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10年中国大豆形势展望:供需分析、政策导向

(来源:农业展望 发稿时间:2014-11-04 阅读次数:3719)

 

 摘要:首先回顾了近年来中国大豆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指出生产连续滑坡、产需缺口不断扩大、进口快速增长、价格总体上涨是市场的主要特点,并分析了其主要影响因素。其次,在判断未来各影响因素变化的基础上对未来10年中国大豆生产、消费、贸易和价格进行了展望,预计中国大豆种植面积降幅有所减小,产量略有恢复,消费继续增长,但增幅明显低于前10年。最后指出未来中国大豆供需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因素。

  本文来自:农业展望

  文 | 孟丽 农业部信息中心

  1近年来中国大豆产业发展回顾

  1.1中国大豆生产连续滑坡

  2013年中国大豆面积675.8万hm2,同比降5.8%,连续4年下降,共减少了243.2万hm2,降幅达到26%,比历史最高的2005年减少了283.6万hm2,减幅约30%。其中,黑龙江大豆面积约占全国的40%,近年来降幅明显。2013年该省大豆面积222.9万hm2,连续4年下降,比2009年减少177.9万hm2,减幅达44.4%。我国大豆单产水平较低,且受天气影响较大,年际间波动幅度较大。近10年全国大豆平均单产在1500~1800kg/hm2波动。2013年全国大豆产量1200万t左右,比上年下降6%,连续3年下降,共减少308万t,减幅20%,比2004年的最高值减少540万t,减幅31%。

  我国大豆面积下降的原因是大豆种植比较收益低。2009年以来,由于玉米消费强劲,价格上涨较快,2012年全国农民平均出售玉米价格2127元/t,比2008年上涨56.9%。而国产大豆市场受进口大豆挤压,价格上涨较慢,2012年全国农民平均出售大豆价格4666元/t,比2008年上涨31.2%,涨幅低于玉米,因此近年来大豆玉米的价格比价越来越低,与成本比价的差距逐年增大。2013年黑龙江大豆和玉米的平均收购价比价为2.05:1,临储价格比为2.07:1,均低于近5年黑龙江大豆玉米单位产品的成本比价2.55:1,且差距有增大趋势(图1)。2009年以来,玉米和大豆的平均收益差距扩大,2012年黑龙江省玉米纯收益是3405元/hm2,而大豆纯收益仅1260元/hm2,两者的种植效益相差一倍多。调研发现,目前黑龙江南部地区大部分豆农已经改种玉米和水稻等作物,北部地区由于积温较低,传统上只能种植大豆,但近年来当地通过引进早熟玉米品种,玉米种植面积大幅扩大。

  1.2大豆产需缺口扩大

  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食用油及蛋白饲料需求的增加,加上国内压榨行业快速发展,大豆需求增长较快。2013/14年度我国大豆总需求约7380万t,比上年度增长3.5%,是2000/01年度需求的2.6倍。而由于国产大豆产量连年下降,产需缺口逐年增大,2013/14年度我国大豆产需缺口6180万t左右,需要通过进口来弥补(图2)。因此,1999/00年度以来,我国大豆进口快速增加。2013/14年度我国大豆进口量达6400万t,比1998/99年度增加了6014万t,增长了15.6倍。目前,我国大豆进口量占全球大豆贸易量(1.045亿t)的60%,是国产大豆产量的5倍,占国内大豆消费量的85%左右,自给率进一步下降。同时,大豆进口大量增加与2000年以来我国大豆压榨产能迅速扩张也有很大关系,企业压榨进口大豆具有很高的积极性,原因一是进口大豆具有价格优势,二是企业生产能力聚集在沿海,地理位置方便利用加工进口大豆,三是国产大豆季节性收购占用资金等问题。

