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油市场2015年7月分析报告

(来源: 发稿时间:2015-08-14 阅读次数:4195)

 

7月份,谷物市场总体供应宽松,需求乏力,个别品种在月内略有涨跌。其中,小麦市场由于市场供应量大、南方小麦质量偏差、企业收购心态谨慎等因素影响,主产区小麦收购进度迟缓,收购价格稳中趋弱;玉米行情基本稳定,由于在7月中下旬南方港口行情走高带动北方港口及东北地区短期上扬,东北产区大面积受旱或对玉米产量造成影响;稻米价格总体稳定,南方粳稻受需求提振,价格略有上浮,临储粳稻成交率也有所提升,随着早籼稻成熟上市,国家对鄂皖湘赣四省启动早籼稻托市收购。油脂油料及豆类在7月份涨跌互现。外盘大豆因美豆生长优良率维持稳定,期价冲高回落;因港口监测进口豆流向,加之农户手中余粮有限,国产豆价触底回升;植物油受股市大跌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影响,上旬创年内新低,随着国家出手施救股市,植物油大幅反弹,但国内植物油基本面偏空,月末油价回归弱势。
农业部近日公布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1480号建议答复摘要》显示,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有关要求,立足我国国情、农情,按照“突出重点、有保有效”的原则,对不同品种实行差别化支持政策。对于稻谷、小麦两个口粮品种,应继续坚持最低收购价,但要改变价格刚性上调的市场预期,以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弱化最低收购价政策“保收入”功能,减少农民增收对粮食市场价格上涨的过度依赖,同时统筹运用好价格支持和补贴两个手段,保护农民利益。对于玉米、大豆、棉花、油菜籽等需求弹性大、产业链条长、国内外市场关联程度高的品种,要注重发挥市场形成价格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价格信号引导生产,调节供求,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夏粮收购持续进行,但受多种因素制约,收购进度同比减缓。据国家粮食局数据,截至7月25日,河南、江苏等9个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收购新产小麦4492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1443万吨。四川、湖北等9个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收购新产油菜籽90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176万吨。
7月份,全国粮食批发价格指数为146.03(基期:2008年12月=100), 较上期下跌0.32%;全国食用油批发价格指数为100.32(基期:2008年12月=100),较上期上涨0.52%。
主要粮油品种的市场状况如下:
小麦
7月份,国内主产区小麦行情疲弱运行,企业反映农民售粮积极,但南北小麦质量差距明显;麸皮价格冲高回落,面粉价格弱势下行,企业平均开机率低于50%;收购进度同比明显减少,各类入市主体收购积极性不高,安徽省针对质量超标小麦开展省级临储收购,旨在保护农民利益、缓解农民售粮难问题。
一、国内小麦行情弱势运行
7月份,国内小麦主产区行情缓步走低,个别地区降幅明显。据市场信息,月末河北南部、山东西北部、河南北部新麦收购价多在1.19-1.22元/斤,容重多在790克/升以上,水分12-13%,较上月同期降0.02-0.03元/斤;河南中部、东部、山东西南部新麦收购价多在1.18-1.2元/斤,容重多在760克/升以上,水分12.5-13.5%,较上月同期降0.01-0.02元/斤;安徽北部、江苏北部、中部收购价多在1.16-1.19元/斤,容重多在740克/升以上,水分13-14%,较上月同期降0.01元/斤左右;不完善粒较高的小麦价格多在1.08-1.14元/斤,容重多在700-740克/升,水分14-15%,不完善粒在15-25%,且数量较多。
