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收以来国内小麦市场行情回顾及预测

(来源: 发稿时间:2014-10-09 阅读次数:3922)

 

 

  一、夏收期间国内小麦市场行情回顾
    总体上看,今年夏收期间的小麦行情基本走过了一个强势开局、中间阶段温和走高、尾市趋向平稳的过程。由于今年国家在南方四省5月底就启动了最低收购价收购预案,小麦价格很快就跳涨至一个新台阶。7月—8月上旬,小麦价格温和上行,8月中下旬受中秋备货增加、市场粮源减少影响,价格再度上涨明显。9月份虽然市场粮源仍显偏紧,但需求放缓,小麦价格基本趋向平稳。
 
 
    分阶段看:
    6月份:今年国家在主产区启动托市收购预案启动时间较早,5月27日湖北预案率先启动,5月30日江苏、安徽、河南三省相继跟进。受此支撑与带动,主产区新小麦不仅收购进度快,而且价格也随着托市政策的启动而出现跳跃式上涨。月末,河北地区制粉企业挂牌收购价格在1.23-1.24元/斤,山东地区收购价在1.24-1.25元/斤,河南地区收购价在1.21-1.235元/斤,江苏徐州地区收购价在1.21-1.22元/斤,安徽地区在收购价在1.20-1.22元/斤,相比开秤价格而言,大多上涨了0.04—0.10元/斤。
    7月份:国内小麦收购进展顺利,收购量不断提升,市场行情也随着收购的不断深入而温和上升。月末,河北、河南北部、山东北部的新麦净粮收购价格多在1.25-1.27元/斤,豫中、豫东、苏北、皖北、鲁南等地新麦净粮收购价多在1.23-1.25元/斤,豫南、苏中、沿淮区域及其他地区净粮收购价多在1.21-1.23元/斤,其他部分区域收购价在1.19-1.21元/斤。相比月初的价格,各地收购价格平均上涨0.02元/斤。
    8月份:国内小麦价格稳步走高,特别是进入8月中下旬,受中秋节前采购增加、市场粮源减少影响,制粉企业普遍反映市场收购难度加大,各地小麦价格涨势明显。月末,河北、山东等地区的小麦收购价在1.30-1.33元/斤,河南地区在1.25-1.29元/斤,江苏、安徽地区在1.23-1.28元/斤。相比7月末,小麦收购价格平均上涨0.2-0.4元/斤。
    9月份:国内小麦市场虽然整体流通粮源仍显偏紧,但由于需求放缓,供需矛盾较8月份有所缓和,小麦市场进入阶段性调整。月底,河北、山东主要加工企业小麦挂牌收购价多在1.30元/斤以上,河南北部、中部及江苏部分地区收购价在1.27-1.30元/斤,安徽地区在1.23-1.28元/斤。主产区小麦整体价格仍然处于高位,山东、河北、河南北部部分高价区小麦价格较月初回调了0.005-0.01元/斤。
 
    二、今年夏收期间国内小麦市场特点
    第一、小麦收购数量创历史新高
    上年集中收购时期,小麦收购市场化程度较高,无论是贸易商、制粉企业收购,还是储备企业轮换补库都较为积极。虽然国家在主产区部分地区启动托市收购,但收购状况并不理想。11个小麦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新产小麦5450 万吨,但启动托市的4 省收购总量仅约800 多万吨,占整体收购量的14.68%。
    今年江苏、安徽、湖北、河南及山东部分地区启动了托市收购预案,尤其南方四省托市提前启动,普遍较上年提前一周左右的时间,新小麦收购量创2006年托市收购以来最高水平。国家粮食局最新统计显示,截至目前河南、山东等11个小麦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新产小麦7363万吨,同比增加1973万吨。由于去年和今年上半年临储小麦拍卖出库量较大,导致今年托市收购数量激增,初步统计托市收购为2534万吨,是去年同期的3倍。
    第二、托市效应影响相对明显
    从直接效应看,今年产区6省虽然只有5省启动了托市,但由于南方四省有于启动预案较早,新麦上市的低迷期几乎未现,市场价格就随着托市政策的启动而出现跳跃式上涨,很快便达到最低收购价水平附近。另外,今年启动收购的各地,并没有像上两年那样中间暂停托市,自始至终对市场支撑力度较强。
    从间接效应看,近年托市的收购进度最快,且收购数量较大,国有企业收购占据市场的绝对数量,实质上主导价格走势的力量基本是国家政策,其它收购主体基本是市场的被动接受者而不是主导者。
    第三、饲用小麦替代数量增加
    今年第三季度以来,国内玉米价格上涨迅猛、而小麦价格涨幅相对有限,饲料企业使用小麦替代玉米的价格优势明显,小麦的饲用消费数量持续增加。据了解,8月7月下旬至8月上旬,河南饲料企业猪料生产全部使用小麦,小麦使用比例为60%;江苏某大型养殖企业中大猪饲料小麦替代玉米比例达到80%,山东某饲料集团肉禽中大料小麦替代玉米比例也达到60%;湖南饲料企业替代比例在40%-50%。有市场预计,7-9月份全国小麦替代玉米数量有望达到800万吨左右。
    第四、优普小麦价差进一步拉大
    由于上年小麦质量普遍较差,在今年新产优质小麦上市后,各地贸易商、制粉企业对优质小麦采购积极,相比较于普麦优质小麦价格上涨较快。7月中旬时期,河南新产郑麦366收购价为1.34元/斤,新麦26收购价在1.37—1.38元/斤,师栾02—1收购价在1.34—1.38元/斤;河北新产“藁优2018”收购价在1.35元/斤。新产普优小麦差价为0.13—0.16元/斤,基本已达到历史较高水平。
 
