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稿时间:2014-12-24 阅读次数:3187)
2014年,我国粮食生产迎来了空前的“十一连增”,国内稻谷生产也再创历史新高。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2014年我国稻谷总产量为2.06亿吨,比上年增加281.5万吨。超过了2012年的历史高点,连续4年站稳2亿吨大关。其中,中晚稻产量为1.72亿吨,比上年产量增加294万吨。稻谷连续丰收,加上进口大米大量增加,使得国内稻米市场供应逐渐宽松,最低收购价预案启动也成了新常态,今年也没有例外,早籼稻、中晚籼稻与粳稻均启动了托市收购。在政策的强力支撑下,稻米市场保持了较为平稳的走势。
收购进度总体较快,市场粮源快速下降
自新产中晚稻最低收购价预案启动以来,目前除广西外,所有的稻谷主产区均已启动了托市收购。其中南方地区集中收购已两个多月,东北地区虽然稍晚,也已近两个月。由于粮源充足,加上农户对后市预期不高,因此,商品总体售粮较为积极,收购进度也相对较快。据统计,截至12月10日,国内稻谷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新产中晚稻4582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644万吨。因我国粮食生产日益向北方发展,东北稻谷的商品率较高。而南方地区因靠近销区,农户商品意识相对较强,造成了稻谷收购南缓北快。截至12月10日,南方湖北、安徽等13个中晚籼稻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新产中晚籼稻2076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250万吨;黑龙江、吉林等7个粳稻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新产粳稻2506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894万吨。经过大量收购,目前稻谷收购量已占去年旺季收购量的七成左右,市场粮源也下降较快,为国内稻谷市场的稳定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一是稻谷本身有最低收购价政策托底,市场难以下跌。二是随着市场粮源快速下降,尤其是商品率较高的主产区粮源的降低,(如国内最大的粳稻产区黑龙江12月中旬稻谷收购量已占全部产量的七成以上,同比增加一倍多,而这当中临储收购量又占了一半以上)市场供应压力显著减轻。三是后期如果2014年的粳稻进行拍卖,即使按今年的最低收购价格拍卖,对加工企业而言,加上出库费用和运费等,到厂价格也将较目前至少高100元/吨以上,加工企业不得已需要进行一定的采购储备。因此,稻谷价格年前基本不会下跌,并存在上浮的可能。
总体供应压力未减,化解难度依旧较大
虽然说短期市场上可流通的稻谷因托市收购而出现了较快的下降,使得市场压力有所减轻。但稻谷市场总体供应压力较大的状况并没有改变。一方面,南方中晚籼稻的收购进度仍慢于上年同期,在中晚稻产量继续增产的情况下,表明南方主产区的稻谷供应压力较上年同期有所增加。粳稻方面虽然收购进度较上年同期快894万吨,但主要是黑龙江省所贡献。截止12月5日,全省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水稻近1642万吨,比去年同期增加721万吨,占粳稻全部增加量的七成以上。可见,其它地区粳稻供应压力与上年同期相比变化不大。另一方面,我国稻谷临储库存较大,总体供应压力较大的问题并没有根本改变。目前,2013年及以前的临储稻谷仍有4000多万吨未被消化,今年早稻临储收购又增加了400多万吨。同时,随着收购的进行,中晚稻的临储收购量也快速增加。12月5日,单黑龙江一省的粳稻政策性收购量就达到了832万吨,日均达到了20多万吨。目前已近冬至,预计黑龙江一省的粳稻临储收购量将达到1千万吨左右,加上其它主产区的粳稻与中晚籼稻的托市收购量,预计总量在2000万吨左右。若算上中央和地方各级储备稻谷,目前国有企业库存稻谷将达8一9千万吨,库存消费比40%以上,供应压力十分沉重。这当中有1000多万吨临储粳稻是2011年和2012年的,甚至更早。而稻谷保存是有一定年限的。虽然随着科技的进步,目前储粮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特别是绿色储粮技术的推广对粮食储存时间的延长和储存品质的提高作用很大。但储粮品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是必然的,且这一过程是不可逆的。因此,临储稻谷不可能长期储存不出库。相反,随着库存量越来越大,后期也必然会采取措施提高出库的数量。在此高压下,市场主体难免对后市保持谨慎,后期稻谷市场面临走弱的可能性较大。
短期大米需求依旧清淡
目前已是12月,2014年全年的行情也即将收官。从近几个月的走势看,大米行情相对较弱。主要原因:一方面,近几个月正是大米需求相对清淡之时,季节性需求旺季尚未来临,加上新米刚上市之初,水分较高,经销商多以快进快出为主,存货期较短,备货偏少,对大米市场支撑作用较弱。另一方面,二季度以来,进口大米逐月增加,对国内大米市场冲击较大,导致本国大米需求下降。不过,新年很快就要到来,随着元旦的到来,年关大米需求旺季也将逐步来临,预计大米需求将会有所升温,价格也会略有回暖。
后期大米需求或将放缓
我国大米需求主要有几方面构成:口粮、工业用粮(含食品用粮)、饲料用粮(稻谷还包括种子)。口粮方面,虽然人口一直呈刚性增加,加上食用大米作为口粮的人口范围有所扩大,有助于大米需求的增加。但是,随着居民生活条件的提高,人均大米需求量却持续下降。
目前一家三口人一天的大米消耗量还不及八九十年代一个工人一天的大米消耗水平。两相抵销,大米作为口粮需求,其增长高峰已过,未来将难有大的增加。同时,由于稻米价格相对较高,玉米、小麦等粮食价格相对较低,稻米被替代的数量也在提高,导致其用作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需求下降。另外,国家将生态文明提到了战略高度,各地都开展了“五水共治”活动,南方地区农户小规模的分散养殖大幅减少。以往农户用稻米及副产品作为饲料喂养现象也随之下降,导致农户对稻米的需求减少。当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工业用大米的需求仍将保持较快增长。但综合几方面的需求来看,国内大米需求快速增加时期应该已经过去,逐步放缓应是大的趋势。
综上所述,短期在稻谷粮源持续减少和节前大米需求逐步恢复等因素的作用下,年前稻米市场有上浮可能。但从中期来看,由于大米需求放缓,稻谷供应压力沉重,在庞大库存没有得到有效化解之前,预计后期走弱概率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