市场收购行情弱势走低的主要原因,一是收购动力不足,企业对后期行情持谨慎态度;二是粮源质量不一,为达到低价竞争的目的,部分贸易商不惜在标准品质小麦中搀兑质量较差的小麦;三是农民售粮积极性较高,特别是农村经纪人售粮心态宽松。
7月份,小麦主产区的面粉加工企业经营状况可谓是“忽上忽下”。在经历了5、6月份麸皮价格持续低迷的时期之后,进入7月份麸皮价格快速走高,从6月底时0.55元/斤附近一跃涨至7月中旬的0.75元/斤,个别地区甚至突破0.8元/斤的区间高位。为扩大麸皮销售,不少加工企业提高了开机率,并压缩面粉出厂价格,30粉从1.64-1.66元/斤,至7月中旬降至1.58-1.6元/斤,以利于面粉的销售。可好景不长,麸皮价格在7月中、下旬开始止涨回稳,并在7月末大幅回落。据市场信息,7月底的麸皮价格已经跌入0.55-0.6元/斤之间,而面粉出厂价格却“一蹶不振”,目前在1.56元/斤附近徘徊,而在这一时期想往上调的难度极大。
二、托市收购同比下降显著
7月份结束,收购进行了2个月还多,收购量却同比大幅减少。据国家粮食局最新数据,截至7月25日,河南、江苏等9个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收购新产小麦4492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1443万吨。
截至7月20日,全国累计收购托市小麦1454万吨,同比减少936万吨。其中,河南收购托市小麦621万吨,江苏收购托市小麦485万吨,安徽收购托市小麦288万吨,湖北收购托市小麦31万吨。和上年同期相比,均有不同程度减少。
为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安徽省政府决定于7月28日起至9月30日启动省级小麦临时收储政策。执行区域为8个主要地市,收购对象是不完善粒在10%(不含)-20%(含)的小麦,临时收储价格定为1.1元/斤,收购量计划为50万吨。
此次安徽对质量超标小麦收购的方式与往年相比有三点主要不同:一是启动对超标小麦的收购由国家转为地方,这将更加有助于对收购粮食的监管;二是制订了明确的收购价格和收购量,有助于农民根据实际情况售粮;三是启动对不完善粒超标小麦收购的时间相对较晚,这样会更加有的放矢,避免收购的小麦质量混杂。
但从安徽地区的贸易商处了解,7月下旬安徽还有大量小麦的不完善粒在20%以上,而且小麦水分较高、杂质含量也很高,建议农户在售粮之前尽量整理晾晒,以利于获得较好的收益。
三、临储交易创下最低记录
7月份,临储小麦月内累计投放4次,周均投放量117.2万吨,月环比减少1.2万吨;周均成交1.4万吨,月环比减少2.7万吨,并创下有托市小麦投放以来最低的周均成交记录;周均成交均价2491.39元/吨,月环比略增4.56元/吨。
托市小麦交易如此低迷可以说是在意料之中,诸多原因让企业基本上放弃了从盘上交易的兴趣,如当季主要的仓容和资金都用于新麦收购方面、面粉消费不畅麸皮涨跌无常企业开工率低下、投放区域有限投放质量有限出库费时费力、投放底价较高等等,一系列因素都造就了成交率仅在1%左右的结果。而依照当前的市场情况,这种低迷现状还将延续一段时期。
四、后期行情向好依旧可期
收购持续进行,流通逐步减少,但价格运行情况却停滞不前,笔者认为这或将为后期价格稳步走高奠定伏笔。分析来看,当前市场收购价格弱势运行主要原因是由于收购进展缓慢,农民售粮积极性较高,加之面粉加工需求不足等几个方面原因所组成,但随着时间推移,这几个因素或将成为推动行情的关键因素。
首先,当前开展收购的主要力量依旧是托市收购,在国家对托市收购小麦严格把关的情况下,今年托市收购的小麦质量应该合乎标准,随着收购持续进行,合格小麦数量也将随之减少;其次,当前因为收购进展缓慢,价格变动不大,导致过去捂粮惜售的心态在今年明显放宽,不少售粮农户及农村经纪人积极送粮到库,农户手中存粮水平低于往年,这将导致后期原粮流通收紧,届时企业加工用粮将不得不更多的依赖托市交易投放和贸易商的出库;第三,面粉加工需求不足一方面是受制于面粉的市场消费,另一方面是由于前段时期麸皮价格过低。而收储期过后,将迎来一轮面粉消费的高潮,因为随着大中院校的开学、南方雨季度过,面粉的消费与运输环境要强于暑期,企业加工量或显著扩大。同时,猪肉价格连续上涨,目前已经创三年来新高,仔猪价格涨幅也为历年最高,随着生猪补栏量的扩大,饲料消费必然扩大,这将对麸皮的需求产生明显的推动,而麸皮消费转好也将刺激面粉加工企业扩大生产。
五、进口逐步增长美麦下跌
