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无为县粮食供需平衡统计调查

(来源: 发稿时间:2016-03-14 阅读次数:517)

 

    为适应粮食购销市场化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宏观调控需要,全面掌握无为县全社会粮食供需平衡情况,正确把握粮食流通形势,更好地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和粮油企业经营服务,及时对粮食供需、流通情况进行了调查,经过对样本数据的录入、审核、汇总和推算,调查结果基本上反映了安徽省无为县粮食供需状况。现将统计调查的结果报告如下:
    一、调查开展情况
    为做好调查工作,结合无为县具体情况,制定详细了调查方案,以会代训形式开展社会粮食供需平衡统计调查培训,以便基层调查人员明确调查目的,熟悉调查方法,按时按量完成调查任务。为保证统计调查质量,要求调查时间服从质量,做到在基础调查阶段先问清后记录;在汇总输入阶段先审核相关指标关系再录入,发现异常及时复核,严把原始调查数据质量关,确保调查数据质量。调查结果出来后积极主动与统计、工商、农委等部门联系,争取支持,取得了农委、统计部门的相关报表数据,为调查提供了参考依据。同时为确保此项调查能够顺利开展,积极争取基层单位在人力财力方面的支持,克服了调查经费不足、人员业务素质有待提高等方面的困难。
    二、调查基本结果
    (一)调查样本情况
    根据调查方案,结合无为县区域调整和具体县情,此次农户调查共调查10个乡镇10个行政村50户农户,调查农户占全县农户总数0.018%,调查农业人口196人,其中常住人口119人,农村外出人口增加,粮食种植人口呈现老龄化,种粮农民出现断层。调查粮食种植面积168.5亩,粮食产量84688公斤。城镇居民口粮收支情况调查由无为国家粮食储备库组织实施,共调查30户,占全县城镇居民户的0.036%,调查样本数量符合调查要求。非国有粮食经营企业和转化用粮企业收支平衡情况的调查依据工商局提供的资料并结合平时粮食收购许可证年检掌握的信息、平时粮食统计报表上报的情况,共调查粮食经营业主24户,其中:粮食加工企业18家(其中纳入统计范围9家),粮食经营量大的个体工商户、粮食经纪人6户(主要从事成品粮批零业务经营大户有2家;粮产区粮食经纪人4户,每年秋粮一季收购量在200万斤以上的粮食经营户)。
    (二)粮食生产、供需情况
    2015年粮食(主要指谷物,下同)生产、供需总体形势:与2014年相比2015年粮食生产呈现“三增”态势,即种植面积、单产和总产增加,粮食不同品种之间面积和产量互有涨跌。2015年粮食种植面积99.86万亩,较2014年增加1.98万亩,增长了1.01%;粮食总产47.69万吨,较2014年增产2.6万吨,增长了5.52%,不同品种单位均有上涨,涨幅在2.68%-6.2% 。从总量来看,县内粮食产需总量基本平衡,供给略大于需求。但粮食品种之间供需不平衡,籼稻产量不够县内消费,不足部分需要从县外购入;粳稻(粳糯稻)产量富余较多,商品率较高,每年要大量销外省外。粮食种植结构调整明显,玉米、粳糯稻面积、产量均有小幅上升,粳稻面积、产量增加较多,籼稻面积、产量下降。中晚籼稻米仍是口粮的主导品种,农户储粮习惯改变,稻产区农户缺粮人口逐年增加,口粮消费对外购买依赖性增大,农户粮食口粮需求主要依靠县外粮源供给。单户农民种粮减少,农村土地流转制度逐步建立,耕地趋于集中,粮食生产呈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趋势,扣除土地流转成本,粮食生产单位成本下降。