  1.3大豆价格呈上涨态势

  2005年以来,国产大豆价格波动较大,但总体上呈现上涨趋势。2005—2007年,销区国产大豆价格在2500~3500元/t波动,2008上涨至历史最高5300元/t,2009—2011年稳定在3500~4200元/t,2012年开始大豆价格进入新一波上涨空间,价格波动箱体在4200~5000元/t。2013年销区国产大豆平均价格为4800元/t,仅低于2008年的历史最高价,为历史次高水平。从国产大豆与进口大豆的价差来看,进口大豆在2012年9月达到高点之后,价格回落幅度较大,而国产大豆受临时收储政策等因素影响,价格回落幅度较小,造成进口大豆价格优势扩大(图3)。2013年全年进口大豆到岸税后价均低于当地国产大豆价格,平均价差400元/t,为历史最高水平,7月达到历史最高值540元/t。这是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现象,表明我国国产大豆的价格竞争力水平进一步下降。

  1.4关于大豆临时收储政策

  大豆临储政策自2008年实施6年以来,价格每年均有所提高,从2008年的3.7元/kg提高到2013年的4.6元/kg,涨幅达到24.3%,高于油菜籽临储价格的涨幅,但低于玉米。大豆和玉米的临储价格比价从2008年的2.5:1下降到2013年的2.07:1,低于两者成本比价,农民种豆积极性难以保证。大豆临储政策实施以来,对稳定国内大豆价格、增加豆农收入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但同时也引起一个严重的问题———大豆国内价格高于国际价格,2013年12个月国产大豆销区价格均高于进口大豆到岸税后价,企业购买国产大豆的积极性下降。临储大豆难以实现顺价销售,国家财政负担加重。如以2013年共拍卖成交的243万t临储大豆为例计算,收益均为亏损(表2)。

  2未来10年中国大豆供需形势展望

  2.1生产展望

  受大豆种植效益较低的影响,近年来东北主产区部分豆农改种玉米趋势明显,黑龙江省大豆种植面积已连续5年下降。2012年黑龙江大豆平均收益1260.9元/hm2,明显低于玉米的平均收益3410.4元/hm2。预计未来10年我国大豆比较效益低的状况仍将存在,大豆面积继续下降。2014年起中国将在东北三省一区大豆主产区开始实行大豆目标价格政策,放开国产大豆市场,对比玉米种植收益补贴农民大豆种植收入。受此政策影响,预计未来10年我国大豆种植面积降幅有所减小,年均减幅0.4%,小于前10年的减幅(3.2%)。由于2014年是实行大豆目标价格的第1年,豆农对政策的实际执行效果不明,预计大豆面积减幅略高于后期。预计2014年全国大豆种植面积669万hm2,比上年下降1.0%,至2023年约为646.7万hm2,比2013年下降4.4%。但由于单产水平的提高,预计2023年大豆产量将提高到1300万t,比2013年增长8.6%,年均增长率0.8%,相对于2004—2013年年均减少2.5%的下降趋势有所恢复。未来,国产大豆种植主要用于倒茬和食品消费,榨油消费将很少。

  2.2消费展望

  未来中国人口数量增长和结构变化将促进食用油和蛋白饲用消费。预计未来10年中国人口总量将以每年0.3%的速度继续增长,2020年中国人口总量将达到14.5亿,至2030年将出现人口总量高峰,达15亿左右[1]。联合国的人口预测表明,到2022年,中国农村人口将减少近1亿,城市人口增加,将直接影响大豆等食物消费[2]。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预计,未来10年中国植物油的消费每年增长1.6%,大约是2003—2012年增速的1/3。预计2022年食用植物油消费量将达到3660万t,比2013年增加16%,人均植物油消费为26kg,比2013年增加13%。中国的油粕消费预计在2022年增加21%,达到7500万t,年均增速预计为2%,明显低于2003—2012年的水平(7.4%),表明由畜牧业需求拉动引致的油粕消费增长较过去10年放缓。豆油和豆粕为主要的食用植物油和油粕品种,约占其40%的消费比例。预计2023年我国大豆消费约8660万t,比2013年增加17.7%,年均增速预计为1.6%,明显低于2004—2013年的水平(7.8%)。中国大豆消费的扩张导致大豆库存的同步增加。但由于当前大豆库存较高,本研究估计,未来10年中国的大豆库存将稳定在1800万t左右,展望后期甚至有所下降。至2023年中国大豆的库存消费比将在20%左右,低于当前水平。

