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年底
本周(11月10日-11月14日)国内小麦主产区行情平稳运行,不同地区加工企业收购价略有小幅波动;面粉加工情况清淡,企业开机率较低,面粉出厂价格稳中趋弱;麸皮价格平稳。
目前,多数市场参与者已经对11月份的行情不抱希望,准备把关注重点转向12月份或春节前后。毕竟,去年年底的小波段走高行情还是能给当前平静的市场带来一些“美好的预期”。那么,市场真的会如“预期”那么美好吗?这依旧是个问号。笔者愿意在这里简要分析一下会影响后期行情主要因素,看看小麦价格运行最可能的走向。
利多因素:以目前来看,后期利多因素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新托市小麦的政策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小麦的市场价格不会因新托市小麦大量投放而下跌;二是元旦、春节的企业备货及面粉消费或高于非节假日时期;三是企业收购成本支撑。但应该看到,除了第一条的因素属于刚性支撑之外,其余两条存在较大的变数。“市场供应量较少”曾被看做是市场重要的利多因素,但回顾整个9、10月及已经过半的11月,“市场供应量少,部分区域粮食质量差”这个因素并未给市场带来任何惊喜,反倒是让不少市场参与者产生了迷惑,误导了企业的运作思路。
利空因素,结合当前国家经济形势、政策性银行的贷款要求、以及今年的收储情况,造成后期的利空的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消费不振或超出预期。简单来看,国内整体小麦消费形势不振有目共睹,且这一态势有蔓延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面粉加工业开机率整体明显下滑,饲料养殖业对小麦消费需求因玉米行情大跌而急剧减少,在这种背景下,企业或进一步降低原粮库存下限,以腾出更多资金应对危机。另一方面,阶段性供应庞大。在托市小麦稳定投放的同时,贸易粮流通将在春节前大量涌入市场,而轮换粮也将在春节后陆续投放,如果冬小麦长势良好,未来的丰收预期将更加刺激市场尽快抛空手中陈粮。
基于上述分析,乐观估计后期小麦延续平稳运行或将是主旋律,而后期出现一定幅度下跌也存在相当的可能性。本周,因北京APEC会议,国家临储小麦投放暂停一周,下周托市小麦恢复投放,将让市场继续承压运行。
玉米: 临储价格传闻不变 市场底部或将出现
本周(11月10日-11月14日)国内玉米市场现货整体平稳运行,政策性玉米本周无投放。东北玉米临储政策出台在即,市场预测主要内将与上一年度保持一致。东北地区市场价格稳定运行,华北市场价格基本稳定,多数企业收购并不积极。大商所玉米期货市场震荡运行,价格运行重心稍有上移。
目前市场最为关注的,就是国家的东北玉米临储收购政策的相关信息。根据相关机构的推断,东北玉米的临储政策将继续执行,主要的指标将于2013年保持一致。不过由于政策尚未正式出台,目前看政策面尚未对东北玉米价格构成影响。近期东北产区玉米市场行情整体平稳运行为主,目前市场价格低于去年临储收购价,黑龙江部分地区净粮收购价格最低接近1.05元/斤。如果届时颁布实施的临储收购价格与去年持平,则市场价格将获得支撑。
近期华北地区售粮速度偏慢,买方态度并不积极,主要源于终端需求不旺。目前仅有少数企业愿意小幅提价收购,多数企业和贸易商仍以观望为主。目前看华北地区,河南新季玉米减产,周边省份产量仍维持在平均水平,因此华北地区供应较为充足。供需两方面决定了,市场以弱势运行为主。
南方销区玉米到货量充足,市场价格小幅波动。因为需求端仍未有所提振,企业对于库存的补充也不是非常急迫。
北方港口玉米价格偏弱运行,港口收购价小幅下跌,因产区供应环境宽松、港口到货充足及近期北方港口装船压力缓解影响。受到北方港口成本下跌及产区供应增多影响,南方港口玉米价格走势受抑。
