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稿时间:2014-12-31 阅读次数:2926)
截至12月29日,黑龙江大豆平均收购价为4.0清粮4280元/吨,运行区间在4220~4340元/吨之间,塔选大豆上车价为4380~4500元/吨,塔豆平均出货价4440元/吨,比月初平均收购价4.0清粮4294元/吨下跌14元/吨,基本稳定。
产区大豆存量“大头在后”
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测,2014年我国大豆产量为1150万吨,比去年减少45万吨,减幅为3.7%。其中,东北三省一区2014年大豆产量为546万吨,比去年减少34万吨,减幅5.8%。以前的纹杆、滚筒等老式收割机械,在联合收获大豆的时候,出豆瓣率占大豆的比率在10%以上,出豆瓣=546万吨×10%=54.6万吨;而经过技术革新的大豆联合收获机械,是轴流式,联合收获后的大豆几乎没有豆瓣,按60%技术革新的大豆联合收获机械使用量计算,出豆瓣=546万吨×10%×(1-60%)=21.8万吨,减少54.6万吨-21.8万吨=32.8万吨,也就是增加商品率32.8万吨,几乎抵消了减产的部分。
由于2014年国家取消大豆临储政策,加之新大豆上市以来的价格,始终高于进口分销大豆800元/吨以上,导致油厂大幅度亏损,油厂只能望豆兴叹,购销主体由临储前的三个(油厂、临储库、贸易商),减少到只有一个贸易商购销。据生意社监测,截至12月20日,内蒙古、黑龙江等3个大豆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新产大豆118万吨,占东北三省一区产量的21%,比上年同期减少36万吨,减幅23%。
而2014年临储结束前,临储库收购大豆300万吨左右,占产量的50%以上,加上贸易收购和油厂收购200万吨左右,最终导致临储结束后一波大牛市,而今年,在失去两个购销主体的情况下,难以实现上述目标,所以后期的存量明显大于上一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老鼠拉木锨———大头在后边。
内外价差理性回归
产区大豆和进口分销大豆的价差,10月初为产区大豆价格4860元/吨-进口分销豆3660元/吨=1200元/吨,缓慢修复到12月初的产区大豆价格4288元/吨-进口分销豆3670元/吨=618元/吨,缩小1200元/吨-618元/吨=582元/吨,缩小幅度48.5%。这样的缩小幅度和缩小速度,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是从10月初至12 月初,接近两个月的时间,主要是产区大豆价格下跌来完成的。
产区大豆价格由10初的4860元/吨下跌至12月初的4288元/吨,下跌572元/吨,跌幅11.7%。目前的价差=4280元/吨-进口分销豆3390元/吨=890元/吨,比12月初扩大890元/吨-618元/吨=272元/吨,扩大幅度44%。
价差扩大主要是由进口分销大豆下跌来完成,进口分销豆由12初的3670元/吨下跌至目前的3390元/吨,下跌280元/吨,跌幅7.6%。
目前的港口分销大豆继续下跌空间不大,更多的是震荡筑底过程,展开上涨行情,春节前希望非常渺茫,价差修复只能依靠产区大豆价格下跌来实现。由于农户的资金流非常紧张,只能销售大豆来缓解资金紧张状况,据讷河贸易商称,每天能收购大豆100多吨,是新大豆上市以来没有出现过的情形。农户询价增加,销售略显积极,一边是农户销售有所增加,而购销主体就是一个贸易商,用不了多长时间,商品市场就会出现过剩的局面,届时商品大豆才有下跌的可能。
继续看跌春节后商品豆价
根据笔者的经验,近期港口分销大豆价格为3390元/吨,加上200元/吨,是产区油厂的收购价格3590元/吨,再加上100元/吨,就是产区的商品大豆价格3690元/吨,下跌到这样的情况是难以出现的,农户会选择惜售来对抗,只能借助进口分销大豆上涨到3700~3800元/吨,迎接产区大豆下跌到4000~4100元/吨,达到油厂能接受的范围,这样就增加了一个购销主体,快速消化100万~200万吨,才能为以后商品大豆上涨奠定基础。综合分析,笔者继续看跌产区商品大豆价格在4000~4100元/吨,预计在春节后有望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