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稿时间:2015-01-07 阅读次数:3105)
12月份,国内主产区小麦行情平稳运行,市场需求不振,面粉企业开机率维持低位,面粉出厂价格难以上调,麸皮价格显著走低;国家统计局发布2014年粮食产量公告,小麦播种面积24063.9千公顷,单产5243.2公斤/公顷,总产量12617.1万吨。小麦产量实现“十一连增”;国家发改委发布2015年粮食和棉花进口关税配额数量、申领条件和分配原则;郑州商品交易所发布《关于强麦及普麦期货业务细则修改事项的通知》。
一、小麦延续平稳 面粉消费不振
12月份,国内主产区小麦市场价格总体平稳运行,个别地区小幅波动。根据市场信息,截至月底,河北、山东、河南北部小麦出库价格多在1.27-1.3元/斤,河南中部、东部、江苏大部、安徽北部小麦出库价格多在1.26-1.28元/斤,其他地区多在1.24-1.26元/斤。整个四季度国内小麦行情基本延续这种走势,体现出今年年末市场的几个特点:一是小麦供应虽紧,但需求不振更甚。二是企业外部采购量减少,多以加工自有库存为主。三是面粉加工企业开机率始终处于低位,企业经营状况难比往年。
小麦市场的低迷源自于面粉消费不振。12月份本应是面粉消费相对较旺的时期,但受宏观因素影响,企业开机率同比明显下降,面粉出厂价格也难以上调,企业经营困境重重。分析认为,面粉消费低迷的主要原因是宏观经济下滑导致大量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根据国家有关机构发布的数据,在南方主销区务工占主要比例的建筑业、加工制造业人数均出现明显减少,而这部分人群的减少削弱了面粉的大宗消费,同时,这部分人群由于减少了体力支出,从而也降低了对面粉类制品的直接消费。
12月份,小麦加工量并未大幅提升,但麸皮价格却一改前期坚挺格局,月内稳步下滑,至12月末,主产区麸皮价格多在0.78-0.85元/斤,相比上月下跌约0.1元/斤。麸皮价格下行的主要原因是饲料养殖企业也处于行业低迷时期,饲料需求的不振导致饲养企业对麸皮的采购力度大幅下降。
二、托市投放逐减 企业交易低迷
12月份,临储小麦周均投144.9万吨,较上月减少20.4万吨;周均成交24.1万吨,较上月略增2.1万吨,周均成交均价2433.85元/吨,较上月略涨12.82元/吨。总体来看,临储小麦投放逐周降低,竞价交易表现平淡,特别是临近年末,产区和销区企业对于价格相对低廉的临储小麦表现出如此低迷的兴趣,反映出市场需求不佳。
分析来看,导致临储小麦成交如此低迷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受面粉消费不振影响,大中型加工企业减少了外部采购的数量,多使用加工自有库存,而小、微面粉厂则多数停机,等待市场好转;二是除了江苏投放的是2014年托市小麦,其他如河南、湖北、安徽等省投放的均为2013年托市小麦,据市场反应,2013年的托市小麦质量较差,加工适用度较低;三是往年多有贸易商借用加工企业名义参与政策粮交易,然后转卖给销区的加工企业,如今这种现象明显减少。
12月份,国家继续稳定投放真菌霉素超标小麦,但每周投放数量递减,月内平均每周投放78.9万吨,较上月均值减少21万吨;周均成交8.3万吨,也较上月减少2万吨;成交均价1757.74元/吨,较上月略降3.9元/吨。
三、进口配额不变 分配方式有变
根据《农产品进口关税配额管理暂行办法》(商务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2003年第4号),12月中旬,发改委发布了2015年粮食和棉花进口关税配额数量、申领条件和分配原则。其中,2015年粮食进口关税配额量中,小麦的数量为963.6万吨,非国营贸易比例10%。
2015年粮食进口关税配额申请时间为2014年12月11日至25日。申请者可到国家发展改革委授权机构领取,或从国家发展改革委网站下载《农产品进口关税配额申请表》,并如实填写。国家发展改革委各授权机构负责受理属地范围内的企业申请,并于2014年12月31日前将符合公布条件的申请送达国家发展改革委,同时抄报商务部。分配原则:上述粮食进口关税配额将根据申请者的实际生产经营能力(包括历史生产加工、进口实绩、经营情况等)和其他相关商业标准进行分配。申请者可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网站查询获得的2015年粮食进口关税配额数量。申请者获得的上述粮食进口关税配额必须自用,进口的货物需由本企业加工经营。其中,进口的小麦需在本厂加工使用。
为合理分配进口小麦配额,国家计划在2015年1月6日至8日举办政策性粮食专场交易会,根据企业参与竞拍的数量作为分配2015年小麦进口配额的关键指标。据25日国家粮食局调控司发布的公告,此次交易的小麦计200万吨(河南115万吨,安徽68万吨,湖北17万吨),凡是符合现行国家政策性粮食相关交易细则规定条件的企业,或由国家有关部门提交的本次专场竞价交易会的企业均有资格参与此次竞价交易,且不受小麦交易细则中关于小麦日处理能力有关规定要求的限制,但此次竞买小麦数量限额为不超过10万吨。