生猪价格小幅反弹,主要是因为前期养殖户集中出栏,导致了当前存栏下降。入冬以后猪肉消费将增多,也对价格回升起到一定作用。近期禽蛋市场行情止跌企稳,对此前大幅下跌行情进行了回调修正。但是客观看待,连续多年冬春季节流感高发期,禽蛋市场都是走出了弱势运行的行情,参与者仍然要以非常谨慎的态度应对,避免出现大幅度亏损。
玉米深加工产品行情偏弱运行,淀粉、酒精价格小幅下调。由于企业开工率继续提升,深加工产品供应增加。在消费不振的情况下,产品价格难言上涨。
本周大商所玉米期货价格继续窄幅震荡,不过震荡区间的重心稍有上移,可以理解为市场对于临储政策有可能出台的反应。2400元/吨左右的期货价格,也基本贴近传闻中的最低临储价格。
稻米:稻谷平稳运行 大米稳中趋弱
本周(11月10日-11月14日)国内稻谷市场供应充裕,行情平稳运行,收购开展良好,农民交售积极;产区及销区大米出厂价格稳中趋弱,主要因为消费需求不振。
分品种看,东北粳稻收获工作已经结束,目前苏皖粳稻收割也进入尾声。今年东北粳稻产量和质量均较上年有所提高,受农户保管条件限制,以及还贷变现需求,东北地区农户售粮积极性较高,圆粒稻收购价格向托市价格靠拢,长粒稻收购价格略有回落。江苏省由于前期低温阴雨天气影响,粳稻扬花授粉受到一定影响,单产可能同比略有下降。目前,粳稻已经开始大批量上市,购销趋于活跃。据市场信息,江苏江阴地区粳稻收购价在3120元/吨左右,较上周上涨20元/吨,粳米批发价在4230元/吨,较上周下跌10元/吨;安徽芜湖地区粳稻国企收购价在3100元/吨左右,私营企业收购价多在2940元/吨。据国家粮食局发布数据,截至11月10日,黑龙江、吉林等7个粳稻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新产粳稻927万吨,较上年同期增加554万吨。
目前,我国南方晚籼稻收割工作基本结束。尽管今年晚籼稻移栽时间较常年推迟一周左右,但在后期生长期间,气候条件整体良好,有利于晚籼稻的单产形成,尽管在9月中旬湖南出现4-5天的低温阴雨天气造成部分地块的结实率下降,但总体来看,晚籼稻因移栽推迟而造成的单产下降担忧基本可以解除。本周,国内中晚籼稻收购市场购销平稳,各地收购价格较前期基本没有变化,均围绕托市价格运行。据国家粮食局发布数据,截至11月10日,湖北、安徽等13个中晚籼稻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新产中晚籼稻1330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267万吨。从市场了解,目前南方农户惜售心理逐渐抬头,主要是因为上年农户出售中晚籼稻时间较早,而后期价格上涨明显,今年农户普遍对后期预期提升所导致。
本周,国内大米市场稳中趋弱,主要体现在出厂价、批发价略有下滑,零售价保持稳定。新稻上市以来,随着国家规模性收储大面积启动,政策提振使稻谷行情得到极大支撑,在改善了农民的种植收入的同时,也让大米加工企业承压。大米的市场化程度远高于稻谷,而终端消费不振造成了企业加工利润率不断下降,搀兑陈稻、进口米、走私米成为不得已而为之的举动,“稻强米弱”这一格局始终难以打破。
预计后期,大米消费不振将制约企业扩大对稻谷的收储力度,而市场收购主力将集中在有限的几家国有企业。稻谷市场价格受政策垄断,涨跌难现,而大米行情则随波逐流,但从目前来看,稳中趋弱或是主趋势。
大豆:现货价格坚挺 美豆冲高回落
本周(11月10日-11月14日),USDA供需报告偏空,美豆收割接近尾声,但雨雪天气来临影响运输,运力有限,现货供应依旧紧张,美豆期价冲高回落。油厂降价收购,豆农惜售,国产大豆购销清淡,连豆一期价近弱远强。进口大豆到港成本稳定,油粕价格上涨,油厂压榨亏损缩小。
本周CBOT市场农产品期价继续上涨,玉米、小麦价格创出反弹新高,大豆价格冲高回落,也创下了本轮反弹的新高。但本周出现的雨雪天气令本已紧张的运力雪上加霜,导致美豆供需由紧转松的时间进一步延后。