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2015年6月份我国进口小麦42.9万吨,同比、环比分别增加31.7万吨和6.1万吨,连续9个月进口量稳步增长。1至6月份累计进口小麦139.5万吨,其中,进口自澳大利亚的小麦63.86万吨,占总进口量的45.8%;进口自加拿大的小麦51.95万吨,占37.3%。6月份,我国出口小麦数量为零,1至6月份累计出口小麦2980吨。6月份,我国出口面粉9500吨,1至6月份累计出口面粉5.87万吨。
国际方面,部分机构对全球及小麦主产国的产量预期调减: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最新报告预计,2015/16年度全球小麦产量(包括杜伦麦)为7.234亿吨,低于上年的7.312亿吨;战略谷物公司的报告显示,2015/16年度欧盟小麦产量(不包括杜伦麦)预计为1.409亿吨,低于早先预测的1.416亿吨,也低于上年的1.493亿吨。尽管如此,CBOT美麦指数在6月最后一个工作日创下半年内620.2点新高后,在7月份一路下跌,最低跌至7月末的499.4点,月内累计跌幅接近20%。导致美麦如此下跌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美国大平原丰产预期导致市场预期看空;另一方面,美元一度创3个月来新高、能源及贵金属持续走弱也导致市场做多信心不足。技术层面上,交易所做玉米小麦套利交易也导致卖盘压力明显增加。
综上所述,市场上暂时还是被利空因素所笼罩,加之玉米行情一直低迷运行,小麦的饲料用量也难有显著提升。但也应看到,目前尽管收购缓慢,但已经入库新粮的品质基本都符合标准,也就是说未来一段时期市场上质量好的小麦的流通量难以宽松,加之8月末进入开学季,市场对面粉需求或有明显增加,这或提振小麦的市场行情。预计到8月末,黄河以北小麦将在当前基础上有0.02-0.04元/斤的涨幅,而进入到9月份后,小麦行情或继续温和向上,预计到10月末期,黄河以北地区小麦或达到1.26-1.29元/斤,其他地区标准品质小麦或在1.23-1.26元/斤。
 
玉米
7月份,我国玉米行情总体表现稳定。其中,中下旬因南方港口玉米供需偏紧而出现一波短期上涨行情,并带动东北地区及北方港口价格同时上扬;养殖行情继续走高,猪肉价格连续突破整数关口,并创下5年来新高;国际、国内玉米期货因基本面利空而大幅下跌。
一、东北玉米基本稳定 旱情或致局部减产
本月,东北玉米表现基本稳定。据市场信息,至月末标准品玉米黑龙江地区的出库价多在2150-2200元/吨,吉林出库价多在2250-2280元/吨,辽宁在2280-2300元/吨。分析来看,7月份东北地区玉米利多利空因素相互交织,是行情维持平稳的主要原因。利空方面,受临储政策调整传言,贸易企业加大了出库力度,同时,各级储备轮换陆续开展,也增加了市场流动性;利多方面,辽宁、吉林旱情持续导致减产预期增加,加之前期收购导致农户手中余粮见底,而黑龙江地区的深加工企业在大额补贴下,购粮意愿略有恢复,同时,南方港口玉米价格快速走高,也提振了东北地区的市场行情。
7月份,东北地区持续干旱,相关地区及时启动抗旱减灾预案,但受旱面积依旧高达2800万亩以上。干旱严重地区的玉米生长受到极大影响,主要表现在吐丝不全、叶片枯死等状况。尽管月末降雨适度缓解了部分地区的旱情,但个别地块,如辽宁西部、北部及南部地区因受旱严重将导致明显减产。
二、华北行情稳中趋弱 供多需少压制行情
7月份,华北地区玉米行情总体维持平稳。期间山东地区因企业自身库存下降、市场流通量略少而出现局部走高行情,但随着一系列利空因素出现,华北地区玉米价格继续向弱运行。据市场信息,月末华北地区玉米主流收购价在2180-2260元/吨。
分析来看,华北玉米重归弱势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前期价格上涨引发一轮出库高潮,目前不少企业到货量保持一定水平,制约了市场进一步采购的动力;另一方面,西南省份春玉米上市在即,从当前的长势来看丰收无疑,贸易商需要加紧出库为新玉米腾仓备库,对市场造成较大的供应压力。同时,华北地区部分省份国储轮换开展也弥补了部分地区粮源略紧的问题。
三、销区待春玉米上市 南北港口高位回调