    三、以稳为主将是后期小麦行情主基调
    9月份以来,小麦市场购销基本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时期。从短期市场来看,小麦仍不乏利好因素支撑;但从长期来看,市场的供需并不缺粮。估计后期的小麦市场行情将会以稳为主,价格大幅波动的几率不会大。
    支撑市场因素:
    一是政策对市场底部具有长期支撑。我国小麦市场具有较强的政策性特征,价格不断走高主要的还是源自于市场对国家政策的预期。10月份国家将公布2015年小麦收购价格,最低收购价格的提高无疑会再次提升市场的底部空间。2015年最低收购价小麦收购政策一旦出台,该政策就基本引导着小麦市场的行情,成为市场价格的“风向标”。
    二是短期市场供需仍显偏紧。据了解,截至目前2014年安徽、河南两市场累计成交政策性小麦1159.60万吨。江苏、河南、安徽的陈麦剩余已经不多。
    按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今年冬小麦产量2397.9亿斤推算,截至9月底的收购量已占总产量的61.41%。如果按80%的商品量1918.32亿斤匡算,期收购量已占商品量的76.77%。由此可见,当前市场小麦余粮数量已经大大少于往年同期水平。估计在国家今年新收托市小麦拍卖前,市场供需格局难有实质性改变。
    三是成本逐步释放将小麦价格。从生产成本来看,成本的增加主要体现在各生产要素的上涨。从流通成本来看,新麦上市之际,由于收购主体多向农户直接收购,价格自然较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农户手中余粮有限,作为需求主体的面粉厂采购会转向贸易商和粮库,这就相当于增加了必要的流通环节,价格包含了仓储保管费用、利息等储存成本,时间过得越长,储存成本并就越高,这也将会推动小麦价格稳定上扬。
    抑制市场因素:
    一是中长期市场供给并不缺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4年全国冬小麦产量为2397.9亿斤,比2013年增产80.8亿斤,增长3.5%。美国农业部(USDA) 9月供需报告公布的中国2014/15年度小麦产量预估为1.26亿吨,较上年度1.2193亿吨增加407万吨。
    国内有关市场机构预计,2014/15年度国内小麦消费量将保持基本稳定。预计2014/15年度全国小麦供给约2360亿斤,需求约2315亿斤,年度结余约45亿斤,国内小麦供需较上年度有所改善。相比2012/13年度供需缺口为162亿斤,2013/14年度供需缺口为100亿斤。
    二是市场需求难有明显的改观。受产能过剩、市场竞争激烈的制约,我国小麦面粉市场“麦强面弱”的矛盾一直相当突出。8月份以来国内小麦价格大约上涨了60—100元/吨,而面粉价格仅上涨了20—40元/吨,面粉价格的上涨幅度远远低于小麦。也就是说,面粉总体行情没有大的改观,节日提振效果也没有对市场带来大的价格波动。估计制粉企业在上下两头受到挤压的市场环境下,做多小麦库存的欲望不会很高。
    从小麦饲用需求来看,虽然其替代情况暂难消逝,但随着国储玉米流入市场数量的增加,加上新粮大量上市,玉米市场价格下行压力较大,小麦玉米比价将会得到进一步修正,饲用需求的数量将会逐步减少,对小市场的麦间接支撑减弱。
    三是国际市场小麦价弱势难改。国际谷物协会(IGC)将2014/15年度全球小麦产量预估上调400万吨,至创纪录的7.17亿吨。美国农业部供需报告将2014/15年全球小麦结转库存预估提高为1.9638亿吨,高于8月预估的1.9296亿吨,也高于市场平均预1.9375亿吨。今年下半年以来,受累于全球供应充足的压力,国际市场小麦价格持续下跌,美国CBOT小麦近月合约一度跌至四年低位。国际小市场的疲软运行,难以对国内市场带来利好。
    据海关统计,中国8月进口小麦35339吨,较上年同期减少91.5%。今年1-8月,中国小麦进口270万吨,较上年同期增长27.5%。进口小麦虽难以对国内小麦市场形成冲击,但从另一方面看也必定会相应挤占国内小麦的市场需求份额,抑制小麦价格的上行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