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份国内玉米市场行情回顾

(来源: 发稿时间:2015-01-06 阅读次数:2823)

 

  12月份,国内玉米市场价格整体弱势运行,市场供应充足,需求端收购热度不旺。东北玉米临储收购正式启动,对此前价格较低的黑龙江省部分地区起到了提振市场的作用,但是总体看对市场影响较为有限。河北玉米大量上市,使得华北地区玉米供应大量增加,导致华北玉米价格迅速回落。南方销区供应持续增加,进口粮走货顺畅,用粮企业采购心态平稳,不急于建立大库存。肉类消费复苏缓慢,深加工终端需求不旺,大商所玉米期货交易价格震荡下行。
  一、东北玉米临储收购霉变指标放宽
  2014年12月14日,《关于做好2014年东北3省及内蒙古自治区生霉粒超标玉米收购工作等问题的补充通知》的电文下发,东北三省一区临储玉米收购的霉变指标由2%放宽至5%以内。
  具体看,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省(区)2014年国家临储玉米收购,生霉粒含量应控制在不超过5%,超过5%将不得做为国家临储玉米收购。按照依质论价,平均扣量与扣价基本相当的原则,即玉米霉变粒含量超过2%不超过3%的,扣价1%;玉米霉变粒含量超过3%不超过4%的,扣价3%;玉米霉变粒含量超过4%不超过5%的,扣价6%。玉米霉变粒在2%以内按原收购价收储,超过5%的由地方政府组织专项收购并按照规定用途使用。
  临储玉米收购政策于11月25日发布,收购质量标准按玉米国家标准(GB1353-2009)执行,其中要求生霉粒小于等于2%。但实际上,到了临储收购期,玉米霉变问题已经比较突出。其中吉林和黑龙江相对严重,辽宁和内蒙古相对较好。
  二、现货市场整体弱势运行
  按照相关政策文件规定,东北地区玉米临时收储开始启动。临储收购前期,库点对粮质要求很高,原则上收购标准要求霉变控制在2%以内,但是实际操作多是在1%以内收购,且对容重的要求也比较高。但是今年东北玉米霉变偏高,目前实际上能够达到临储收购要求的粮源不多。导致前期临储收购的场面并没有往年那么的火热。
  截至12月25日,东北临储累计入库量为579万吨,去年入库量则为990万吨。临储收购速度较上一年度缓慢,虽然已经将霉变指标放宽至5%以内,但库点对玉米质量要求依旧严格,且收购热情不高。
  临储启动近一个月,市场影响力较去年偏弱,收储要求严格且进度偏慢。此前部分企业押注政策继续执行,提前收购大量粮源,这类企业目前面临粮源转入临储困难,存在较大的资金压力,导致后续收购能力下降。随着政策利好兑现,收购市场回归基本面,企业开始下调收购价格。与此同时,农户则被政策鼓舞看好后期市场价格上涨,惜售心态出现。一方面是企业收购意愿下降,一方面是粮源价格较高,贸易商利润空间大幅缩窄。随着收购企业减少,粮源质量问题显现,部分农户心态开始松动,积极卖出手中粮食,市场价格随之小幅下行。预计春节前,东北产区市场价格将维持当前弱势运行。
  华北玉米市场价格在经历了过山车似得走势后,农户的惜售心态逐渐开始加强。但是春节前的集中售粮期,有可能继续推动市场价格下行。进入12月,随着河北玉米的大量供应,整个华北地区玉米价格都被压制,部分地区已经与上一年度持平。价格优势使得华北粮源在销区有一定的竞争力,不过质量较差的问题仍然存在。预计春节前,华北玉米价格仍将弱势运行。
  南方销区玉米价格也出现下行。西北、华北、东北以及进口玉米持续到货,以成本比拼的价格战继续延续。在看空后市的心态下,多数用粮企业延迟备货,以随用随采为主。预计往年的惯例,春节前企业会进入集中备货期,届时将可能建立长期库存。
  港口方面,12月份,南北港口玉米库存持续回升,至月底,北方港口玉米库存总量已经达到355万吨,较去年同期偏高57万吨;广东港玉米总量达79万吨,较去年同期略高。在产地供应充足、港口库存较高的情况下,南北港口价格均出现下跌,相比而言南方港口降幅更大,主要是因为进口玉米走货顺畅,对国产玉米价格构成压制。目前南北港口发运倒挂,导致北方港口收购主体减少。
  三、终端消费依旧不旺
  双节到来对于猪价略有支撑,但是随着养殖户增加出栏量,价格上升势头没有延续。当前养殖户补栏积极性不高,或许会对中后期猪肉市场造成一定影响。蛋类消费低迷,禽类养殖方面仍旧维持疲弱状态。
  淀粉、酒精价格弱势下行,终端消费不旺。企业生产利润略有下降,开工率维持稳定。淀粉糖价格下跌,冬季果葡糖浆需求较低,造成部分厂家减产。
  四、进口玉米同比减少
  海关数据显示,2014年11月份我国进口玉米25.91万吨,上月为11.42万吨。2014年1至11月我国累计进口玉米199.08万吨,较上年同期减少18.53%。
  2014年11月份,我国出口玉米0.13万吨,上月出口玉米0.07万吨。2014年1至11月我国累计出口玉米1.82万吨,较上年同期减少75.61%。
  五、玉米期货价格震荡下行
  12月份,大商所玉米期货价格震荡下行,呈现为“之”字形走势。主力1505合约开盘2407元/吨,最高至2434元/吨,最低至2356元/吨,最终收于2380元/吨,全月下跌1.33%。临储收购正式启动,带动市场价格上行,随着利好兑现,市场回归基本面,供应充足、需求不旺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市场价格随即下行。特别是国家1月份启动国家政策性粮食专场竞价销售交易会,其中安排投放500万吨玉米,增加了市场利空情绪,期货价格应声再落。
  六、政策粮专场拍卖启动
  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定于2015年1月6日至8日在安徽粮食批发交易市场及相关联网市场举行国家政策性粮食专场竞价销售交易会,本次拍卖即将投放玉米500万吨,其中吉林180万吨,辽宁20万吨,黑龙江298万吨,内蒙古2万吨。1月份启动拍卖将增加我国春节后市场供应,增加未来市场利空因素。
  七、MIR162或将“解禁”
  12月15日,先正达公司单方面报出中国将很快批准MIR162转基因玉米消息,但始终没有中国农业部正式发文,12月18日美国农业部秘书称从当前正在美访问的中国副总理汪洋处得知,中国农业部已经批准了MIR162转基因品种,且此前中粮批量购进美国DDGS也从侧面印证此消息的可信度。12月22日,瑞士种业巨头先正达官方对外宣布:公司收到中国监管当局批准的转基因玉米Agrisure Viptera(即MIR162)的安全证书,正式批准允许进口其在美国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玉米。如果MIR162在中国市场“解禁”,将对我国后期玉米价格构成利空。
  综上所述,东北玉米临储收购政策正式启动收购,有关部门根据产区实际情况下发通知适度放宽霉变指标。放宽临储霉变指标,短期看能够避免农户出现卖粮难问题,将粮源集中到储存条件较好的收储库点,减少粮源损耗。长期看,如果粮食质量不佳将会直接影响下游企业的使用,在产量巨大库存高企的背景下,玉米市场或将陷入极端的优质优价局面。来源:郑州粮食批发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