7月份,销区省份的玉米行情弱势运行。一方面,西北、华北、东北及进口玉米足量供应市场,使得销区贸易、加工及储备企业无需大量采购,造成市场供需极度宽松;另一方面,7月份南方雨水偏多,湿度大温度高,玉米的存管难度增加,不少有用粮需求以及补库需求的企业降低了采购规模。同时,随着南方及西南部地区春玉米的收获上市临近,更抑制了企业采购的积极性。据市场信息,至月底,重庆到站价2660元/吨,成都到站价2460元/吨,南昌到站价在2660元/吨,武汉到站价2650元/吨。
本月,南北港口经历了一轮短期上涨行情。月中,由于南方港口大麦、高粱进口量庞大,南方港口玉米存量严重不足,加之北方港口一直处于消化库存阶段,港口到货量减少,导致南方港口玉米快速上涨,并带动北方港口随同走高。至月末,随着北方港口集港量扩大并转运南方,南方港口平仓价略有回落。月末,北方港口玉米平仓价多在2350-2400元/吨,南方港口价格多在2510-2530元/吨。
四、猪肉价格持续走高 深加工业难有起色
7月份,国内养殖行情继续高涨。据机构数据,月末瘦肉型猪价格已经突破18元/公斤,达18.1元/公斤,相比上月同期的15.6元上涨2.5元/公斤,而且继续上涨的势头依旧不减。相对于3月18日的拐点价位11.6元/公斤来看,已经上涨了近6.5元/公斤,累计涨幅达56%。为扩大存栏量,养殖企业也加大了对仔猪的收购力度,仔猪价格也持续走高,7月末,全国仔猪均价冲至33.1元/斤,而上月同期为28.1元/公斤,月内涨幅达18%。
猪价飞涨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其实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肉食消费低迷就导致养殖收益持续处于亏损状态,猪周期“不调”让不少养殖企业及小散养殖户大幅降低存栏量,能繁母猪存栏一度降至4000万头以下,创5年来新低。这为近期肉价出现报复性反弹埋下伏笔。随着小散养殖户亏损的扩大,不少养殖户退出市场,市场供应偏紧,而随着5、6月份肉价发力上涨,不少养殖户的惜售心理又显著提升,更收紧了市场供应。
本月,玉米深加工行业没有过多起色,尽管有深加工补贴弥补了企业部分亏空,加之原料价格基本保持稳定,但下游需求不振,淀粉、酒精的出厂价格上调难度较大,也制约了企业扩大生产的积极性。宏观形势走势的不明朗让多数企业的库存水平降至中等偏下。
五、玉米进口明显增加 进口价格同比下跌
据海关总署数据,6月份我国进口玉米87.3万吨,同比及环比分别增加84.6万吨和46.9万吨。1至6月份,我国累计进口玉米265万吨,已经超过去年全年进口量2.1万吨。6月份,我国出口玉米360吨,同比增加200吨,环比减少220吨。1至6月份,我国累计出口玉米6990吨。
玉米进口数量快速增加甚至超过去年全年进口总量的主要原因依旧是国际玉米价格低廉。据机构信息,9月交货的美国2号黄玉米FOB价格为179.6美元/吨,合人民币1099元/吨;到中国口岸完税后总成本约为1598元/吨,比去年跌154元/吨。
六、美玉米现V型反转 连玉米呈震荡下行
国际方面,CBOT美玉米指数在7月上旬冲至450.6点,创2014年6月以来新高之后,V型反转向下,月内最低跌至374.8点,尽数回吐6月份全部涨幅,累计跌幅近17%。技术面方面,短期均线先后向下击穿各中、长期均线,尽管跌势迅猛,但CFTC持仓报告显示多头显著增仓,在技术上底部支撑坚挺,继续深幅下跌空间有限。基本面上,美国玉米重点产区气温下降将有利于玉米作物生长,但由于前期玉米价格高位时市场供应较大,目前加工企业存量充裕,在天气利好及存量充裕的背景下,后期美玉米难有大幅回涨空间,或以区间震荡为主。
7月份,大连商品交易所玉米期货震荡下行。期货走势符合现货市场波动行情,月内虽因南方港口因存量下降而出现一轮反弹,但随着供需局面改善,期价再次承压下行。特别是南方及西南部地区春玉米长势良好以及市场对于后期玉米临储政策调整的传言,都让行情大幅下跌,并破2000元/吨整数关口。月内,主力1601合约最高2158元/吨,最低跌至1980元/吨,累计跌幅8.2%。
综上所述,国内玉米的供需环境依旧处于宽松态势。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是库存充裕,目前尚有极为庞大的临储玉米存在库中等待释放;储备轮换逐步开展,多地轮出是以随行就市方式,对于企业来说无疑削弱了采购的积极性;春玉米及早熟玉米在8月份陆续上市,南方地区供应“断档期”或明显缩短。另一方面,消费难有显著改观,尽管东北地区对深加工企业有补贴政策、东部地区也将全面推行乙醇汽油,但短期内消费难以出现本质性提升;饲料养殖需求或缓步复苏,但进口的大麦、高粱在南方多省的企业中已经形成替代习惯。由此预计,8月份国内玉米行情将维持稳中趋弱行情,市场缺乏利好将严重打击企业采购积极性;而9月份以后,随着新季玉米收获并上市,市场供应将显著扩大,届时的玉米或呈弱势下行态势。
 