利空方面:一是USDA11月供需报告偏空。报告预估2014/2015年度美豆收割面积8340(上月8340),单产47.5(上月47.1),产量39.58(上月39.27),出口17.20(上月17.00),压榨17.80(上月17.70),期末4.50(上月4.50)。由于收割面积未调,而单产调高,导致产量略增,但出口调高,压榨调高,使得结转库存不变,与市场预期的小幅调低结转库存相比,数据略微偏空。二是本周美国大豆收割进度继续加快,收割接近尾声。USDA作物进展报告显示,过去一周美国大豆收获向前推进了7个百分点,目前的收获进度落后于历史平均水平。截至11月9日,美国大豆收获完成90%,上周83%,去年同期90%,五年同期91%。其中伊利诺伊斯收获完成91%,低于五年同期均值93%;印第安纳收获进度为85%,低于五年同期的92%;衣阿华收获完成96%,和五年同期均值持平。三是在美国豆粕价格大幅上涨后,美国豆粕进口出现。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行业人士称,4 船满载阿根廷豆粕的货轮正在启程运往美国,这批豆粕将运至美国海湾。美国贸易商也表示有豆粕将运抵美国,但数量无法准确统计。美国贸易商称这些进口豆粕将运至北卡罗来纳州的威尔明顿市,离美国东南部的禽肉生产商很近。
利多方面:一是美豆出口检验数据依旧强劲。美国农业部发布的出口检验周报显示,截至2014年11月6日的一周,美国大豆出口检验量约为248.1万吨,低于上周创纪录的277万吨,也高于去年同期的240.0万吨。迄今为止,也就是2014/15年度的头10周,美国大豆出口检验总量为13,494,468吨,比上年同期的11,775,679吨提高了14.6%,上周是同比提高17.4%。二是美豆国内需求旺盛,而本周中西部雨雪天气导致运力紧张局面加剧,大豆供需紧张导致现货价格及基差继续走强。三是巴西大豆种植进度依旧落后往年同期水平,本周公布的巴西大豆种植进度为46%,而上年同期为59%。四是油世界称,由于巴西大豆播种受干旱耽搁,预计大豆收获期推迟 2-3 周时间,从而将新豆出口时间推迟到 2 月份第 2 周或第 3 周。这将导致全球对美国大豆的依赖期更长。预计2014 年 9 月到 2015 年 2 月美豆出口量将达创纪录的 4100 万吨,较上年同期增长 300 万吨。
资金方面,上周投机资金在CBOT市场豆类品种全线转多,截至11月4日的CFTC报告非商业头寸数据显示,投资基金大幅减持大豆空头头寸,大豆净多头寸进一步上升,增持豆粕、豆油的净多头寸,说明投机资金看涨短期内豆类价格走势。总体看来,美豆持仓量仍在明显下降,显示大规模空头回补导致的期价价格上涨仍将持续。
后市看来,尽管美豆新作收割已经接近尾声,但在旧作库存异常低、农户惜售情绪较重、美国国内运力紧张的背景下,加之冬季雨雪增多对运输不利,后期持续旺盛的出口和国内压榨需求,使得美豆和豆粕现货供需紧张的局面难以很快得到缓解,市场近期的强劲反弹令市场情绪转向多头市场,期价的进一步深跌或许需要等待南美丰产的确立,在此之前,市场或将维持震荡格局。后期需要密切关注美豆出口进度和现货基差情况,以了解美国大豆现货的供需情况,并密切关注南美天气的变化。技术面上,美豆主力1月期价在本周初上冲1082美分/蒲式耳的反弹新高后回落,技术面仍维持多头趋势。操作上建议投资者在10日均线之下和20日均线上方区间内逢低买入。
本周,连豆一期价震荡下跌,合约近弱远强,持仓量下降。连豆一指数冲高回落,持仓量周环比小幅上升。基本面信息依旧偏空,新豆上市后现货供应增加,而终端需求维持观望,购销成交清淡。