    从现阶段来看,影响无为县粮食生产、供需平衡的主要因素如下:一是种粮效益政策保障提高,农户积极积极性较高。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农民增产增收,国家在加大粮食生产扶持力度的基础上,继续执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并于年初发布,每年粮农通过核算成本种植效益可期,有效地保护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二是农户土地流转力度加大,土地流转制度尚待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逐步建立,土地集中规模种植的效益显现。同时,一方面粮食规模种植的土地供给和需求矛盾较为突出,土地流转成本呈增长趋势;另一方面,土地流转过程中存有乱象,缺少规范性制度约束,土地流转价格虚高,增加了种粮成本。三是劳动力成本高企,种粮农民老龄化严重。近年来,相对外出务工工,农民劳动时间成本增长迅速,在家种植一亩地,不如外出务工三五天;种田实际收入远不及外出打工收入高,农忙外购劳力成本逐年增加。相对农村“996138”的人口结构,种粮农民以农村留守的中老年人为主,单户种植成本高,种植比较效益长期偏低,粮食种植面积增加难度大。种粮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出现断层,老龄化趋势加重,不利于粮食生产。四是天气是影响粮食产量的重要因素,粮食增产主要着眼于科持增产。每年粮食生长期间天气的好坏对粮食产量影响较大,导致农民种粮的收入不确定性强,与外出务工相比,风险较高。从长期来看,耕地面积总的呈减少态势,粮食总产依靠面积增加的潜力有限,增产主要靠科技增产,通过大力推广优质、高产品种,提高单产来实现增产。
    (三)2015年无为县粮食流通情况
    1、市场粮价运行情况
    为稳定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国家继续在粮食主产区执行最低收购价政策,2015年小麦、早籼稻、中晚籼稻和粳稻分别为每斤1.18元、1.35元、1.38元和1.55元,价格水平与2014年持平,国家粮食托市收储政策进入调整期。自2012年下半年以来,国内稻米市场特别是中晚稻米受低价进口大米的影响渐重,国内国外稻米价格形成倒挂,国内米企经营陷入艰难,获利水平直线下降,入市收购变为谨慎。国有粮食企业因连续收储,政策性粮食库存高企,粮食拍卖难以达到顺价销售,粮食库存积压,2015年新粮上市时,因国有粮食企业有效收购仓容有限,收储能力减弱,国家收储政策对市场粮价的提振作用减弱,收购市场出现粮食“市场价”和“政策价”并存局面,销售市场国家拍卖底价高于市场现货价格,拍卖销售出库进度缓慢。
    根据市场监测:2015年县内粮食市场价格总体弱稳运行,较2014年有不同程度下降,粮食价格季节性波动幅度、频率加大;不同粮食品种价格走势差异较大,稻强米弱、籼强粳弱特征持续,优强普弱特征明显,原粮平均收购价格低于上年同期。
    2、年末粮食库存情况
    年末全社会粮食总库存374730吨,较上年增加24521吨,增长了7.00%;2015年各类粮食库存互有涨跌,粮食经营企业库存上升,分别上升了3.74%、75.11%;农户储粮规模下降,下降了26.65%,城镇居民基本持平。其主要原因有:一是市场粮价高位运行,粮食价格波动加剧,加上粮食收获后,整晒处理成本高,迟卖不如早卖,农户售粮积极性较为踊跃,粮食商品率保持在较高水平,达到75.9%,粮食商品率逐年提高。二是一方面市场粮价低于或与国家粮食最低收购价持平,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仓容不足,收购力度减弱;另一方面政策性粮食拍卖民营粮食企业采购成本偏高,民营粮食企业收购库存较为有利,库存增加。三是农户种植粮食观念改变,不仅仅只是为了满足口粮需求,开始更多的追求种植效益,种植品种结构调整明显,受市场价格引导,更多种植非口粮主导品种,粳(糯)稻种植大幅增加,年末留存余粮比例降低,库存减少。
    3、粮食企业运行情况
    目前,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经营主要依靠政策性经营,效益仅够维持企业运转,长期经营模式单一,一条腿走路,缺少效益增长点,急需转型升级,以提高自身的市场的竞争力;同时,市场化经营资金严重不足,即使开展经营也仅限于收购、销售原粮,粮食入库后增值缺少手段,经营效益主要依靠后期市场行情,经营风险较高;受粮源和自身条件限制,国有粮食企业开展经营不平衡,市场竞争力整体下降,在日新月异的市场中话语权缺失。非国有粮食经营企业经营灵活、粮食加工消化增值快、商品周转快的特点在粮食市场经营中得到充分展示,特别是面对农户售粮习惯改变,大多以出售潮粮为主,粮食加工企业和经纪人通过添置烘干设备,改进生产工艺,抢得市场先机,获益颇丰,粳(糯)稻的经营量占全县商品量70%以上;非国有粮食经营企业市场竞争力日益增强,成为粮食流通中不可或缺的市场主体,但就目前来看多数企业缺少纲领性规划,发展速度仍不快,粮食产业链不长,做强做大做优尚需国家政策支持和培育。