稻米
7月份,北方粳稻市场价格平稳,南方由于市场上粮源有限,部分地区价格小幅走高;临储粳稻成交率有所上升;加工企业对于籼稻采购的积极性持续偏低,籼稻价格基本与上月持平;6月份我国大米进口数量继续增加。主要原因是国内外大米价差持续增大。
一、南方粳稻价格上扬
本月,北方粳稻市场价格平稳,南方由于市场上粮源有限,部分地区价格小幅走高;临储粳稻成交率有所上升,但由于需求平稳,库存充足,竞拍成交率上升的空间不大。
7月份临储粳稻共进行了5次竞价交易,计划销售临储粳稻755.8万吨,累计成交59.07万吨,成交率为7.81%,成交率较上月有所上升。成交均价较为平稳,在3160元/吨左右。
虽然本月粳稻的成交量较之前几个月有所增加,但从总量上看,目前政策粮拍卖成交的数量相对于收购量来说仍有限。统计显示,从去年5月至今,三种稻谷成交总量为901万吨,其中早籼稻成交量为81万吨,中晚籼稻成交量为398万吨,粳稻成交量为422万吨。总成交率仅6.9%左右。
北方产区粳稻价格较为稳定。据监测显示,本月底,黑龙江建三江地区普通圆粒水稻进厂价格1.54-1.59元/斤,虎林地区圆粒水稻进厂价格1.57-1.60元/斤;吉林梅河口地区圆粒稻进厂价格1.59元/斤左右,均与月初持平。
由于最近持续多雨天气,存储难度增加,南方粳稻销区市场对于库存控制较往年严格,南方市场目前粳稻粮源有限,因此局部地区粳稻价格呈上升态势。据监测,本月中旬,江苏地区粳稻价格总体稳定,局部价格小幅上扬。泰州地区粳稻价格为3200-3220元/吨,粳米出厂价为4260-4400元/吨,比上周上涨60元/吨;扬州地区粳米批发价为4380元/吨左右,比上周上涨20元/吨;南通地区粳米出厂价为4340元/吨。7月下旬,南方粳稻价格趋稳,维持在高价位上。
二、籼稻市场行情难提振
本月籼稻市场持续低迷。夏季是大米消费的传统淡季,且临近新一季早籼稻收割,及进口大米持续流入造成的市场挤压,加工企业对于籼稻采购的积极性持续偏低。但由于市场供应基本依靠政策性稻谷,稻谷价格受到较明显支撑。
7月份国家临储籼稻共进行5次竞价交易,其中计划销售2013年早籼稻147.6万吨,全部流拍;计划销售中晚籼稻680.5万吨,累计成交36.43万吨,成交率为11.8%,成交均价2307.8元/吨,成交主要集中在2014年中晚籼稻。2014年中晚籼稻成交数量和价格较其它品类明显偏高,显示由于前期市场中流通的新稻数量有限,企业对于新稻的需求较为旺盛,呈现“新热陈冷”局面。
监测显示,本月下旬,湖北武汉普通晚籼稻进厂价为1.42-1.45元/斤,湖南常德普通中晚稻的进厂价为1.35-1.36元/斤,大米出厂价为1.86-1.90元/斤;福建当地中晚籼米出厂价为1.98-2.02元/斤,均与月初持平。
由于“稻强米弱”现象严重,加工企业入市收购比较谨慎,一般以收购优质早籼稻为主,主要为了满足基本加工需求。随着新季早籼稻上市、新季中籼稻即将上市,市场原粮供应更加宽松,再加上各类主体忙于收购新粮,临储竞拍市场将会冷清。
月末,新一季早籼稻上市,各收购主体收购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首先,早籼稻需求目前较为平淡。在口粮需求、饲料原料需求、食品工业需求和种子需求等几个方面,由于种植面积基本保持稳定,种子需求基本不变;口粮需求目前处于较低水平,短期不会出现太大变化;在稻谷饲料消费减少的背景下,适于作为饲料原料的早籼稻需求下降将首当其冲。其次,近年来廉价进口大米的进口数量增多,对国内早籼米市场的压力明显。最后,早籼稻近年来产量较高,储备供应较为充足,前期临储早籼稻竞拍也较为低迷,市场呈现供大于求形态。
三、早稻产区启动托市收购
从7月下旬开始,新季早稻进入了集中收割期,从目前早稻生长情况来看,湖南、湖北两省早籼稻产量或同比上升。其中,主产区湖北省早稻总产预计达到50.5亿斤,较去年增加2.8亿斤;湖南省早稻产量预计也将增产。前期受台风影响比较明显的江西省早稻产量下降的可能性较大,预计早稻总体产量或与去年持平。
