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回归市场化定价管控市场风险成焦点

(来源: 发稿时间:2016-11-10 阅读次数:529)

 

  玉米价格回归市场化定价,如何创新机制应对市场风险成为焦点。在此背景下,“保险+期货”模式等新型农业服务方式浮出水面,各类专业机构开始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和市场发展背景的农业生产经营风险管理机制。
  自2015年玉米临时收储价下调,玉米价格已出现向市场靠拢的势头。
  目前东北地区玉米价格基本稳定在1500元 /吨。而近期国内玉米现货及期货价格稳定上扬,已实现东北产区与南方销区“顺价”。
  “综合考虑,国内玉米价格的下降将阻止玉米及其替代品的进口,且在国家恢复玉米深加工产品出口退税等利好刺激下,玉米深加工原料需求和玉米饲料消耗量也将增加等因素,2017年我国国内玉米生产过剩局势将明显缓解。”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张世煌表示。
  玉米价格向市场回归,谁来保护生产者的利益,如何能够确保玉米生产安全呢?受访专家指出,受到玉米价格下滑的影响,东北地区的土地承包价格也大幅下降。因此对种植者的补贴政策是确保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目前,黑龙江地区玉米生产者补贴即将发放,每公顷在2000元以上,自有地农民还可以获得每公顷1000元的粮食综合补贴。
  中国淀粉工业协会办公室副主任朱勇生表示,相比目前每吨1500元的价格,原先国家收储价格等于每吨直接补贴500元,此外每年还要承担各种仓储杂费280元/吨,成本过高。
  市场分析人士指出,在玉米市场化定价的同时,通过对种植者补贴,不仅能让玉米正常流转,而且能有力地支持我国的WTO政策。
  市场化定价之后,价格波动将常态化。
  2015年8月,大连商品交易所联合相关期货公司、保险公司,推出了国内首单基于大商所期货价格的玉米、鸡蛋价格保险,开始积极探索“保险+期货”的金融服务“三农”的新方式。
  今年1月,国家出台意见明确提出,要完善农产品期货和农业保险联动机制,稳步扩大“保险+期货”试点。
  人保吉林分公司相关负责人透露,农民缴纳30%保费,剩余保费由国家承担,2016年的保险价格定在1500元/吨,对应大商所玉米期货主力合约价格,到12月中旬与农户结算,“黑吉辽三省做的都是玉米”。
  “我们相信保险公司不会骗人,至少能保本了。”吉林德惠市丰农合作社理事长王振清表示。
  事实上,“保险+期货”模式出台,打造了“国家补贴农民大部分保费-农民购买价格保险保收益-保险公司购买场外期权对冲风险-期货公司风险管理公司在期货交易所复制期权覆盖风险”的风险管理闭环。
  分析人士指出,在用市场手段还原玉米的市场价值同时,又借助专业市场支持,力图实现可持续再生产。也许这就是这场玉米价格改革带来的启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