晚籼稻市场购销不旺,价格稳中趋弱。据监测显示,湖南长沙中等晚籼稻出库价2730元/吨,较上月同期下降30元/吨,四川成都晚籼稻收购价2740元/吨,较上月同期下降20元/吨,广西桂林中等晚籼稻出库价2790元/吨,较上月同期下降20元/吨。
  加工企业开工率偏低 副产品价格下行
  由于新稻托市政策抬高了稻谷市场价格,“稻强米弱”现象更为突出。在销区市场需求清淡,加工企业走货困难,加工副产品价格下跌等因素共同影响下,目前稻米加工企业开工率普遍较低,销售情况低迷。
  因本月销区市场需求不振,加之养殖业和小麦、玉米等相关农产品的弱势行情影响,稻米加工相关副产品价格也顺势下跌。
  购销清淡 大米价格承压下行
  销区市场购销本月基本完成了陈米为主体向新米为主体的转换,月初由于新米大量上市,市场供应充足,大米价格承压下行,至月末大米价格止跌趋稳。
  预期减产 进口大米价格止跌反弹
  进口大米价格方面,受产量预期调减的影响,本月泰国等亚洲大米价格总体止跌趋稳。本月美国农业部大米展望报告显示,2015/16年度全球大米产量预计为4.735亿吨,比上月预测值低50万吨,比上年减少1%。主要原因是天气恶劣,播种面积和单产下降。全球大米播种面积预计为1.592亿公顷,比上年减少80万公顷,其中泰国占到降幅的3/4。平均单产预计为4.43吨/公顷,低于上年创纪录的4.46吨/公顷。
  受此影响,本月下旬亚洲大米价格小幅上涨,其中本月底越南、泰国5%破碎率大米FOB价格分别为375美元/吨和370美元/吨,较月初上涨10%左右,虽然进口大米本月价格稍有上升,但与国内晚籼米的价差仍保持在1200元/吨左右,价格优势仍然巨大。
小麦/走势稳中向上后期谨慎乐观
  【提要】11月份,国内小麦行情稳中有升,市场预期转变让小麦价格在下旬涨幅明显。目前利多因素依旧单薄,而利空因素却难以消散,后期行情尽管会稳步走高,但态度应维持谨慎乐观。
  走势稳中向上 预期逐步改善
11月份,国内小麦行情稳中有升,特别是进入下旬,华北小麦价格涨势明显。据市场信息,至月底,河北、山东、河南北部等多地区小麦市场收购价格已经增至1.2-1.26元/斤,较上月末上涨0.07-0.1元/斤。
相比华北地区,黄淮、江淮地区的小麦行情增幅有限。据市场信息,江苏、安徽等小麦主产区的企业挂牌收购价格基本维持在1.15-1.18元/斤,较上月同期上涨0.03-0.05元/斤。尽管南方小麦产区的收购价格有所上涨,但上涨动能略显不足,分析来看:一是苏皖地区面粉加工企业所生产的面粉有相当部分发送到沿海等发达地区,而宏观经济不振导致南方销区总体消费低迷,降低了面粉用量;二是今年苏皖小麦较高的不完善粒情况,持续对小麦价格形成较大影响,不少企业手中都存有一定数量低质量小麦,降低了对市场小麦的采购;三是华北及苏皖小麦之间价差较前期缩小,苏皖小麦外流数量减少,当地供应依旧充裕也是行情难以显著走高的主要因素。
  交易屡创新低 库存不容忽视
  11月份,临储小麦月内累计投放4次,周均投放量114.4万吨,较上月略减0.3万吨;周均成交0.2万吨,月环比减少0.5万吨;成交均价2471.87元/吨,较上月减少1.1元/吨。其中,在11月10日的一次“零成交”,创了托市小麦投放9年来的记录。
从当前国内主粮品种的临储库存来看,目前压力最大的当属玉米库存,其次是稻谷库存,小麦库存压力相对较小,但也不能忽视。主要原因:一是如果不能及时高效地降低小麦库存水平,将影响到明年的托市有效仓容;二是在黄淮、江淮流域,多数区域是小麦稻谷轮作,小麦仓容如不能及早腾出,势必影响到稻谷的托市收购进度,进而引发农民售粮难问题;三是如果能够高效及时地消化小麦库存,将会给玉米和稻谷的“去库存”带来良好的示范性作用。
  进口同比增长 美麦大幅下跌
  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2015年10月份我国进口小麦31.57万吨,同比增加27.54万吨,环比增加10.91万吨。1至10月份累计进口小麦256.27万吨,其中,进口自澳大利亚的小麦110.75万吨,占总进口量的43.2%;进口自加拿大的小麦82.67万吨,占32.3%。10月份,我国出口小麦数量为零,1至10月份累计出口小麦5300吨。10月份,我国出口面粉0.87万吨,1至10月份累计出口面粉9.51万吨。
本月,美麦指数在月初技术性短期冲高后,后因美国加息预期增强美元走势强劲、出口受阻以及全球小麦库存充裕等因素拖累美麦大幅下跌,月内最高532.2点,最低479.6点,月内累计跌幅9.9%。
  利空依旧强势 后期谨慎乐观
  进入年末,传统的小麦、面粉消费高峰即将到来,市场关注重点也转向元旦、春节的假日需求,弱势下行了一年的小麦行情能否在年末双节来一个“华丽转身”还需谨慎判断。从当前市场上能够捕捉到的影响因素来看,利空因素依旧强势。