本周现货价格下跌,黑龙江地区食用豆收购价格4200-4300元/吨,较上周下跌100元/吨;油用大豆收购价格3800-3950元/吨,较上周下跌40-50元/吨,由于亏损严重,油厂试探性调低收购价格,而豆农对大豆价格维持较高预期,现货购销分歧巨大,油用豆成交清淡。供应方面:当前国产新季大豆收割已基本完成,近期新豆集中上市导致市场供应明显增加,但豆农严重惜售导致供应峰值延后。需求方面:由于今年大豆实施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国家不再对大豆实施临时收储,临储收购需求缺位,导致当前需求较往年同期明显减少,加之近期国家加强了对非转基因产品广告的监督管理,国产大豆非转概念炒作降温,后期进口大豆替代国产大豆的数量将增加,下游加工企业普遍持观望态度。后市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阶段性供过于求情况将会恶化,并对现货价格和期货近月合约产生下行压力。
技术面上,连豆一主力1501合约期价大幅回落,跟随现货价格走势,随着交割月的临近,近月合约期价将会更多的受到现货价格的影响。远月1505及1509合约期价低位获得支撑,跌幅相对较小。整体看近远月技术面形态分化严重,随着现货供需格局的恶化,节前农户的抛售高峰即将到来,近远月合约差价或将缩小,建议投资者介入做空1501合约,做多远月合约的套利交易。
本周五进口大豆到港成本为3800元/吨,与上周持平,进口大豆港口分销价3700元/吨,较上周上涨100元/吨。国内油粕现货价格稳定或上涨,豆粕价格较上周上涨20-50元/吨,豆油价格与上周持平。由于加工成本持平,而产品价格上涨,油厂压榨亏损缩小。
本周,连盘豆粕期价先涨后跌,价格重心下移,持仓量继续增加。本周豆粕期弱现强,期货价格震荡下跌,而现货价格小幅上涨,本周五沿海43%蛋白豆粕现货价格在3480-3700元/吨,较上周上涨20-50元/吨.
供需方面:终端需求维持平稳,本周肉鸡价格较上周继续下跌,鸡苗价格大幅下跌,鸡蛋价格小幅上涨。生猪价格较上周小幅上涨,猪粮比持续反弹,需求继续增长。预计 4 季度畜禽存栏量仍将增长,但增长幅度温和。供应方面,市场预期四季度大豆进口量同比环比减少,根据船期预报,预计四季度进口大豆到货总量近 1700 万吨,同比减少近 4%。从供需角度来看,四季度大豆到港量的环比下降,意味着国内大豆供应压力月环比下降,而需求月环比增加,供需格局对国内豆粕期现货价格的支撑较强。
后市看来,四季度豆粕需求环比上升,加之国内大豆供给压力减轻,国内豆粕价格反弹动力较大,加之外盘强势上涨,短期内粕类价格仍将维持多头趋势,但价格连续上涨后获利盘丰厚,加之食用油价格在棕油的带领下企稳反弹,油粕比反弹明显,粕价在11月初出现了回调的走势,但技术面和资金面偏多,加之基本面短多格局持续,短期豆粕期现货价格易涨难跌。基于以上基本面信息来综合判断,豆粕价格在十一月初的盘整行情后可能维持多头格局。建议短期饲料养殖企业逢低扩大豆粕现货库存,不宜追涨。
食用油:反弹告一段落 回调压力加大
本周(11月10—14日),虽然外盘资金继续炒作美国内运输问题带来的实际有效供给紧张,促使CBOT盘大豆和豆粕价格重心较上周上移,但国内以豆油为首的植物油期现货价格却先扬后抑,运行区间缩窄的同时价格重心下移。国内植物油市场无盈利效应,贸易商追涨热情不高。
本周,资金对美豆运输问题的炒作,推动CBOT大豆见9月份以来的新高,但美豆基本收获完毕,现实丰产带来的供给压力压制美豆价格,技术面看,下周美豆将筑顶回落,10月份以来的反弹行情将结束。本周,连豆油1505合约如上周预期先扬后抑,技术面看,下周继续回落的可能性较大,操作上建议轻仓空单,不过,由于当前价格已在五年来底部,向下空间预计有限,在急跌后需及时平仓离场。本周,国内豆油现货小幅波动,价格弱于上周。一级豆油出厂价格 5750-6050元/吨,较上周下跌0-50元/吨。东北内陆地区一级豆油价格6050-6220 元/吨,与上周基本持平。河南地区油厂一级豆油报价6100-6180元/吨,较上周下跌20-30元/吨。油厂压榨利润好转开工率提高而现货需求并未改善,油厂库存压力只增不减,市场缺乏盈利效应,贸易商基本没有囤货意愿。分析后市,利空因素有:一是11 月份下旬之后低成本大豆到货量将明显增多,届时供给改善,成本对价格的压制作用将趋强化。