月末,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省启动了新一季早籼稻的托市收购。根据国家粮食局公开信息,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中储粮总公司于7月28日起在安徽、江西、湖南三省,7月30日湖北省启动了2015年早籼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按照国家《2015年小麦和稻谷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的规定,今年早籼稻最低收购价为每市斤1.35元(国标三等品),价格与上年持平,收购执行时间截至9月30日。
今年广西地区将继续实施稻谷直补订单收购。按照国家1.35元/斤的托市收购价格收购农户手中余粮,然后按照具体收购数量给予0.12元/斤的费用补贴,去年订单稻谷收购量约80万吨。
今年以来早稻行情持续走低。一方面,由于连年托市收购,当前南方产区稻谷库存偏大,供应较为宽松,政策性稻谷竞价成交情况低迷,稻谷出库进程缓慢,造成部分地区仓容不足。另一方面,我国今年开始对进口东盟国家的稻米实施20%的优惠关税,且不占用当年的进口配额量,进口大米涌入产区的数量有所增加,很多产区出现了进口大米的身影。目前国内外大米价差较大,很多加工企业和贸易商对收购国产稻谷不感兴趣,并纷纷做起了进口大米的贸易和零售生意。在这种背景下,早稻上市后各收购主体收购热情不高,收购价格稳定在1.25-1.29元/斤之间,种粮农民的卖粮积极性也普遍消极。
市场对新稻积极性不高,而新稻上市又打压了陈稻的价格,使得早稻整体行情持续疲软。根据有关市场监测显示,自6月份以来,早籼稻价格缓慢下滑,由5月末的2634元/吨,下跌至6月末的2624元/吨,下跌幅度约10元/吨。临储早稻竞拍也同样遇冷,近期集中投放的2013年早籼稻鲜有成交,经常出现流拍情况。
四、销区市场价格维持平稳
本月销区大米销售明显呈现淡季特征,购销需求较淡,加工企业开工率普遍较低,但由于目前稻谷供应主要以政策性稻谷为主,价格受政策性稻谷成交底价支撑明显。而且目前夏季高温多雨的情况下,稻谷储存和加工难度增大,成本的上升一定程度上对大米价格的起到了支撑作用,销区市场大米价格本月基本维持平稳,没有明显的涨跌情况。
据监测显示,本月底,据监测显示,北京市场东北圆粒大米批发价为4460-4640元/吨;杭州地区黑龙江产圆粒大米批发价格为5000元/吨左右;江苏产粳米批发价格为4600元/吨左右;安徽产粳米批发价格4500元/吨左右;福州市场普通江苏粳米批发价格为4660元/吨,基本于上月持平。
五、进口大米价格继续走低
据海关总署公布数据,6月份我国大米进口量为40.5万吨,同比增加16.9万吨,增幅为71.6%。上半年我国大米进口141.6万吨,同比增加9.6万吨,增幅7.36%。进口持续增加的主要原因为国内外大米价差持续增大。6月份我国大米出口量为3.5万吨,同比增加2.1万吨;上半年出口量为11.7万吨,同比增加3.5万吨,增幅45.15%。
本月末进口大米价格继续小幅下跌。监测显示,7月末,泰国5%破碎率大米报价为370美元/吨;印度5%破碎率大米报价为390美元/吨;越南5%破碎率大米报价为340美元/吨;巴基斯坦5%破碎率大米价格为355美元/吨。
本月初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经合组织(OECD)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2015-2024年期间全球大米贸易将增长9%。到2024年泰国将重新成为全球头号大米出口国,除印度以外,其他全部的传统出口国的出口量将会增加,其中包括巴基斯坦、泰国、越南和美国。2015年全球大米贸易预计约为4200万吨,大米贸易量比上年减少约2%。一方面,大多数进口国家稻米收成较好,进口需求减少;另一方面,一些政府担心低廉的进口大米冲击国内稻米生产,推出新的保护措施。
综上所述,预计夏季粳稻将持续平淡行情,不会有大幅度涨跌。籼稻随着新季早籼稻上市、新季中籼稻即将上市,市场原粮供应将更加宽松,而消费需求难以提振,籼米长期来看将维持弱势运行,在库存高企压力下,普通籼米价格难以走高。新一季早稻在七月底启动托市收购以后,由于托市收购价格高于早稻市场价格,必定大幅提振农民的售粮积极性。后期受早稻托市政策主导,新一季早稻收购价格将趋于稳定,若各收储主体收购量比较大,或对早稻市场价格起到一定的提振作用。
 
大 豆
7月,美国天气转好,美豆生长优良率维持稳定,期价冲高回落;尽管需求疲软,但本月下旬国内各港口检查进口大豆流向,国产豆现货价格涨跌互现,豆一期价触底反弹。大豆到港成本略降,油粕现货价格下跌,油厂压榨收益亏损扩大。