近几年来,随着国内专用粉、高档粉用量的提升,关于进口小麦配额申请和使用的问题也多被市场诟病,南北配额数量不均、配额分配方式不公平、加价倒卖配额等一系列问题让一些机构组织从中牟利,进而导致不少专用粉加工企业无端的增加了生产成本。
为了让进口粮食配额分配更加公平、合理,根据市场变化情况来适当调整配额分配方式无可厚非,但如何让这种配额分配的方式更加市场化、更加公开化则是决策机构所应重点考虑的方面,比如:扩大非国营贸易进口的比例、给予更多类型的企业资格参与小麦进口、允许进口小麦在国内自由流通等。
分析认为,元月份的专场竞价交易将让国内小麦市场面临一次较为明显的压力,压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数量方面。可以预计,200万吨小麦大比例成交的可能性非常大,但实际的加工企业或许难以有这么大的需求,这就导致企业会想方设法让所拍的小麦流入市场,扩大的市场的供给压力;另一个是价格方面。企业如果为了争取更多的进口配额,势必要积极竞价,加价部分很有可能转嫁至进口配额部分,而企业为快速回笼资金,或低价抛售所交易小麦。
四、强麦合约更改 影响意义长远
12月4日,郑商所发布了《关于强麦及普麦期货业务细则修改事项的通知》。“通知”称,修改后的强麦交割质量标准及替代交割品升贴水自WH601合约开始执行,自2015年12月1日起,按照新修订的强麦期货业务细则开展交割预报及仓单注册工作。根据“通知”内容,此次修改的重点集中在交割环节,涉及交割标的的标准、替代品升贴水,以及交割标的出库的计量等几个方面。
其中,在强麦期货基准交割品的规定中增加了容重≥770g/L的要求。在替代品质量差异及升贴水方面,一是加大了不能满足基准交割品及以上等级要求的交割标的的贴水,由之前的80元/吨调整为260元/吨,并增加了容重≥750g/L的要求;二是提高了质量高于基准交割品的交割标的升水幅度,如对稳定时间≥12分钟、湿面筋≥30%、拉伸面积在(135min)≥100平方厘米的强麦,由升水20元/吨提高到升水80元/吨。此外,针对强麦出入库时的质量标准、数量计算等做出了具体规定,特别是取消了水分减量由提货人承担的规定。
分析认为,郑州商品交易所对于强麦期货合约细则进行修改,不仅有助于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参与交易,促进合约的活跃度,更将在两方面促进优质小麦的产业发展,一方面,将进一步提高农民种植优质麦的积极性,全面发挥期货市场服务三农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将有助于面粉加工企业高效利用期货、现货两个市场来规避市场风险、扩大企业经营。
五、进口维持低位 美麦冲高回落
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2014年11月份我国进口小麦4.33万吨,同比减少92.48万吨,环比略增0.3万吨;进口均价285.98美元/吨,环比减少31.58美元。11月份进口小麦主要来自哈萨克斯坦、美国和澳大利亚,分别为2.1万吨、1.2万吨和0.8万吨。1至11月份,我国累计进口小麦292.44万吨小麦。其中,进口澳大利亚小麦占46.4%,美国占29.4%,加拿大和哈萨克斯坦分别占14%和8.2%。11月份,我国出口面粉1.32万吨,1至11月份,我国累计出口面粉17.13万吨。
国际方面,CBOT美麦指数震荡攀升,最高冲至674.8点,创7个月来新高。美麦冲高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遭受汇率危机的俄罗斯可能限制农产品出口,带动了投资基金买盘;另一方面是美国大平原部分小麦种植区预报在后期将迎来可能导致作物受损的寒冷天气。12月下旬,不少投资者在美麦达到近半年高点后获利了结,美麦转跌。
为平抑国内粮价上涨,俄罗斯陆续实施了多项非正式出口控制措施,包括更严格的质量监控、减少铁路出口数量等,并于26日宣布,将从2015年2月1日至6月30日引入小麦出口关税制度,其关税设定为商品价格的15%外加每吨7.5欧元,但总值不会低于每吨35欧元。
综上所述,即将投放的200万吨托市小麦将给市场带来显著的供应压力,而在消费状况难以出现显著提升的背景下,国内主产区小麦行情将承压运行,好在托市小麦的投放底价以及企业的采购成本将在很大程度上支撑了小麦价格不至于出现大幅下跌。预计2015年元月份,国内小麦价格将平稳运行;进入2月份,企业采购力度将有所加大,黄河以北地区加工企业入厂价格或略有提升;3月份农历十五过后,市场供应逐步增多,企业需求转淡,小麦出库价格将稳中趋弱。业界应关注托市粮专场拍卖成交情况及后期的交割进展、各级储备轮换的计划安排、国内宏观经济运行态势等方面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