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稻熟了引来外省稻客 越来越多生意难做

(来源: 发稿时间:2016-07-19 阅读次数:502)

 

    目前,高新区水稻大部分已经成熟,河南省驻马店市确山县水稻职业收割人刘俊伟和他的两个叔叔等家人如约而至。在阳江,像他们一样来自河南驻马店市确山县的水稻职业收割人约有两三千人。
    水稻职业收割人的另外一个称呼叫“稻客”。过去,“稻客”收割水稻用的是镰刀。如今,“稻客”驾驶着收割机在稻田收割。
    一家人以跨区收割为生
    刘俊伟今年30岁,河南省驻马店市确山县人。据他介绍,这群“稻客”是一个村子里的人,大家都是互相认识的亲戚朋友,而他跟着两个叔叔和他们的家人一起过来。两个星期前,他们开着30多辆装着收割机的卡车,一路向南,花了两天时间到达阳江。
    “干了这么多年,‘稻客’都知道哪些地方的哪些作物大概在什么时候成熟,这个时候刚好是阳江的水稻成熟期,因此我们赶过来收割。”刘俊伟说,他干这行已有3年,3年前他就来阳江收割水稻,他们县的人最早在10年前就来过阳江。
不远处,几个光着身子的小孩在追逐玩耍,刘俊伟说,那些都是一同前来的老乡们的孩子,现在放暑假了,老乡们带上孩子一起出去干活,一来方便照顾孩子,二来可以让孩子吃点苦,体会到父母干活的艰辛。
“一年时间里,我们有七八个月在外奔波,其余时间在家里打散工,相比于在大城市打工,虽然干这行挺辛苦,但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可以陪伴孩子和家人,还不用担心春运买不到车票回家,这也是很多老乡选择干这行的原因。”刘俊伟说。
“稻客”吃住全在自己车上
自从成为一名“稻客”起,刘俊伟跟着老乡们带着收割机走南闯北,足迹遍布广东、广西、四川和湖南等地,过着如候鸟般的迁徙生活。
风餐露宿是“稻客”的家常便饭。为了节约成本,刘俊伟他们在高速公路开车时,累了就在服务区过一夜,第二天早上又马上开车赶路。来到一个城市,他们通常都是在卡车上睡觉,或者铺上一张凉席在地上睡,洗澡、洗衣服则在加油站的洗手间里解决。
谈话间,刘俊伟的婶婶正好从旁边加油站的洗手间走出来,把刚洗好的衣服晒在卡车的后视镜上。
“阳江天气炎热,车里又没有空调,很多男的都选择在地上睡,但这些天晚上经常下雨,一下雨我们只好匆匆跑回车里,如此折腾,好几个晚上都没睡上一个好觉。”刘俊伟无奈地说。
不远处昏暗的路灯下,刘俊伟几个老乡正围坐在一起吃面条,装着面条的锅里冒着腾腾的热气,此时已是晚上10点半。
“在外干活时我们一天只吃两顿饭,早上一顿,中午太忙了没时间吃,晚上忙完活找好地方停车怎么也要到9点多,这个时候就只能吃宵夜了。”刘俊伟说。
“稻客”越来越多生意难做
刘俊伟感叹,如今跨区收割这个行业越来越难干了。以阳江为例,三年时间里,他发现阳江的水稻田数量一年比一年少,不少田地更是荒废了。“许多农户尤其是年轻人都去打工了,现在大多是老一辈的农民在种田。”刘俊伟说。
与此同时,来到阳江的外地收割机却是一年比一年多,光是他们县来阳江的就有1000多辆,这两年还有安徽、江苏等地的收割机来这里,造成现在“地少车多”的局面。
为了招揽生意,刘俊伟和他的叔叔早上6点起床,匆匆吃个早饭后就开着载有收割机的卡车到田间小道转,盼着有农户找他们收割水稻。即便如此,有一次一天下来他们竟然一单生意都没接到。转了一天,卡车消耗的300块钱油费也就亏了。
“前几年有些打过交道的农户会主动打电话,让我们上门收割,现在都是我们打电话询问他们。为了招揽生意,同行间也打起了价格战,竞争越来越激烈,现在收割水稻每亩只要80元。”说起现在生意的惨淡,刘俊伟皱起了眉头。
这两个星期以来,阳江雨水天气频繁,每逢下雨天他们就下不了田,只得呆在车上或者其他地方,能下田收割的天数也就一个星期左右。“同行的竞争加上雨水天气频繁,这一次来阳江我只赚到3000元左右,与往年相比收入减少了。”刘俊伟说。
接下来,这群“稻客”还将启程赶赴广西桂林,继续着他们走南闯北的收割之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