一、美国天气转好外盘大幅回落
本月美豆期价先涨后跌,上旬在过度降雨引发生长优良率持续下调的利好支撑下,期价震荡上扬;随着中下旬美国天气转向干燥,美豆期价止涨回调,并迅速跌破了1000美分/蒲式耳的整数关口。
利空方面来自企稳的生长优良率和转好的天气:一是由于天气好转,美豆生长状况好转,生长优良率维持稳定。美国农业部作物生长报告显示,截至7月26日当周,美国大豆生长优良率为62%,连续两周维持稳定,去年同期为71%;当周美国大豆结荚率为34%,低于去年同期的35%,高于5年均值的31%;当周美豆开花率为71%,去年同期74%,5年均值72%。二是天气模型显示后期美国天气继续有利于美豆生长,丰产预期依旧强烈。农业气象机构MDA Crop Cast7月下旬预计,2015/16年度美国大豆产量36.63亿蒲,较之前预估下调0.31亿蒲,并称后期中西部南部降雨量继续下降,将有助于作物状况进一步改善。三是下一年度南美大豆播种面积增加的预期增强。巴西国家商品供应公司(Conab)预计,2014/15年度巴西大豆产量为9622万吨。迈克·科尔多涅博士本月称,由于近期大豆价格持续上涨,预计2015/16年度巴西大豆面积增1-5%。四是美豆新作库存增加预期依旧强烈。美国农经学家达勒尔•古德称,即使美国大豆产量低于目前预估,供应也能满足未来一年的消费需求,基于预期的消费水平,美豆产量较当年预测低1.7亿蒲才能阻止库存增加。
利多方面:一是USDA7月供需报告中陈豆数据利多,但新豆数据偏空。根据6月1日库存数据,7月报告将陈豆压榨和出口上调,导致年终库存下调至2.55亿蒲,低于市场平均预期的2.87亿蒲。但报告维持对新豆亩产46蒲式耳/英亩的预测,高于平均预期的45蒲式耳/英亩。收割面积上调导致新豆产量上调至38.85亿蒲式耳,高于预期的37.76亿蒲式耳。新豆年终库存为4.25亿蒲式耳,高于平均预期的3.75亿蒲式耳。二是本月美豆周度出口销售数据好于市场预期,出口需求依旧旺盛。美国农业部出口销售报告显示,截至7月23日当周,美国大豆出口销售量为131.58万吨,远高于上周的32.26万吨,也远高于市场预期区间,其中中国买家再度入场购买,采购了30万吨的美豆订单并成为当周最大买主。三是机构下调美豆单产及产量预估。经纪商林恩集团(Linn Group)预计,2015年美国大豆平均单产为44.1蒲式耳/英亩,相比之下,美国农业部预测值为46蒲式耳/英亩,均低于2014年的单产47.8蒲式耳/英亩。四是NOPA压榨数据超出市场预期,显示美国国内大豆需求旺盛。美国全国油籽加工商协会(NOPA)称,6月美国大豆压榨量为1.425亿蒲式耳。6月美国大豆压榨量高于市场预期的1.415亿蒲,较去年同期的1.187亿蒲高20.1%,但低于5月份的1.484亿蒲。
资金方面,本月中上旬投机资金在CBOT市场豆类品种上持仓持续偏多,但月底开始由多转空,截至7月28日的CFTC报告数据显示,投资基金巨量减持大豆净多头寸,但连续第六周维持净多头寸;同时基金还大幅减持豆粕和豆油的净多头寸,说明投机资金对短期美盘豆类期价持偏空态度。
宏观面上,本月下旬中国股市再度暴跌,显示投资者对后期中国经济前景的悲观预期,美联储7月FOMC声明措辞仅较6月小幅调整,并未给出9月是否加息的暗示或信号,CRB大宗商品价格指数本月持续下跌,在月末止跌企稳,但在中国经济明显放缓,美联储加息的预期下,后期大宗商品价格下行压力依旧巨大。
后期看来,尽管6月-7月上旬美国潮湿多雨的天气已经给美国农产品造成了无法挽回的伤害,2015/2016年度美国大豆面积下调势在必行,但7月以来的美国天气对美豆生长相当完美,市场的天气炒作题材消失,令美豆期价大幅下跌,同时北美新作库存的增加,南美种植面积再增预期,都给中长期市场价格带来下行压力。短期看8月的天气至关重要,现在天气模型分歧较大,有一个天气模型显示8月中下旬美豆主产区可能出现干旱天气,但其他模型显示天气将会持续良好。投资者后期仍需密切关注美国天气的变化。
技术面上看,美豆主力11月合约期价本周最低跌至930美分/蒲式耳一线获得支撑,后期将继续在930-990美分/蒲式耳的区间运行,由于天气转好,投资者不宜对美豆反弹幅度抱过大的期望值,投资者可在960美分/蒲式耳上方分批卖出美豆远月合约,油厂也可适当放慢美豆新作的采购进度。
二、进口豆流向调查 豆一期价获支撑
