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释放“信号” 豆市追涨“夭折”政策释放“信号” 豆市追涨“夭折”

(来源:粮油市场报 发稿时间:2021-04-01 阅读次数:589)

 

 商务部日前表示,密切关注米、面、油、肉、蛋、菜等商品的供求和价格变化,适时增加市场供给。黑龙江贸易豆竞价销售同时推出,对期现价格产生较强“杀伤力”,追涨的豆市出现“夭折”。

3月25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商务部继续加强市场监测,密切关注米、面、油、肉、蛋、菜等商品的供求和价格变化,并根据市场的形势,会同有关部门视情况做好中央储备的投放,适时增加市场供给。同时,加强地方商务主管部门的指导,落实好相关的保供稳价工作,确保国内农产品市场基本稳定。

同日,一则黑龙江贸易粮大豆竞价销售公告更有“看点”:受黑龙江省讷河市粮食集团委托,黑龙江粮食交易市场组织“2021年3月30日黑龙江贸易粮大豆竞价销售交易会”,投拍2020年产大豆240吨,通过国家粮食电子交易平台网上交易。消息一出令人费解,仅240吨豆源放在国家粮食交易平台上竞价销售,数量虽少,但对期、现豆市产生了较强的“杀伤力”。

3月24日,连盘豆一主力合约期价由低点5600元/吨直逼5900元/吨,此时正处于下跌状态的东北现货豆市很快企稳,豆农售豆情绪很快转变,再度出现挺价心理;贸易商重启看涨心理。这种现象仅维持两天,受上述政策“信号”影响,3月26日(上周五)连盘豆一主力合约开盘后就大幅下跌,最低时跌至5500元/吨边缘,而后在5600元/吨上下震荡。

东北持豆主体紧盯期货,现货流通几乎停滞,却依然持有对后市过分看涨的心理;关内豆区行情在预期之中续跌,明显缩小与东北豆的价差,但销区市场依然入市寥寥;各类进口大豆价格仍跟随国产豆价格下调,令南北产区压力加大。随着政策调控“信号”的明朗,持有过多豆源、盲目追涨的市场主体心理崩溃,后市利空因素较多,大幅反弹或将“夭折”。

东北缺乏支撑   豆源异常滞留

东北产区各类持豆主体始终紧盯期货变化,每当期货行情上涨,各种信息平台便迅速传播,一夜间现货行情便出现跟风追涨;遇到期货下跌,一些平台又鼓动大家“不要心慌,未来的市场就是资本市场,谁持有较多豆源谁就有市场定价权。”这种渲染忽视了政策市的主导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量豆源滞留在产地,然而,面对这样的现实,有人又开始对新季大豆面积会大幅下降产生赌市念头。

遇到涨价时,东北产区便传递着“豆源见底了”,实际上东北豆源目前的余量不低于总产的50%,而流入不同加工主体的豆源尚有5%处于待加工状态。调查显示,产区贸易商持有的豆源约占25%,跨行业和大的收储公司囤积约占10%,农户持有量不低于15%。按常年需求规律来说,一般春季前流出60%,随着气温升高、加工量下降,剩余的豆源在新季大豆上市前不会有压力。

新豆上市后,国储、省储未入市收购,油脂企业在高昂的价格下只有微量收购。按最保守的数据计算,东北产区目前大豆总量不低于550万吨,之后6个月食品大豆需求总量按常年最高值计算仅需要600万吨(其中包括蛋白企业产能);关内大豆目前剩余总量约125万吨。各类进口豆替代继续增量,东北豆若国储、省储不介入收购,将会有大批豆源结转到下年度。

上周,连盘豆一期价波动较大,最高时上冲到5870元/吨;豆农欲在5400元/吨出售毛粮的心理再次被打乱,又向贸易商索价5600~5700元/吨;而贸易商此时普通塔豆市场装车报价5760~5800元/吨,优质类高蛋白品种和分离的大粒型商品豆跌幅多在200~260元/吨之间,装车报价5900~6000元/吨,市场均难以接受。

产区内不同的持豆主体一直随期货发生心理波动,时间越往后,高水分豆源就越容易出现劣变。贸易商不可能都进入期货市场进行交割,即便有部分豆源进入交割市场,其豆源依然会进入加工流域。因此,东北产区大量豆源欲赌后市难度较大,重回历史高位的希望十分渺茫。预计本周豆农的心态将会再次松动,外发装车报价也会下调。建议持豆主体把控风险,尽可能适度向需求端转化。   