二是析机构表示,基于各地的大豆单产报告,美国农业部可能在 1 月份进一步上调大豆单产数据,考虑到目前 2015 年大豆与玉米的比价,明年大豆播种面积可能提高 200 万英亩,国际市场大豆基本面偏空,除非南美出现天气问题,芝加哥大豆期货市场很难看涨。三是美国先进农业公司称,今年美国玉米和大豆产量创下历史最高纪录,农户可能难以找到仓库来贮存玉米和大豆,农产品市场近期的飙升行情将难以持续。随着秋粮收获工作临近尾声,仓储问题将日益突出。预计今年冬季剩下时间里美国大豆价格可能在 8.50-10.50 美元。利多因素有:一是当前国内豆油期现货价格已处于五年来底部区域,市场认为向下空间有限,资金杀跌意愿不强。二是芝加哥期货市场非商业持仓(投机基金)豆油净多单呈增长态势,这往往预示着国际市场豆油价格已经不具备大的下跌空间。综上所述,国内豆油现货供给充足,市场缺乏利好因素,预计下周国内豆油价格将向下50-100元/吨,现货操作上仍是随用随购为主。
本周,郑菜油期价区间震荡,重心较上周上移,走势强于连豆油和连棕榈油,技术面看,下周郑菜油仍有向上可能,但在连棕榈油和连豆油的带动下也难独秀,操作上建议逢高空,或观望。本周,国内菜油现货价格以稳为主,弱于期盘,长江流域四级菜油出厂价格6050-6200元/吨;华南地区四级菜油出厂价格5700-5750元/吨,与上周基本持平,成交维持较低水平。华南沿海菜油库存充足。分析后市,利空因素有:一是目前华南地区四级菜油现货价低于期货价,油厂通过盘面进行卖出套保积极性高,菜油注册仓单数量不断上升也说明这一点,延长菜油期现货价格的调整期。二是根据船期监测,4 季度我国油菜籽进口量约 120 万吨,全年进口超过 500 万吨,国内菜油供给充裕,且临储库存高企,随时有抛储可能,市场供给压力一直存在。三是外盘自10月开始的反弹即将结束,届时外盘回落也将利空国内植物油市场。利多因素有:一是四菜和豆油价差缩小,目前两广地区四级菜油价格已经低于一级豆油价格,加之国人对豆油基本都是转基因的认知,这将有利于带动菜油消费。二是本周加拿大油菜籽到我国完税成本3710元/吨,按当前四级菜油和菜粕现货价格测算,东南沿海油厂理论榨油亏损180元/吨,抑制企业后期采购积极性。综上所述,在国内菜油油基本面偏空,且临储带来的不确定性一直存在,预计国内菜油现货价格仍以弱为主,走势也将弱于期盘,操作上仍建议随用随购,不可急于囤货。
本周,在马盘和连豆油的带动下,连棕榈油期价先扬后抑,价格重心较上周略降,技术面看,下周连棕榈油将下跌,操作建议空单继续持有。本周,棕榈油现货价格小幅波动,港口24 度棕榈油价格为 5400-5550 元/吨,与上周价格基本持平。市场需求不旺且缺乏盈利效应,港口走货缓慢。进入11月份我国棕榈油进口速度较上月加快,港口库存上升到50万吨。分析后市,利空因素有:一是近期随着期价下跌及取消出口关税,国内装船进度明显加快,预计 11 月份进口量将回升至 40 万吨,而6-9 月月均进口 36.6 万吨,10 月份进口棕榈油到港不足 30 万吨。二是目前南美毛豆油 FOB 价格比马来西亚 24 度棕榈油价格高 16 美元/吨,比上周价差缩小10 美元/吨,处于历史波动区间的偏下位置。在大豆丰收背景下,棕榈油出口受到豆油等其他品种植物油制约。三是从技术面看,马盘棕榈油将进入周线级别的回落,未来几周国内棕榈油期价在马盘带动下向下的可能性较大。利多因素有:一是马来西亚政府将毛棕榈油出口免税政策延长至今年底,刺激需求意愿较强。国际市场棕榈油基本面总体虽然偏空,但东南亚毛棕榈油产量的逐月下降及政府的刺激政策使棕榈油价格抗跌能力加强。二是市场预期厄尔尼诺带来的东南亚干旱,将使得下一年度棕榈油主产国棕榈油产量增速放缓,有利于马盘中长期走势。综上所述,下周国内棕榈油期现货仍有50-150元/吨的下跌空间,现货操作上仍建议随用随购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