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益缩水 粮农种粮积极性亟待保护

(来源:粮油市场报 发稿时间:2016-10-24 阅读次数:439)

 

  秋收时节,笔者在江苏省高邮地区部分乡镇进行走访时,不少农民反映自10月份以来,雨水不断,今年的秋粮收购形势不容乐观,种粮不赚钱还存在亏损风险,着实让人忧虑。
  种粮收益严重缩水
  菱塘回族乡清真村的种粮大户王永和,种了380亩地,已经种了10多年。正常年景,一年种一季麦、一季稻,小麦收入可以抵冲种麦费用和全年土地租金。今年情况大有不同,小麦种植亏损了。
  他给我们算了一笔账:今年夏粮小麦,每亩需投入种子费80元,除草、治虫等农药及人工费80元,化肥180元,机耕费80元,收割费90元,短运费20元,烘干费85元(受连阴雨天气影响,小麦的水分超标),土地租金325元,合计940元。而今年夏粮收购期间受连阴雨天气影响,小麦倒伏严重,产量下降,平均产量仅有800斤/亩。且今年小麦的不完善粒高,水分高,卖不到托市价,只能贱价卖给经纪人,平均价格为0.95元/斤,合计收入760元/亩。
  这样算来,每亩亏损180元。“仅小麦就亏损这么多,看来今年收入要严重缩水了。”老王脸上布满愁云。
  湖西新区天山社区陈生今年秋粮种了120亩籼稻。从他算的一本账来 看,同样也存在着收益缩水的现象。杂交稻每亩需投入稻种费75元,育秧费30元,化肥100元,人工插秧费160元(杂交稻必须要人工插秧),水费60元(菱塘地区属于丘陵地区,灌溉都需要从高邮湖接水),耕田费70元,农药药剂和人工费50元,收割费80元,短运费20元,烘干费90元,土地流转费325元,合计1060元。今年杂交稻的产量为1100斤/亩,价格为1.32元/斤,合计1452元。这样算来,杂交稻每亩收益392元。而去年种的籼稻每亩有500多元的收入。
  同样的情况在城南新区勤王村余志龙身上也有发生。余志龙种了260亩粳稻,据他介绍,每亩需投入播种费和育秧费170元,机插秧费80元,化肥200元,农药及人工费200元,拔草30元,水费及人工120元,耕田费70元,收割费80元,短运费20元,烘干费90元,土地流转费325元,合计1385元。预计今年粳稻产量为1100斤/亩,价格为1.3元/斤,合计1430元。
  这样算来,每亩粳稻收益45元。而去年种粳稻每亩收益400多元。
  成本提高天气影响是主因
  调查发现,今年麦、稻两季粮食,小麦亏损严重,粳稻、籼稻收益都存在严重缩水现象。笔者发现农民种粮不赚钱的原因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种植成本提高。在种粮成本中占 较大比例的农资价格上涨、土地流转费用增加和雇工费用近年来增长迅速,已经严重影响了粮食种植的收益。
  以前田亩费只有500元1年,有的合同算是签得比较早的。现在有的都已经涨到800元1年。雇用工人费也逐年增加,现在的劳动力宁愿去打工,种田大户面临着“人难请”的难题,能请到的也都是65岁以上的老人,工作效率不高不说,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天气因素影响。“种田就怕天公不作美”,今年夏收期间受连阴雨天气影响,小麦品质较往年下降许多,有的送检小麦不完善粒达到25%,是托市收购标准的3倍。高不完善粒导致粮食减产,今年平均亩产量为800斤,较去年减少10%左右。正值秋收季节,雨水不断,水稻收割受到影响,再加上没有晴好天气暴晒,水稻的水分高,要送烘干房,烘干费就达到90元/亩,增加了种粮农民的支出。
  销售渠道不畅。国有粮食企业仓容紧张,托市收购质量要求高,粮食要卖到托市价,必须达到托市收购的质量标准,不加整理的粮食一般都卖不上托市粮。种粮大户往往只好卖给经纪人或者加工企业,价格与托市价格 相差0.2元,有的相差甚至更大。难怪有的农民说:“种了一辈子的粮,别的也种不起来,但是粮食辛辛苦苦割下来,就是担心没人收,卖给商贩,价格还得听他的,不值!”种粮补贴缺位。国家出台粮食补贴政策,在鼓励粮农多种粮、保护国家粮食安全方面的作用不容置疑。但是近年来,情况发生了很多变化,实际通过转包获得土地的种粮大户并没有得到补贴。也就是说,种粮补贴没有补贴给真正种粮的人。此外,深耕补贴、秸秆还田补贴等也存在未到位现象。
  种粮积极性亟待保护
  一家人辛辛苦苦一年下来,一分钱没赚,反而亏本,好多种粮大户都直言吃不消了。甚至有的农民说:“现在只能再撑撑了,要是明年再不赚钱,就只能退田了。”笔者认为,种粮农民积极性亟待保护,建议从以下4方面入手:加大政策扶持。为了调动种粮大户的种粮积极性,各级政府要出台专门针对种粮大户的奖励和补贴政策,健全和完善强农惠农政策。要出台专门针对自然灾害的应对政策,完善农业保险政策,解决农民应对自然灾害 天气的后顾之忧。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村组干部,要积极帮助种粮大户与群众协调矛盾,帮助其渡过难关。同时,要加快国有粮企去库存力度,备足仓容。加快粮食主产区仓储设施建设,方便农民就近售粮,减少种粮成本。
  规范市场秩序。建立和完善联席监管机制,粮食行政主管部门要同工商、质监、公安、交通(含海事)、物价等部门保持密切联系,相互配合、联合行动开展专项监督检查,严厉打击不法经营主体,严禁压级压价、坑农损农现象的发生。
  强化质量意识。对于粮食质量达不到托市收购标准的,农民可以对收获的粮食进行整理、烘干,晒干扬净以后卖到有托市收购资格的粮库,增加种粮收入。承担托市粮收购的粮库要免费为售粮农民提供晾晒、筛选服务,对经整理达标后的粮食敞开库点收购,做到应收尽收。
  精准落实补贴。种粮补贴应进一步完善,向种粮大户倾斜,种粮补贴应明确发放对象,坚持“谁种粮,谁享受,不耕种者不享受补贴”的原则,或者完善土地流转手续,在土地流转合同中明确种粮补贴的归属对象。此外,鉴于土地流转费用、雇佣费用持续上升,原有的农资综合补贴等明显过低,应该适当提高种粮补贴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