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随“春”至 豆市“暖”意浓

(来源:龙粮网 发稿时间:2021-03-10 阅读次数:636)

 

 中央一号文件发布仅10天,全国两会如期开幕,乡村振兴计划成为本次会议的新亮点。受国储欲入市大量收购轮换大豆传闻影响,持豆主体看涨信心不减,致使期、现市场出现短暂的联动效应。

关注“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发布仅10天时间,备受世人瞩目的全国两会分别于3月5日和4日如期开幕。本届会议是继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之后,新时期又一大盛会,乡村振兴计划的实施将成为本次会议的新亮点。

在全球通胀压力下,国内农产品价格飞速上涨,玉米与大豆的比价关系严重失衡,关内及东北农民种植“豆改玉米”意向强烈,春种前两会能否就种植业结构调整释放明显的政策信号,对稳定大豆生产至关重要。

上周,国内南北产区豆市存在较大差异,期货豆一2105合约摆脱外盘,走出独立行情,最高时冲破6340元/吨遇阻回吐,至周五晚间,豆一主流合约收于6305元/吨。期货行情一周上行200多点,直接激励豆农挺价,贸易商市场报价快速上调,但需求端却“置若罔闻”,现货流通依然不温不火。受国储欲入市大量收购轮换大豆的传闻影响,持豆主体看涨信心不减,目前虽无官方消息证实,但此传言致使期、现市场出现短暂的联动效应。

关内产区稳中趋弱的大豆行情依然持续,销区市场只能被动接受产区价格,但各类进口豆行情陆续下行,使得经营主体一边消化库存,一边观望东北和进口豆的价差变化,“举棋不定”的心理或令国产大豆现货市场难以出现较大转机。期货市场获利了结和现货交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建议现货经营主体“居安思危”,短期内产区现货坚挺而需求依然偏弱,持豆主体在看好后市的同时,仍应理性看待随时出现的影响因素。

东北豆价攀升   流通数量较少

上周,不温不火的东北豆市,被传言再度“点燃”激情。传言称“国储将于近日启动收购80万吨轮换大豆”,让人们很快回想到去年同期,由于国储介入,平稳的豆市“波涛汹涌”。不过,黑龙江省储于去年末计划收购轮换大豆,至今迟迟没有登场。

国储收购的信息相互传递,最先有所反应的是期货豆一主力合约显现“牛”劲,明显摆脱外盘的趋弱调整,走出另一波行情,由5970点“阔步”上行,豆一主流合约最高时曾翻越6340元/吨遇阻回吐,2105合约徘徊在6280~6300元/吨之间。

期货大幅上行的当晚,各种自媒体平台的信息传递令豆农刚欲松动的心理重回坚挺,持有较多豆源的贸易商情绪更加“亢奋”。基层毛粮收购价由5540~5620元/吨很快上涨到5700~5800元/吨,贸易商市场报价不得不跟随上涨,普通塔豆装车价由5840~5900元/吨上涨到5960~6060元/吨不等,优质高蛋白品种和塔选分离的大粒型商品豆由5940~6040元/吨上行至6160~6240元/吨。

此轮大幅上涨,主要是夹杂着国储收购的传言,目前虽没有官方消息证实真伪,不过即使国储入市成为现实,大豆现货价格仍将进一步上涨。从需求端看,销区认为东北产区豆价随期货波动仅是“一厢情愿”,如此高的价格对经营商已失去“诱惑”;而产区贸易商则认为,市场从去年至今已没有“话语权”,价格均由产区说了算,现在不买,说明市场有库存可消化,迟早会被动接受。

产区仅有零星外发豆源,蛋白企业已悄悄转入期货市场,利用套期保值的方式获取了一定量的原料,部分企业采购了一些非转基因俄罗斯豆源,少部分企业选择到内蒙古大杨树周边的价格优势区采购,这种不集中入市的现象,对大豆行情的提振效应太低。豆制品加工市场选择多元化替代品,进一步减少了采购群体。

随着东北产区新的价格机制形成,当地禹王、金锣等大型加工企业已经开始顺价收购。后市坚挺的行情将延续,流通不畅的现象仍将存在,特别是3月中下旬至4月份,大部分持豆农户在春耕期会集中出售,产区贸易商压力或多或少会有体现,建议持有较多豆源的主体乘机适量向期货交割一部分,循环轮换,确保前期高水分豆源的安全。    

