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米进口成常态明年数量起伏小

(来源: 发稿时间:2014-12-23 阅读次数:3481)

 

  从2012年以来,由于国内稻谷价格受到政策支撑处于高位,致使国内外价差长期存在,令我国大米大量进口已成为常态。预计2015年我国大米进口数量仍将与近年水平相当。
 
  我国大米进口成常态,2015年进口配额的有关规定已经发布。而目前国内稻米市场没有改变迹象,早籼稻政策性供应压力仍存,粳稻收购进度总体快于往年,中晚籼稻在品种及地区上有明显差异。

  明年大米进口数量如往年
 
  近期,国家发改委发布了2015年粮食进口关税配额申领条件和分配原则。其中2015年大米进口关税配额量仍为532万吨。
 
  与2014相比,2015年大米进口关税配额申请条件和分配原则的发布时间及部分条款有了一些变化。首先,2015年的配额发布时间晚于以往,去年的发布时间是在10月份。其次,部分许可条件发生变化,如取消了2014年申请条件中的“具有国家储备职能的中央企业”及“粮食年进出口额2500万美元以上的贸易企业”,增加了“2013年或2014年大米用量5万吨以上的食品生产企业”,并对于集团企业申请大米进口进行了更为详细的规定。
 
  从2012年以来,由于国内稻谷价格受政策支撑处于高位,使得国内外价差长期存在,因此,我国大米大量进口已成为常态。预计2015年我国大米进口数量仍将与近年水平相当。

  早籼稻政策性投放受冷落
 
  自11月政策性稻谷重新开始进入流通领域以来,市场投放主要以早籼稻为主。截至目前,我国政策性稻谷成交总量为422万吨。分品种来看,政策性粳稻总成交量160万吨,其中东北粳稻97.93万吨,南方粳稻62.19万吨;从年份上看,2013年产粳稻成交量141.25万吨。而政策性籼稻总成交量为262万吨,其中早籼稻成交量为11.89万吨,中晚籼稻成交量为250.52万吨。
 
  目前,市场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中晚稻特别是粳稻上,而早籼稻所占的市场份额本来就小,市场采购量也较为有限。
 
  后期,早籼稻政策性市场供应压力依然较大。统计显示,2013年早籼稻政策性收购量为573万吨,而当前的政策成交量仅占2013年早籼稻最低收购价收购量的2.07%。

  苏皖粳稻收购进度相对慢
 
  根据统计数据,黑龙江、吉林等7个粳稻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新产粳稻2506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894万吨。今年我国粳稻收购进度总体快于往年同期,但江苏、安徽两个主产区却落后与去年。
 
  截至目前,江苏政策性稻谷收购数量高出去年同期近30%,但其他各类收购主体的收购量却同比减少。据监测,由于市场粮源较为充裕,大米销售又清淡,加工企业采购和加工新稻的积极性偏低,甚至部分企业仍用陈粮。而安徽部分地区由于谷外糙米比例超标,使得粮库收储新稻较为谨慎。

  籼稻品种及地区差异明显
 
  今年中晚籼稻收购主体仍以国有企业为主,但主产省间有所差异,且优质品种价格涨幅高于普通品种。
 
  具体来看,湖北国有企业收购量仅占全部的35%,而有主产省接近60%。究其原因,今年湖北地区中晚稻质量较好,国有企业以外的收购主体参与度高于其他省份。
 
  从市场价格来看,国内中晚稻价格总体保持稳定,政策性收购价总体保持在1.38元/斤的水平,加工企业对于普通稻谷的收购价均低于1.38元/斤,但完全市场化的优质稻谷收购价上涨幅度较为显著。监测显示,湖北武汉地区普通中晚稻进厂价1.35~1.36元/斤,比前一周上涨0.01元/斤,新产“黄华占”进厂价1.45~1.48元/斤,上涨0.03元/斤;江西南昌地区新产“黄华占”进厂价在1.47元/斤左右,上涨0.1元/斤,普通晚籼稻进厂价1.36元/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