从可能抑制小麦行情上升的因素来看:一是小麦的消费形势难言乐观。二是从小麦的供应情况来看,阶段性、区域性短缺是暂时性的,价格高地和价格洼地之间依旧存在流通基础。三是国际粮价持续低迷也将在心理层面压制国内的粮食贸易行情。四是国家在粮食流通政策方面的决策正在向市场化靠拢,并逐步改变市场对于“政策性粮价只涨不跌”的惯性预期。五是宏观经济运行状况也是压制小麦行情的关键因素。
  虽然不能因上述利空因素对未来市场过分悲观,但也不能因11月下旬的价格走高而“转悲为喜”。应该看清的是,当前的消费减少只是减掉了过去虚高的泡沫部分,正常的基础消费依旧存在。随着节假日临近,相应的消费数量只会在当前的基础上增长,而非继续降低。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低价低质小麦会逐步减少,削弱价格成长的因素也会逐步消退。由此,“谨慎应对、择机出手、不赌后市”应该是后期主要的操作手段。
  综上所述,进入12月份后,市场供需都会相应增长,尽管依旧掺杂着相当数量的低质低价小麦,但对整体行情拖累影响已不大,市场预期随着价格回暖正逐步改变,而双节需求拉动又进一步强化市场向好的预期,但供应充裕局面将影响到行情走高的空间。预计12月份至2016年春节前,国内主产区小麦行情会稳步回暖,至1月底,黄河以北地区小麦到厂价格或在1.24-1.28元/斤,黄河以南地区小麦到厂价或在1.22-1.26元/斤。
玉米/华北粮价呈现“报复性”上涨
  【提要】11月份,国内玉米行情全面回暖,上行空间动力不足,但下行亦无空间。预计后期,国内玉米价格将稳步上涨并在一定价格区间内震荡,大幅上涨或下跌的可能性极低。
  东北启动临储收购 全面进入政策市
 1 1月1日起东北临储陆续启动,拉开了产区玉米价格止跌企稳的序幕。在临储收购的前期由于软硬件设施尚未完善,开库收购的仓库较少,玉米开库收购数量也相对有限,一期临储仅收购43.86万吨;但随着相关配套设施的逐步完善,开库收购的仓库陆续增加,玉米开库收购的数量也随之大幅提高,截至11月25日,东北产区临储累计收购量为1710万吨,单周收购即达620万吨。玉米价格也随着政策的不断深入而稳步提升,全面进入政策市。
  华北粮价呈现“报复性”上涨
  11月份,华北地区玉米价格终触底反弹并阶段性出现“报复性”上涨。由于前期华北地区秋收落幕,市场供应持续增加,以及对后市预期不佳,深加工企业谨慎采购,导致华北粮价一路走低,尤其是河南地区,价格跌至1600-1620元 /吨成为华北地区的价格洼地,一度创下玉米价格新低。据市场信息,至月末,山东济宁收购价在1880-1900元/吨,较上月同期上涨180-190元/吨,潍坊收购价在1900-1920元 /吨,较上月同期上涨160-190元 /吨;河北石家庄收购价在1840-1860元/吨,较上月同期上涨120元/吨;河南安阳玉米在1820-1860元/吨,较上月同期上涨220-240元/吨。
  销区及港口原粮“水涨船高”
  11月以来,南方销区原粮采购受整个玉米产区价格上涨影响,收购价格也随即水涨船高,与此同时采购重心也在发生微妙变化,本月上旬华北地区质优价廉的玉米依旧是南方销区青睐的粮源主体,但随着中下旬华北粮价触底反弹并一度形成“报复性”上涨态势,缩小了华北与东北地区价格差,月末与东北产区价格已基本持平,华北地区逐步丧失其价格优势,南方的饲料养殖企业采购重心逐步转向东北产区。南北港口的玉米价格基本上追随产销区的价格走势。
  深加工企业强弱分化明显
  10月中旬,吉林省发布补贴政策,对竞拍出库(年底前)并自用加工的国家临储玉米和省级储备轮换玉米提供350元 /吨的价格补贴,该政策至年底前会对市场有利多影响,重要的是随着临储收购的全面展开和天气因素的双提振效应,玉米原料价格持续上涨,从而带动淀粉行情走势坚挺。淀粉企业库存偏低,短期仍有支撑。酒精的弱势却依旧持续,各地酒精价格周比下跌100元 /吨左右,需求偏弱仍旧是主要原因,与此同时,酒精企业库存偏高,出货受到抑制,仍具下行空间。
  进口玉米呈下滑趋势
  据海关总署数据,2015年10月份我国进口玉米4.29万吨,环比下降74.73%,同比下降62.45%。未完税进口成本为344.07美元/吨。其中从老挝进口2.86万吨,保加利亚0.72万吨,美国0.36万吨,缅甸0.33万吨。
1-10月份累计进口458万吨,同比增长165%。目前2015年的玉米配额基本用完,后期仅剩零星玉米到港,预计2015年1-12月进口玉米460万吨,同比增长77%。始于10月的2015/16年度玉米进口主要依靠2016年的进口配额,受私营进口配额的限制,预计2015/16年度进口玉米300万吨,同比下降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