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麦市主旋律:温和走强

(来源: 发稿时间:2014-09-03 阅读次数:4284)

 

    受市场流通粮源减少、需求趋旺的影响,9月份小麦价格温和走强仍是主旋律,局部地区价格上涨幅度可能相对高一些,但整体出现大涨的几率仍然不大。

    8月份以来,受市场流通粮源减少、面粉销售旺季即将来临、饲料企业饲用小麦替代增加等因素的影响,小麦市场价格不断温和走高。市场监测显示,截至8月底,全国主要粮油批发市场三等白麦交易均价为2494元/吨,较月初上涨31元/吨,较去年同期上涨48元/吨。

    国内小麦市场素有“金九银十”的说法,目前市场对后期小麦价格大多寄予较高的预期。

    阶段供需偏紧麦价稳步上行

    据国粮局统计,截至8月31日,河南、山东等11个小麦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新产小麦6984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2050万吨,创历史同期收购最高水平。按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今年冬小麦产量2397.9亿斤推算,当前的收购量已占总产量的58.25%。

    截至8月31日,安徽省各类粮食企业共收购小麦1106万吨,同比增长62.58%;其中国有粮食企业收购751万吨,同比增长96.8%。湖北全省各类粮食经营企业共收购新麦71.3亿斤,比去年同期多购18.8亿斤;该省今年小麦总产预计为80亿斤,收购量已占总产量的89.13%。由此可见,目前市场小麦余粮数量已经大大少于往年同期水平。如果再考虑到农民留存的口粮部分,市场上流通的粮食更是屈指可数。

    受市场粮源减少、需求不断回暖的影响,近期部分地区制粉企业普遍反映市场收购难度增加,小麦价格持续上扬,尤其8月中下旬上涨速度加快。当前河北、山东等地的小麦收购价为1.30-1.33元/斤,河南为1.25-1.29元/斤,江苏、安徽为1.23-1.28元/斤,较前期大多上涨0.01-0.03元/斤。

    近段时间以来,安徽、河南市场的粮食拍卖计划销售数量均稳定在50万吨水平,近几周成交率不断提高,8月27日的拍卖更是创出近19周以来的最高成交率。托市小麦成交率的上升,也反映出市场可流通粮源不足的现况。

    按照惯例,夏粮托市收购要到9月30日才结束,大部分小麦进了国有粮库,只有托市收购结束后,国有粮库的小麦才会通过竞拍的形式进入市场。也就是说,9月份加工企业的粮源仍主要依靠市场采购,而小麦市场粮源的不充分所导致的阶段性价格上扬在情理之中。

    需求日渐回暖粉企采购增加

    一般情况下,每年进入9月份后,面粉价格有一个上调的阶段。一方面,随着天气转凉,粮食批发商、消费者的存货量会增加,直接带动面粉采购量加大,进而助推面粉价格上涨;另一方面,随着粮食市场进入传统销售旺季,也给面粉价格上涨创造了有利空间。

    市场监测显示,近来山东面粉回暖相对明显。整个8月份特精粉均价为1.61元/斤,环比上涨0.9%,同比增长2.4%。其中德州地区特一粉平均批发价3.25元/公斤,环比上涨0.02元/公斤;零售价格平均3.32元/公斤,环比上涨0.01元/公斤。近期杭州市粮油批发交易市场面粉价格亦呈小幅上涨走势。截至8月31日,特一粉批发价为3.40元/公斤,较8月上旬上涨0.04元/公斤,涨幅1.2%;特二粉批发价为3.12元/公斤,上涨0.04元/公斤,涨幅1.3%。

    笔者认为,9月是传统意义上的面粉销售旺季,随着国内面粉市场需求逐步回暖,以及中秋、国庆节假期的到来,制粉企业开工率将会不断提高,采购小麦的积极性也会随之提高。

    由于产区农户小麦存量已经不多,加之后期售粮将会侧重于秋粮,小麦出售数量难有大的改善,面粉厂的采购渠道将向贸易商及粮库转变,而目前私人贸易商又不急于销售手中小麦,因此相应的采购成本势必有所提高,这将推动小麦价格继续保持稳中上扬走势。

    市场竞争激烈终端提价谨慎

    面粉价格跟随小麦价格走,本是天经地义的事。然而,近年来我国小麦粉加工企业急剧扩张,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相当突出,终端产品竞争较为激烈,“麦强面弱”的市场格局始终没有得到实质性改观。

    8月份以来,受市场需求复苏、中秋节临近等利好叠加影响,各地制粉企业普遍反映订单量增加,开机率回升,面粉价格也有小幅提高。但与小麦价格上涨相比,不仅时间相对滞后,而且上涨幅度也显得偏小。

    截至8月中下旬,国内特一粉与三等白小麦的均价价差为840-850元/吨,较上月同期回落50-60元/吨,这说明制粉企业对提高面粉出厂价格仍然较为谨慎。原因很简单,如果面粉出厂价格提高幅度过大,就意味着将失去现有的市场。

    从副产品来看,前期由于麸皮价格快速反弹,吸引部分企业提高开机率。而价格上涨之后下游需求放缓,企业库存压力加大,部分企业再度小幅下调麸皮出厂价格,本轮麸皮价格反弹可谓基本结束。近期由于小麦价格不断上涨,面粉及副产品价格整体以稳为主,制粉企业利润水平再度出现小幅回落。

    受产能过剩、市场竞争激烈的制约,制粉企业终端产品价格难以上调是市场很难解开的一个结。如果后期小麦价格出现大幅上涨,制粉企业加工成本将无法有效转移,在上下两头的双重挤压下,其采购小麦的积极性将会相应降低。

    饲用需求持续替代高点或过

    近段时间以来,小麦替代玉米饲用需求一直是市场关注的焦点,也是市场炒作的一个重要题材。但小麦饲料用量到底会增加多少,饲用消费能否成为小麦需求新的增长点,进而拉动小麦价格走高,当前的市场看法并不一致。

    有关机构调研结果显示,今年三季度小麦替代开始重启,但替代量远低于2012年的替代水平。从全国水平来看,8月份玉米、小麦价差仅59元/吨,替代比例为30%-35%,饲料企业只是逐步替代。

    从区域来看,华北黄淮地区由于玉米、小麦价差在200元/吨左右,加之各企业在技术配方、采购控价能力及小麦替代量上有差异,可以节约30-100元/吨,一些企业替代比例已达60%。广东玉米、小麦价差在130元/吨左右,由于添加比例不同,大概可以节约20-30元/吨的成本,替代优势弱于华北黄淮一带。

    值得关注的是,当前国内玉米现货市场价格整体延续坚挺趋势,但在春玉米集中上市、夏玉米收获在即以及东北临储玉米不断补给市场的情况下,玉米现货价格冲高渐显乏力,下行风险已经有所显现,近日南北港口玉米价格均开始下跌。

    笔者认为,从当前市场来看,短期小麦饲用的替代优势或暂难消失。估计10月份前小麦替代玉米仍会持续,但替代的高点或已过去,其后期替代数量多寡则要看小麦、玉米比价最终修正的程度与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