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化扶贫工作 助力稻谷生产

(来源:中华粮网 发稿时间:2016-11-08 阅读次数:446)

 

“致治在于任贤,兴国在于务农”。当前,精准扶贫工作正在全国各地紧张进行着。江西是稻谷生产大省,稻谷种植是很多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也是致贫的主要原因之一。

笔者所处地是江西的一个贫困县,人口基数大,经济基础落后,全县共识别、核实出3.9万户12.2万名贫困人口,存在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覆盖面广的情况,扶贫工作任务艰巨。当前,该县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安排全县各单位、领导干部与贫困户进行精准结对,实现了单位结对贫困村、党员干部结对贫困户“两个全覆盖”, 并根据致贫原因,重点采取基础设施、产业扶贫、移民搬迁、教育扶贫、就业扶贫、电商扶贫、金融扶贫、保障扶贫和社会扶贫等精准扶贫到村到户九大措施。

根据扶贫工作的安排,笔者在深入走访该县两个村63户贫困户时,发现致贫原因主要为因病、因残、因学、缺资金、缺劳力。根据档案资料了解,两地均为产粮大村,人均水田在1.5亩左右,63户贫困户中有40户以稻谷种植为主要收入来源,占比为63.5%,说明当地贫困户主要以种植业为生。为此,笔者认为应以此次扶贫工作为契机,改变过去单纯的“扶钱扶物”方式,依据所帮扶村民现实状况,采取一些细化措施,做一些实在事,为今后稻谷生产打好基础,“授人以渔”,帮助贫困农户早脱贫、早致富。

(一)农田有效平整打牢生产基础

根据走访了解,由于地势、人口密集、行政划分等原因导致当地大部分农田都处于不平整状态,土地被变相分割,生产行动不便,成本难以下降,导致土地流转难度增加,阻碍了稻谷规模化形成和发展。针对这种涉及多方关系的情况,建议由结对帮扶单位、干部与村委会共同进行协调推进,在秋粮收购结束后的冬闲时间进行操作。
一是削高填洼。对相对平坦、面积较大农田,按照路渠配套要求,打破过多的田坎、户与户的界线,平整成大块、连片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有利于控制杂草和虫害,提高灌溉、化肥、农药使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等。

二是因地制宜。这是针对梯田、冲田、圩田、平坝田等类型的农田,根据农田类型,围绕原有形状、走向,分阶段、区域细分平整,充分利用原有水源,裁弯取直,因势利导,最大化实现平整效果。

三是去除障碍。一方面对行政划分进行微调,减少交叉、重叠等,另一方面对农田中树立的电线杆、通信杆、电缆杆进行“多杆合一、分层挂杆”整合,以便机械操作,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安全隐患。

(二)针对性提高农机购置补助

当前,农机已基本替代人工成为稻谷生产的主要劳力。“农机”是属于易消耗品,一般都是3-5年一换,日常还要保养、维修投入;好的农机是好帮手,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增产增收。但由于地形、农田过度分割等原因,限制着机械大规模的使用,当地农户使用的都是小型设备,促使生产居高不下,加上一些低洼易涝水田连小型农机也使用不了,造成了种田还是属于高强度劳动。

针对贫困户的特殊情况,尤其是一些缺劳力的贫困户,在农机购置和使用上细化一些措施。一是提高购置补贴标准。对其购置犁地机、插秧机、收割机等中小型农机加以区别对待,即在正常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基础上适度提高补贴标准,具体可参照《江西省2015-2017年农机购置补贴产品分档及补贴额一览表》后确定提高比例;二是村委会购置使用操作。或以贫困村委会为个体,在提高补贴标准后购买相对大型农机,贫困户可优先获得低于市场价雇佣在稻谷生产上。这样,可以减少贫困户稻谷生产的刚性支出,帮助贫困户节省劳力,扩大种植面积、增加产出、提高收入。同时,也可以提高当地农机使用率,促使稻谷生产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三)修建晒场助农一臂之力

在2015年晚稻生产和收获期间,江西乃至整个南方都出现连续阴雨天气导致晚稻整晒不及时、不到位,堆在农户家中发热、黄变甚至霉变,因达不到质量标准粮库未能收购,农户只能低价卖给加工企业,价格偏低,对农户收入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当前,农户的房前、屋后难以满足晒粮需求,晒场紧缺,很多农户把稻谷晒在公路边、房顶,费时又费力,尤其是一些种粮大户,高价雇人整晒,成本增加较大。这种晒谷难现象一直困扰着不少种粮农户,在天气不配合、缺少人力的情况下更为严重。

近几年,虽然烘干企业在逐渐增多、潮粮收购比例大幅提升,但面对稻谷生产总量来说还未达到理想状态;自然整晒是传统习惯,一时难以改变,但需要有平坦、方便、面积大、阳光足的场地,单个农户力量难以实现集体大晒场的建设,亟待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出现。对此,建议结合精准扶贫工作,采取向上筹集资金、村民自愿出资出力的方法,在村、组间合理规划,修建多个大型晒场、简易凉棚,由村委会进行日常管理、维护,完善稻谷生产的后续工作,让种粮农户的收获平安落袋。

(四)个性销售实现更好收益

对农户而言“丰产更要丰收”,拿到手里的收入才是真正的收益。很多种粮农户在稻谷种植上“一把好手”,但对于收获后的粮食销售却不在行。受信息不对称、市场观念淡薄等原因影响,种粮农户在粮食销售往往是被动的、弱势的,主动销售行为较少,难以实现较好的种植收益。

在两个扶贫村的走访询问中,笔者了解到当地种粮农户稻谷销售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约占2成左右的自行销售,农户自己将收获的稻谷送到粮库、加工厂,但这样做比较麻烦,需要农户自己请车运送、堆包码粮等操作;另一种是坐等上门收购,由粮食经纪人提供“一条龙服务”搞定销售,这种销售比例可以达8成左右,有的经纪人甚至还把车开到田间地头收购潮粮,直接略过整晒环节,这样农户可以省心、省力,但这样要让利一定的差价给经纪人,相对减少了收益。

针对当前的售粮情况,建议可做以下工作来提高种粮贫困农户的销售收益,一是由帮扶者做中间人,做一些“搭桥牵线”的事,帮助贫困农户联系收购粮库、加工厂,进行预约收购、议价收购等个性化服务,实现对接销售;二是给予其他特殊性补贴,将部分扶贫资金变为“售粮交通补贴”、“售粮数量奖励”等特殊补助,以此提高贫困农户的种粮积极性,提高种植收益,引导贫困农户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迈进。

上述四点只是细化扶贫工作的几个方面,虽然对扶贫工作不能立即产生明显效果,但鉴于江西稻谷生产基础总体薄弱、瓶颈制约明显的情况,建议各级政府部门、结对单位、帮扶干部在扶贫工作中加强精准扶贫工作与稻谷生产的切合度,从当地稻谷生产实际出发,仔细分析选种、育秧、打药、收割、售粮等关键环节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因村施策、因户施种,逐一落实惠农措施,帮助农户种出好粮、得好收益,让贫困农户早日脱贫致富的同时,不断夯实农业生产基础,助力稻谷生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