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供需格局将成国内粮价主导因素

(来源:中国粮油发展网 发稿时间:2015-01-09 阅读次数:2981)

 

  国内粮食产量“十一连增”,使得其有效供给量的增速超过因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及产能过剩所引发的行业调整背景下的需求增速,国内粮食供需格局趋于宽松。在国内粮食库存数量高企、内外价差处于高位以及下游加工需求疲软等利空因素压制下,粮食市场“政策市”氛围浓厚,国储收购及政策提价,成为支撑2014年粮价走势的基石。
 
         2014“政策市”氛围浓厚 市场推动力减弱
 
         从国内粮食品种2014年的市场行情走势来看,小麦、玉米及稻谷政策库存数量高企,供需格局趋于宽松,因终端需求疲软导致市场推动力明显减弱,各粮食品种对政策的依赖度增强,市场走势受到较大抑制。
 
         小麦:供需由“紧”入“松”,临储主导走势。
 
         由于制粉需求增速放缓以及饲用小麦需求维持低位,加之2014年度主产区小麦增产增质,国内小麦市场供需格局由“紧”入“松”;面粉加工业产能过剩所引发的行业整合,导致面粉加工企业生存环境较为艰难,加工利润空间微薄,对麦价上涨的空间承受能力明显下降。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生产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冬小麦产量11989.9万吨,比2013年增产404.5万吨,增长3.5%;主产区小麦千粒重普遍增加,小麦品质提高。
 
         国内小麦市场“政策市”氛围浓厚,主产区托市收购及玉米小麦比价关系变化成为麦市2014年阶段性行情的推动因素。国家临储小麦对2014年国内小麦市场行情走势影响较大,截至当年12月底,国家临储小麦(含2014年临储小麦)剩余库存量为2480万~2580万吨,主要分布为江苏526.4万吨,安徽724.8万吨,河南1072万吨,湖北189万吨。
 
         由于国内优普小麦市场价格未达到合理价差,导致种粮农户近年来重产量轻质量。受国内消费结构升级影响,国内普通粉需求增长缓慢,专用粉需求增长明显,优质小麦的供需格局较为紧张,这也使得2014年国内优质小麦与普通小麦市场行情走势分化。截至2014年12月底,国内主产区面粉加工企业普通小麦主流收购价格为2450~2600元/吨,较年初下跌20~80元/吨;北方麦区优质小麦主流收购价格为2800~2900元/吨,较年初上涨80~180元/吨。
 
         2014年国内外小麦价差处于高位,进口小麦性价比优势较为明显,但受国内小麦进口配额制保护,进口小麦数量较上年明显减少,其对国内麦市的冲击有所减缓。
 
         稻谷:政策支撑价格,“稻强米弱”持续。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国内稻谷总产量为1.72亿吨,比上年增加281.5万吨;从品种结构上看,中晚稻产量增加,受生长期天气因素影响,粳稻与中晚籼稻增产比率有所不同;早稻产量为3401万吨,比上年减产12.5万吨。
 
         2014年国内稻谷市场整体供给充足,终端需求较为疲软,大米内外“高价差”以及“高进口”的常态化也加大了国内稻米市场的供给量,对国内稻米市场形成较大的冲击。
 
         海关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1~11月国内大米进口量为223.6万吨,同比增加19.94万吨,增幅9.79%;1~11月大米出口量为34.5万吨,同比减少11.06万吨,减幅24.26%。
 
         在进口大米价格低廉和国内稻谷收购价持续上提的双重压制下,国内大米加工企业利润进一步受到挤压,国内部分粮食主产区(以南方为甚)的大米加工企业面临倒闭的困境,“稻强米弱”格局持续。截至2014年12月底,江西南昌地区中等普通质量早籼稻收购价格为2560元/吨,较年初下跌80元/吨;安徽芜湖中等普通质量晚籼稻收购价格为2760元/吨,上涨60元/吨;黑龙江建三江中等普通质量粳稻收购价格为3100元/吨,上涨100元/吨。
 
         玉米:阶段行情明显,需求疲软制约。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因部分玉米产区出现干旱,2014年我国玉米产量为2.1567亿吨,比上年的2.18亿吨减少1%;美国农业部(USDA)12月供需报告显示,中国2014/2015年度玉米产量预估为2.155亿吨。在国内经济增速放缓以及下游消费需求疲软等因素影响下,玉米市场行情上涨缺乏动力,国家临储玉米收购成为其阶段性行情走势的主要影响因素。
 
         国储大量收购使得流通市场玉米数量大幅减少,这也推动玉米市场行情自5月份呈现明显的上涨态势;受小麦大量饲用替代玉米以及主产区新季玉米大量上市影响,国内玉米现货市场价格9月份自高位出现大幅下跌;2014年11月25日国家临时存储玉米收购政策出台,价格与上年持平,执行主体开始收缩,中粮、中纺的收购限量下调。
 
         海关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1~11月国内玉米进口量为199.21万吨,同比下降18.48%;出口1.81万吨。2014年1~11月国内进口三种玉米替代品1521万吨,其中高粱、DDGS和大麦分别为519万吨、539万吨和463万吨。
 
         发改委确定2015年玉米进口关税配额数量720万吨,非国营贸易比例40%。截至2014年12月底,北方大连港东北产中等质量玉米平舱价格为2310~2320元/吨,较2014年初上涨10元/吨;广东港东北产中等质量玉米成交价格为2410~2420元/吨,较年初上涨40~60元/吨。
 
         2015政策定调市场化供需格局成主导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新常态下的“第二年”。展望2015年国内粮食市场甚至以后更长时间,我们需要站在更高的高度,从新的角度来重新认识国内粮食市场。笔者认为,未来一段时间两大主线将主导国内粮食市场购销格局并影响行情走势。
 
         首先是国内粮食政策市场化定调,这将使得“政策市”氛围浓厚的国内粮食市场价格形成机制趋于市场化,引发国内粮食购销格局革命性变革;其次是粮食产业链两端发生革命性的变革,上游生产端因土地流转进程加快推动粮食生产集中化、规模化,下游因行业整合使得加工业区域规模化、集聚化。
 
         从家庭农场以及农民合作社的运行特点可以看出,未来国内的粮食从生产到销售将更加集中化,产区的售粮在区域上更加集中,同时农民的议价能力将增强。农民粮食规模化的生产、产量的提高和品质的改善,使其在粮价的博弈中有了更大的话语权。
 
         2015年国内主产区小麦最低收购价以及2014年产国家临储玉米收购价未上提,凸显出国家对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市场化的意愿,政策对粮价的支撑力度减弱,依靠政策推动粮价上涨的时代或已接近尾声。这也使得未来国内粮价面临挤压政策性收购逐步退出之后所带来的价格“虚高”泡沫,供需格局将成为影响粮价走势的主要因素,市场热点题材将成为其阶段性行情走势的影响因素。
 
         预计2015年在政策支撑力度减弱、粮食库存数量高企的情况下,国内粮价难有明显上涨行情,建议粮食经营主体降低利润预期,把握阶段性行情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