跌势难以阻挡   关内压力续增

关内各豆区均呈现跌势,而且续跌时间会拉长,各地有价无市现象令收购商放弃收购,去库存意向集中。许多囤积豆源在气温稳中渐升过程中更是心急如焚,劣变升级陆续体现。随着优质类豆源价格下跌,这类豆源或超前下跌。持豆主体之间豆源价差较大,除囤积豆源外,大部分收购商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但跌势并未终止,是持豆主体难以阻挡的趋势。

江苏南通、盐城、东台、大丰、泰州、兴化、淮安、宿迁等豆区,涨价时居全国之首,跌价时也十分超前。“黑脐王”装车价最高时达7600~7700元/吨,上周末装车报价已跌至7060~7100元/吨;“翠扇”“腐豆”“大乳白”跌幅均在300~400元/吨之间,装车报价分别为7100~7160元/吨、7260~7300元/吨、7500~7600元/吨;“杂花豆”主流装车价6800~6900元/吨。北部徐州市睢宁、贾汪区“杂花豆”主流装车报价在6700~6800元/吨之间,各地出货量较小。

山东上周大豆价格跌幅也较明显,主流装车报价在6600~6700元/吨之间。济宁市嘉祥县20多家种子经营单位持有待转商豆源数万吨,由于多是前期入仓,即便转商其价格优势也较强,对周边地市贸易商现收货源影响较大。

河南许昌、周口、漯河、永城豆区囤积货劣变现象较多,目前这类豆源报价较乱,视劣变程度多在6300~6400元/吨之间,而优质类货源装车报价已明显回调,主流报价在6600~6700元/吨之间。各区域虽有报价,但成交外发量较低。

安徽阜阳太和毛粮收购价已跌至6000元/吨,由于收购商持有较多高价豆难以出手,已经放弃收购。商品豆装车报价6600~6640元/吨,几乎呈有价无市状态,亳州市涡阳、淮北、宿州等地主流报价在6600~6700元/吨之间。各地收购处于“半遮半掩”状态,只有零星外发。

由于鲁、豫、皖降幅基本一致,优质类豆源体现不出区域间的价差优势,其最大降幅已达200~300元/吨,而囤积的劣变豆与之前相比降幅仅100~160元/吨,本周起气温渐升,持这类豆源的主体可能会进一步下调报价。由于外发量较少,随着时间的推移,距夏收仅有两个月,因大批豆源积压,销区市场在萧条的同时,又增量选择进口豆替代。预计关内各地现行价格仍难维系,继续下跌的趋势依然存在。近期价格乱象凸显,建议持豆较多的主体不要再持“等等看”的心理,“早卖少亏,晚卖多亏”已成定局。

库存转化太慢   销区加剧观望

豆制品加工原料大幅上涨,部分作坊被迫停产;正常加工的大型企业和部分选用进口大豆作食材的加工商,其制品入市后相互竞价销售。各类蔬菜和副食品价格大幅低于去年同期,居民和各类大型食堂可选择空间较大,豆制品需求明显下降。笔者之前分析,国产豆价高、进口豆价低廉、终端加工减量这种“三足鼎立”的体现,最终迎来的则是南北产区价格的崩塌。

产区许多经营商眼盯期货、耳听八方,总认为世界通胀压力会触发农产品暴涨,囤积是“资本市场”的优势;殊不知,国内大豆价格已经远远超过通胀形成的预期。销区市场一直被动接受产区价格,倒逼加工商选择替代源,这种现象始于去年末,超前使用并陆续增量,才形成南北产区国产豆当前的局面。

随着气温和湿度渐升,南方各地豆制品加工量均将陆续下降,在南北产区行情下跌的此时,销区经营商去库存意向远大于补库意向;而产区很多贸易商仍认为市场卖完后总有一天会购货,这种观点带有片面性。因各类进口豆价格同步下跌,美湾转基因净豆装车价5200元/吨,其他港口滞留和陆续抵达的数量均将以低价换取市场。巴西大豆4月中旬将大批量到货,销区经营商选择范围进一步扩大,国产豆市将进一步受挤兑。

关内豆价格跌幅远大于东北产区的下调幅度,两产区豆源价差逐渐缩小。按上周末的南北产区价格,流入市场后接近常年均值。但东北产区经历期货市场多次“虚晃”,豆农已不再相信,因春耕即将展开,许多平台也找不到上涨理由,跌势趋于明朗。此情此景,令销区经营商产生恐慌的同时进一步观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