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南方早籼稻收购形势及后市分析

(来源: 发稿时间:2016-08-10 阅读次数:495)

 

     核心提示:一、2016年早稻生产及稻谷供求形势今年上半年我国气象条件较差,各地降水量较多,对稻谷的分蘖及灌浆造成一定不利影响,部分籼稻
         一、2016年早稻生产及稻谷供求形势
        今年上半年我国气象条件较差,各地降水量较多,对稻谷的分蘖及灌浆造成一定不利影响,部分籼稻主产区稻谷单产略减。有关部门预计2016年全国稻谷产量约4170亿斤,同比基本持平。其中,早籼稻产量约639亿斤,同比减7亿斤,减幅1.08%。
        统计部门数据显示,2016年湖南省早稻播种面积2742.06万亩,同比减少0.06%。部分地区早稻孕穗期遭遇连续低温阴雨天气,导致空壳率有所增加,产量有所减少。其中湘北地区减幅较大,单产500-600斤/亩;湘中地区比较稳定,单产800-900斤/亩,与去年持平或略减。预计早稻总产806万吨左右,比上年减少0.11%;商品量450万吨左右。
        湖北早稻种植主要分布在荆州、荆门、武汉、黄冈、咸宁、孝感等市。6月以来,受暴雨极端天气影响,预计全省有10万亩早稻绝收。加上光照不足,导致结实率降低,瘪壳增多,早稻单产和质量均有下降。预估全省早稻面积实收620万亩,总产241万吨,分别比去年减2.28%、4.48%。
        安徽省2016年早稻种植面积约300万亩,与去年相比略减,早稻平均亩产 324.1公斤,较去年减产63.3公斤,减幅16.34%。预计总产量97.23万吨。减幅10.96%。
        2016江西省早稻受自然灾害影响,单产稳中略减,一般为800-900斤/亩。全省种植面积2047.6万亩,比去年下降1.9%。预计总产798万吨,比去年减1.71%。
        预计2016年我国大米消费将继续维持低迷态势。中华粮网稻谷供需平衡表显示,2016年度国内稻谷总消费量约3912亿斤,同比增21亿斤。其中,口粮消费约3288亿斤,同比持平;饲料用粮约290亿斤,同比增4亿斤;工业用粮约232亿斤,同比增15亿斤。
        预计2016年我国稻谷期初库存约2850亿斤,总供给量约4300亿斤,总需求量约3919亿斤,年度结余381亿斤,期末库存约3231亿斤,同比增381亿斤,库存消费比高达82.3%,市场供需保持宽松格局。
        二、早稻收购形势
        受天气影响,今年南方地区新早稻不完善粒、空壳率、霉变及发芽粒都增多,质量差于往年水平,南北区域差别较大。新早稻开秤时市场价格偏低,社会收购企业不积极。据监测,7月末湖南新产早籼稻市场价格125元/每百斤,湖北125元/每百斤,江西117元/每百斤,湖北130元/每百斤,均低于托市收购价。
        7月28日,江西省启动早籼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7月30日,湖南、湖北和安徽省、启动收购预案。早稻托市收购截止日期为9月30日。四省合计确定第一批早籼稻最低收购价收购库点750个(含委托库点及其租赁库点),可用空仓容528万吨,基本可满足托市收购需要。
        其中, 江西省第一批2016年早籼稻最低收购价委托收储库点379个,提供仓容约202万吨。
        湖南省2016年审批最低价收购库点322家,根据收购形势及库点准备工作到位情况分批启动,合计提供仓容280万吨左右,预计今年早稻托市收购量140-150万吨左右,与去年实际收购量基本持平。
        湖北省2016年早稻托市收储库点33家,分布在全省21个县市,可用空仓容33万吨,预计早稻托市收购量5万吨左右。
        安徽省安排了19个收储库点,共8.3万吨仓容,分布在全省7个早籼稻主产市。
        托市收购启动以后,农户售粮进度加快,早稻收购价格由国家最低收购价主导,没有出现多年前抢粮抬价现象,也没有拒收压价情况发生。个体米厂、民营企业入市收购积极性不高,中储粮直属库等托市收购库点是今年早稻收购主力。个别社会企业虽有零星收购,但它们或为其他储备企业收代代运,或边收边加。各收购主体保持理性,市场行情总体保持稳定。
        三、后市预测
        目前,湖南、江西两个早稻主产省粮食高产量、高收购、高库存“三高叠加”局面没有明显缓解,收购与销售、产区与销区、原粮与成品粮的价格“三个倒挂”形势并存。农民以最低价售粮的意愿会超过往年,国库最低价收购粮食数量仍将保持较高水平。
        受大米销售市场疲软和今年早稻品质不及往年等影响,民营粮企主要以收购优质稻为主,加工新米抢占市场。国有粮企主要因储备粮轮换、增加储备和执行托市政策进行收购,托市收购居主导地位。预计2016年新早稻托市收购量不会超过300万吨,略低于去年。
        2015年我国大米进口量为335万吨,创历史新高。受东南亚大米减产影响,国际大米价格持续上涨,但与国内价差依然较大。2016年以来,我国海关不断加大打击大米走私的力度,但上半年大米进口数量仍将保持小幅增加态势,预计可达到130亿斤(含走私),同比增15亿斤,增幅13%;出口量继续维持低位,约7亿斤,同比减1亿斤,减幅12.5%。据监测,6月底泰国100%B级大米报价456美元/吨,较年初上涨91美元/吨;越南破碎率10%大米报价369美元/吨,较年初下跌1美元/吨。
        在国内稻谷持续增产的情况下,大米进口量持续加,加剧了国内稻谷供应压力,导致国内稻米“三高”现象日益严重。不过,由于今年进口配额发放相对较早,加上近期国际大米价格上涨,人民币贬值,缩小了国内外大米的价差,使得大米进口动力有所下降。我们预计后期进口幅度将逐步放慢,可能呈现出前高后低之势,进口大米对国内大米市场的影响力将同步减弱。
        综合分析认为,2016年南方早稻市场形势呈现几个主要特点:产量减少,质量略降,价格平和,主体理性,集中售粮前移。预计9月30日前,早稻收购价格由政策主导,维持在133元/百斤。收购高峰期将比往年缩短。托市收购结束后,将会下降至133元以内并维持一段时间。第四季度末期至春节前,存在短暂的阶段性上调机会。 (来源:中华粮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