    4、农村居民口粮消费情况
    东乡棉产区广大农户种植结构调整后,虽以种植水稻为主,但种植的多是粳稻或粳糯稻,口粮消费需要的中晚籼米仍需在外购买。在市场供应方面,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一片空白,非国有粮食购销所占份额也较小,成品粮市场需求主要依靠我省六安、淮南、合肥等地的粮源来补充。受种植结构调整影响西南乡粮产区农村缺粮人口在不断增加,农户向市场提供商品粮份额减少,多数农户种粮只是为了满足自身口粮和饲料用粮的需要,农户粮食保管条件有限,损失损耗较大,过去储粮备荒的习惯逐渐改变,口粮购买比例增加,民间储粮减少,农户储粮备荒习惯改变。
    三、分项调查结果及相关分析
    (一)农户粮油收支情况抽样调查
    经推算全县农村人口约74.43万人,常住人口约44.65万人,外出务工人口约29.78万人,外出务工比例约40%。农户家庭消费粮食156506吨,其中:口粮96721吨,占61.7%;饲料53802吨,占34.4%,种子5983吨,占3.9%。人均年消费口粮(原粮)216.56公斤,与上年基本持平。因农村外出人口增多,口粮消费比例在农村家庭粮食消费比例降低。同时,近几年物价上涨过快,农户猪肉等副食品购买压力加大,农村家庭养殖的家禽市场走俏,市场价格较好,养殖收入成为部分农户家庭收入的重要补充来源,家禽饲养规模加大,2015年度饲料用粮消费增加了7999吨,增长约12%,饲料用粮大幅增长。
    调查显示:近几年农户口粮消费品种结构发生改变,粳稻消费比例稳步上升,达到了19.88%,杂粮消费比例有所增加,与之相对籼稻消费比例有所下降。无为县农村口粮自给率为53.5%,比上年下降2.6个百分点,多数农户种植粮食是为满足自身口粮消费需要,每年农户口粮需要外购的数量达到口粮消费总量的46.5%,原粮总量约在4.49万吨左右,粮源主要来自省内六安、淮南等地。通常情况下,每年生产的粳稻(含粳糯稻)主要销到省外,通常年份提供的商品粮量约为2.5亿斤左右。
(二)城镇居民口粮消费调查
此次全县共调查30户城镇居民,调查家庭人口121人,其中常住人口91人,31人外出务工。经推算,全县城镇人口46.82万人,其中常住人口31.84万人,城镇居民人口增长较快,反映了无为县人口城镇化速度加快。年口粮消费58020吨,人均年口粮(成品粮)消费约112公斤,近几年变化不大,保持稳定。城镇居民口粮消费分品种结构比例与上年相近,大米比例略有下降,面粉略有上升,其中:大米消费占82.9%,下降2.1个百分点,面粉消费占15.7%,上升1.5个百分点,其它消费占1.4%。口粮消费以优质大米为主,面粉次之,消费习惯有所改善,更加注重营养均衡、健康。全年成品粮采购数量、外购熟食品或半成品与上年相比变化不大,在外饮食消费比例比去年略有上升,达到12.0%。
(三)非国有粮食经营企业和转化企业调查情况
通过对24家非国有粮食经营业主的调查,经过推算(不包括其他栏,其他栏数字到表与表之间平衡纳入非国有企业平稳表中),非国有粮食经营企业收购粮食315557吨,其中从农户手中收购粮食226082吨,占收购总量的71.6%,占粮食商品量的62.41%,主要是由于是2015年国有粮食因客观原因限制,市场经营受体制、资金、经营策略等多种因素影响,收储能力降低;非国有则充分发挥自身优点,积极入市收购,份额逐年增加,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销售粮食256965吨,其中省外147978吨,占57.59%,省外粮食销售略涨。从调查结果来看年非国有粮食企业粮食购销量全面超过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县内非转化用粮主体多以家庭为单位,数量多规模小,难以按企业用粮调查推算,纳入农户家庭用粮消费中,不再单独调查统计反映。
