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12月份,国内小麦市场购销呈现前涨后跌的震荡走势,季节性变化并不大。各地小麦市场价格并没有因元旦的来临而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可以用静水微澜、平淡前行来形容近一周的小麦价格行情。一般来说,每年的元旦前后制粉企业基本都会进行一段时间的突击补库,小麦价格呈现涨势,但今年这种迹象尚未显现,“旺季不旺”的市场特征表现得异常明显。
据各地制粉企业反映,今年小麦市场与往年同期相比,可以说是弱势明显,三等小麦收购价在国储收购结束后就始终在托市价格以下徘徊,甚至出现多次探底。笔者认为主要原因还是制粉企业赚不到钱,需求不旺,市场没有给企业提高开工率的机会。就像当前的面粉走货依然不温不火,而麸皮价格却一跌再跌,加工利润少到可怜,大型加工企业尚可度日,而一些中小企业由于资金紧张已没有能力增加小麦库存。这就使得受制于国内大的市场环境及小麦市场本身供需基本面约束,今年小麦市场的低迷程度重于往年,再加上2016年小麦最低收购价维持上年水平,庞大的国储库存以及未来可期的小麦丰产均将使得市场对小麦价格的走势预期偏空,大部分制粉企业认为2016年小麦价格也很难摆脱弱势,对小麦的采购相对理性,大多是随采购、随加工、随销售,尽量减少原料小麦库存。
说完了现状及制粉企业对未来的看法,下面笔者着重说下关于国储影响小麦价格的三大猜想之二:专项拍卖是否会继续执行。
首先回顾一下2015年专项拍卖摘要“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发出做好2015年“两节”、“两会”期间粮油市场供应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要加强粮源组织调度,确保市场原粮充足和成品粮油不断档、不脱销。2015年1月6日~8日,国家政策性粮食专项拍卖活动将投放小麦200万吨,其中河南115万吨、安徽68万吨、湖北17万吨,产期为2012~2014年小麦。此次政策性粮源拍卖将和2015年进口小麦配额的分配挂钩,根据符合条件的申请企业拍卖成交量在总拍卖量的比例进行分配,而对主销区的企业,在配额的分配上有0.2的倾斜系数。”
再看一下成交情况“2015年1月6日至1月8日举办的专项小麦拍卖成为市场主体关注的焦点,此次投放粮源总量为201.0185万吨。虽然专项小麦拍卖底价大幅上提,但受进口小麦配额吸引,整体成交情况较为火爆,区域间成交情况分化。近2个月以来,国家临储小麦的平均成交率在23%左右,其中2014年11月成交数量为66万吨,12月成交数量为97万吨。此次专项小麦共成交粮源数量为168.1382万吨,成交率为83.64%;其中2012年产三等小麦拍卖底价2450元/吨,最高成交价2470元/吨;2013年产三等小麦拍卖底价2500元/吨,最高成交价2660元/吨;2014年产三等小麦拍卖底价2550元/吨,最高成交价2790元/吨。从成交情况来看,安徽以及河南地区成交情况明显好于湖北地区。安徽地区实际成交65.0655万吨,成交率95.37%;河南地区实际成交95.1929万吨,成交率82.73%;湖北地区实际成交7.8798万吨,成交率44.44%。”
从上述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在2015年市场小麦价格本就较高的情况下,由于进口小麦性价比较高,且参与竞拍就可以获得进口配额,所以很多制粉企业会积极参与竞拍,有的甚至为得到配额不惜加价抢拍,这么好的成果将会使得今年继续执行专项拍卖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另外,截止12月17日,3月交货的美国2号软红冬小麦FOB价200.6美元/吨,到国内口岸完税后总成本约1775元/吨,比去年同期下跌465元/吨。相比之下,当前广州地区2015年江苏产普通白小麦到港报价2440元/吨,比去年同期下跌210元/吨,国内外价差为665元/吨。那么在国内市场小麦供应量逐渐减少且国内外小麦价差依旧较大的背景下,专项拍卖继续执行的可能性非常大,并且今年的制粉企业参与度预计也会非常高。
笔者认为,专项拍卖虽然会提供大量的粮源供应,但在激烈的竞争下其拍卖成交价格恐将远远高于市场价格,那么势必会拉动市场小麦价格上涨。另外,一些中小型制粉企业可能在资金和渠道的制约下,不会参与专项拍卖,继续按需采购市场原粮,这也能一定程度上推动市场小麦价格上行。所以笔者预计在阶段性多空因素逐步趋于胶着的情况下,麦价整体将处于区间震荡格局。因国家临储小麦短期内难以流通市场,国内麦市区域性、品种性供需偏紧仍存。社会粮源供给能力与用粮企业的采购需求容量之间的博弈,将影响麦价的阶段性运行态势。后期国内二等小麦价格或将上涨至1.22-1.25元/斤之间,部分地区一等粮价格可能会上涨至1.30元/斤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