关内行情趋弱   缺乏提振主体

关内大豆行情缺乏提振主体,价格呈现稳中趋弱表现,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春节前的价格“跑得太快”,与东北豆的价差拉得过大,东北豆连日来的上涨,使得其与关内豆的差距略有缩小。

进口大豆价格逐渐下行,特别是非转基因加拿大、乌克兰豆源,其出品率高于东北豆10%,接近关内河南、安徽、山东等地大豆的质量,而目前这类豆源价格流入销区,与东北豆主流价格相当,又明显低于关内普通商品豆的价格。鉴于此,这类豆源在天津和沿江部分口岸已成为“抢手货”,而美湾及乌拉圭大豆出品率大为逊色,其价格日渐下行,与关内豆的价差已经拉大到1100~1200元/吨,终端市场的替代陆续扩大,明显挤兑关内豆的消耗,短期内行情难以摆脱弱势。

节后恢复经营以来,江苏南通、盐城、东台、大丰、泰州、淮安等地大豆主流行情呈现跌势,各类品种综合降幅在160~200元/吨;至上周末,“大乳白”“翠扇”装车报价5660~5700元/吨,“黑脐王”和纯度偏低的混收“腐豆”主流装车价在5440~5480元/吨之间,各区域收购量较小,多以消耗库存为主。

河南许昌、周口、漯河、新乡等地收购基本无量,上市初期库存豆源较多,部分商户储存条件较差,以致有不同程度的劣变。目前这类豆源主流装车报价在6600~6700元/吨之间,部分节前收购的优质豆源装车价在6800~6840元/吨,外发量较少。

安徽阜阳太和、亳州涡阳、宿州大豆主流行情在6840~6900元/吨,淮北装车价6900~6960元/吨。各地收购量较小,零星流通,收购商情绪低落。

山东豆源库存较多,部分地区豆源因蛋白含量较低,出浆率甚至赶不上河南许昌、漯河地区的总体质量,由于价格始终高于外围,加上南下运输费用较高,市场的选择意愿不强。随着进口豆用量加大,当地豆制品作坊采用进口豆原料远多于采用地产原料,产区豆源多以南下为主。

上周末,各地大豆主流装车价6900~7000元/吨,由于流通量偏少,产区已出现很多主动联系销区主体的现象,这种“推销”令销区市场产生恐慌和观望。值得说明的是,山东济宁市种业经营主体较多,现有库存待转商品豆货源充足,由于分品种单一收购,品种之间质量差异较大,会影响整体行情。建议豆种转商时尽可能混合外发,减少差异,以弥补单一品种蛋白含量偏低的不足。  

销区替代增量   南北产区僵持

长江以南大部分地区早春气温回升较快,加快了常规类蔬菜的供应量,副食品价格逐渐回归理性,居民生活和大的食堂可选择面较广,豆制品加工量明显下降。东北大豆价格此时大幅上涨,关内豆消耗大幅下降,国产豆行情南弱北强,转化过程中南北同现僵持局面。油脂压榨明显减量,虽然油脂期货仍然震荡上行,但现货油粕消耗缓慢,压榨企业粕类库存增加。进口豆溢出油脂企业,向食品市场流通的数量增加,特别是部分转基因豆源价格日益下降,豆制品加工的倾向性替代增加,令国产豆消耗大幅下降。

上周,非高温类转基因乌拉圭、美湾豆港口毛粮散装价下调至5120~5240元/吨,贸易主体散装净粮装车报价已下调至5400~5540元/吨。在江苏、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涌现出一大批经营商,随着港口价格下调,市场报价相互竞争,现行价格低于春节前近400元/吨,低于地产豆1360~1400元/吨。非转基因乌克兰、加拿大、贝宁等豆源在天津港仅以5850~6100元/吨毛粮外销,长江流域部分港口加拿大净粮装车价6300~6400元/吨,比现行东北豆流入市场的价格低200~300元/吨,且出品率远高于东北豆。

在加工量下降的此时出现上述情形,无形中使得关内和东北豆的释放缩减。目前,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加拿大豆源流入量较多,山西、陕西、甘肃、山东、河北、安徽、河南等地转基因大豆用量增加。东北产区在期货行情拉动下,许多贸易商利用期权交易或采取基差点价交割的方式,对贸易商来说是规避风险和减缓压力的新模式,值得操作;受此影响,关内大豆行情或多或少会受到支撑,但欲上涨难度较大。

预计3月下旬进口大豆价格仍有下跌可能,随着巴西大豆入境时间临近,4月中旬对国内豆市的影响将明显加大,国产豆价格短期内难以上行,建议各类经营主体谨慎操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