  2.3贸易展望

  由于我国大豆产量增加有限,但消费仍将继续增长,但增幅下降,产需缺口将小幅扩大,需要通过进口来弥补。因此预计未来10年我国大豆进口继续增长,但增幅减小,展望前期的增长速度高于后期。预计2014/15年度达到6605万t,比上年度增2.1%。预计2023/24年度达到7377万t,比2013/14年度增长14.5%,年均增长1.4%,明显低于前10年的年均增长率(14.3%)。

  2.4价格展望

  自2008年开始,我国已连续6年在东北地区实行大豆临时收储政策,并且收购价格呈逐年上升态势,该政策有效支撑了国内大豆价格。2014年始,我国将实行大豆目标价格政策,取消对大豆价格的直接干预,而是按照差价补贴农民收入,因此未来我国大豆价格更多的受国际大豆市场影响。我国大豆进口依存度超过80%,从历史价格数据来看,国内大豆价格与国际大豆价格基本保持同步波动状态。2005年1月—2013年12月,国内大豆和CBOT大豆价格的相关系数达到0.93。2014年南美大豆丰收已成定局,其中巴西产量8900万t,比上年增长8.5%,阿根廷产量5450万t,比上年增长7.3%[3]。2014年3月,美国农业部预计美豆面积为创纪录的3298.2万hm2,比上年扩大6%,表明如果北半球天气正常,2014年全球大豆产量将再创新高。全球大豆供求关系进一步宽松,大豆库存消费比进一步上升,国际大豆价格总体将呈下跌趋势,对我国国产大豆和进口大豆价格产生较大下行压力。2015—2023年,受自然资源约束、生产成本推动、原油价格居高不下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国内外大豆价格仍将处于历史较高位。

  3不确定因素

  产不足需是中国大豆产业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但在国家将保障粮食安全作为国家战略目标的背景下,大豆产业发展将长期受到土地和水资源的制约。同时国内和国际上的一些不确定性因素也将影响着大豆市场。一方面,国内气象和政策等不确定因素将对大豆市场造成影响;另一方面,由于与国际市场的高度相关性,国际市场波动的一些影响因素也会间接影响国内市场。

  3.1气候变化

  气象因素对中国和全球大豆产量影响较大。首先,国内气候变化对国内大豆生产造成直接影响。其次,全球大豆主产国气候变化对当年产量的影响,则通过价格传导到国内。近年来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等极端天气频繁发生,对大豆产量造成了较大影响。未来的气象变化仍将对中国和全球大豆生产带来较大影响,并进一步造成国内外大豆市场的价格波动。

  3.2大豆市场调控政策

  我国大豆临时收储政策是我国对大豆市场调控的最主要措施,临时收储政策在稳定国内大豆价格、保护豆农利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如国产大豆价格高于国际价格,企业购买国产大豆积极性下降;临储大豆难以实现顺价销售,国家财政负担加重;临储政策带来的实惠多落入粮贩手中,大豆玉米比价偏低,农民种豆积极性下降等[4]。因此,为促进大豆生产长期稳定发展,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探索建立大豆目标价格补贴制度即实行目标价格政策的要求。近年来,国产大豆市场价格受政策因素影响较大,因此我国大豆目标价格水平制定及实施细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大豆价格水平及生产发展。

  3.3其他因素

  生物燃料的生产及生产国的相关政策均对大豆和豆油市场价格造成一定影响。未来10年美国、欧盟等生物燃料生产大国(地区)对生物燃料生产和使用的相关政策仍需进一步关注。此外,国际经济形势、美元指数变化、国际原油价格波动,以及南美地区港口运输等情况等都将对中国和全球大豆市场造成一定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