(四)省际间粮食主要流向调查情况
根据调查结果,无为县2015年向外省提供商品粮151275吨,主要以稻谷为主,稻谷占96.5%;向省外销售的粮食占粮食商品量的41.75%,与2014年基本持平;粮食主要流向江苏、浙江、上海、福建、广东、江西等省、市,粮食流向区域呈扩大趋势,但主要集中在江浙沪三省,占70.23%,较上年降低5.6%,其中:浙江最多占34.12%,江苏次之占22.02%,浙江比例上升,江苏下降。销往省外的粮食国有粮食企业销量占2.1%,销售省外比例大幅下降,非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占97.9%。外销品种以粳稻(粳糯稻)为主,占70.3%,上升2%;小麦、籼稻、粳稻(粳糯稻)三者比例为:3.2%、26.5%、70.3%,籼稻比例上升,粳稻(粳糯稻)下降。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销向省外比例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市场经营资金严重不足,经营量大幅萎缩,政策性粮食销售集中在粮食批发市场竞卖,企业销售资源难以发挥。
四、2016年粮食生产趋势分析
2016年国家继续执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尽管政策调整预期加大,稻谷价格一降二平,中晚稻种植仍有较好的预期,农户种植积极较高。预计无为县2016年粮食种植面积、粮食总产在2015年水平上持平或略增,较大幅度的增加可能性不大,粮食增产将遭遇瓶颈。随着订单农业推广、深入,粮食种植品种优质率逐步提高。主要原因有:一是受前几年惠农政策拉动,耕地得到充分利用,现阶段可再增加水稻面积空间不大;二是外出务工和本地务工工资增幅大,外出务工比种粮收益高,农民外出务工增多,农村劳力又显不足,粮食复种难以提高;三是农资、人工成本的上涨抵销了粮价上涨给农户带来的实质性收益,种粮效益提高缓慢,对农民种粮积极性产生了抑制;四是种粮效益相对偏低,生产季节集中,请人劳动力工资高且困难,调查中有相当部分农户表现出对种植粮食前景乐观,种植心理处于两难之中。
因近几年粳(糯)稻种植效益较好,国家托收购价格粳(糯)稻价格高于中晚籼稻17元/百斤,农户种植粳稻的意愿较强,水稻种植将以粳稻和粳糯稻为主,中晚籼稻面积调减,粳(糯)稻面积调增,品种结构调整明显;受国家出台托市小麦收购政策提振,小麦种植效益逐年看高,午季作物中,小麦面积产量增长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同季作物油菜籽面积将减少。
五、调查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基层统计工作弱化,工作环境有待改善,统计工作缺少有效重视。全社会粮食行业统计工作支撑点不足,报表资料报送不及时、不规范。地方配套调查经费严重不足,影响到统计调查工作的顺利开展,统计调查质量得不到充分保证。
(二)社会粮食经营企业多数没有正规帐务,多数是“口袋”帐,家族式经营,管理松散,基础资料不完整,调查时上报的数据随意性较大;少数企业不愿意配合,对提供数据有顾虑,使调查的数据准确率降低,误差增加。农户调查基本调查农户很难固定,每年变化大。粮食部门调查获得的数据与统计局因技术和口径不一,存有一定的差距。
(三)加强基层统计人员调查培训,进一步完善、优化抽样调查软件系统,减少基础工作劳动量。加强领导和学习,要充分认识全社会粮食统计调查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确保统计调查工作顺利开展
(四)建议:加大粮食统计执法检查力度,规范企业统计行为,严格执行收购许可证发放、年审的要求,为全社会粮食统计营造良好氛围,不断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及时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