本月,连豆一期价触底回升,期价重心下移,持仓量月环比略有下降。本月国产豆需求疲软,东北地区气温升高,不利于农户储存大豆,但农户手中余粮数量有限,加之本月下旬国内各港口进行进口大豆流向的检查,导致港口进口大豆分销受到一定影响,提振国产豆需求,中间贸易商小幅提价收购,现货价格因此触底回升。
自7月24日开始,多个监管部门对国内各港口进行进口大豆流向检查,控制进口大豆流入商品市场,只允许油厂压榨使用,从港口经销商手中购买进口豆需出示进口转基因大豆加工许可证,此举可显示出政府已重视并加强对进口豆流向监管,自流向检查以来,山东港口进口大豆分销处于停报状态。业内人士预估进口转基因大豆流向食品市场每年预计超过100万吨,进口大豆替代国产豆已经成为销区的普遍现象,如果后期利好政策得以持续,国产大豆需求和价格将会得到明显的提升。但是,由于国家并未明文规定进口大豆不能进入食品领域,因此该政策的可持续性值得怀疑,投资者需密切关注政策的变化。
现货方面,本月东北大豆现货收购价格涨跌互现,市场购销清淡,近期东北天气转向干燥,气温迅速升高,加大农户保管大豆难度,豆农销售大豆积极性较高,市场供应量增加,而下游需求持续疲软,贸易商拿货积极性不高,供需失衡令现货价格承压,但农户手中余粮数量有限,限制价格向下空间,加之港口进口豆流向检查利好,贸易商小幅提价收购,引发食用豆价格反弹。本月末黑龙江地区食用豆收购价格3860-4080元/吨,月环比上涨20-40元/吨,油用豆收购价格3200-3320元/吨,月环比下跌60-80元/吨。
总体看来,由于当前农户手中大豆库存高于往年,而夏季需求清淡,加之南方销区进口豆大量替代,令需求雪上加霜,未来一段时间里,国产大豆仍将处于供过于求的阶段,现货价格下行压力较大。此外,目前黑龙江地区大豆进入结荚期,长势基本正常,天气情况显示,7月下旬降雨使得东北、华北局部干旱得到缓解,预计后期仍有降雨,大豆产量预期得到改善,值得市场关注。
操作建议上,鉴于港口进口豆流向检查难以持续,加之短期内国产豆现货价格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建议农户继续逢高抛售国产大豆。下游企业随购随用,维持低库存。期货上面,近期豆一主力1601合约期货价格月末震荡走高,后期在4000-4300元/吨区间宽幅震荡的可能较大,建议投资者在4300元/吨上方逢高卖出。
三、粕价先扬后抑后期仍有下降空间
本月豆粕期价先扬后抑,价格整体上涨,运行重心上移,持仓量大幅度下降,粕价基本追随美盘走势。豆粕价格期现同步走强,期价涨幅在50-100元/吨,月末沿海43%蛋白豆粕现货价格集中在2560-2760元/吨,月环比上涨30-140元/吨。
饲料养殖方面中长期需求向好,但短期需求仍然较弱。一是本月猪价继续上涨,养殖效益进一步好转。据发改委监测,7月22日全国生猪出场均价为17.4元/公斤,环比上涨1.99%。连续18周上涨,累计涨幅达到43.8%,为2012年2月份以来最高水平,主要批发市场玉米价格维持在2.46元/公斤,猪粮比价升至7.07:1,环比上涨2.02%,连续8周在盈亏平衡点上方。二是农业部存栏数据依然偏空,显示短期需求仍将维持疲软。6月份全国4000个监测点生猪存栏量环比减少0.4%,连续9个月下滑,同比减少10%,能繁母猪存栏环比减少0.6%,连续19个月下滑,同比减少14.8%。不断下降的存栏量推动生猪价格上涨,尽管生猪补栏积极性较高,但由于能繁母猪存栏处于历史低位,仔猪数量有限,补栏过程漫长,在优质猪源紧缺、养殖户压栏及中秋需求增加等影响下,预计生猪价将继续上涨,但存栏增加缓慢也限制上游豆粕需求的增幅。
后市看来,7-8月国内进口大豆到港量继续大幅增加,导致国内蛋白供应进一步增加,美豆期价在天气炒作后上行动力不足,令国内粕类看涨预期弱化。需求上面,经过6-7月的集中采购,饲料养殖企业的蛋白库存得到很好的补充,后期采购力度可能下降。从供需角度来看,7月国内粕价下行压力仍较大,而成本上升的压力正在减轻。从饲料厂采购的角度来看,由于美豆期价回调压力较大,短期豆粕价格获得的成本支撑力度减弱,现货采购上宜持谨慎态度,尤其不宜追涨。
四、油粕价格下跌压榨继续亏损
7月底进口大豆到港成本3180元/吨,较上月同期上涨80元/吨,港口分销价2970元/吨,较上月同期下跌50元/吨。7月底采购9月份装运的巴西大豆,到港完税成本下降至3015元/吨,较上月同期下跌125元/吨。尽管大豆进口成本下降,但以此为基础,按油、粕现货价格测算的大豆加工收益为-34元/吨,主要原因是7月国内豆油和豆粕价格跟随外盘大幅下跌。
根据进口大豆装运船期和到港预报统计,7月份我国进口大豆到港量将超过850万吨,8月份进口大豆到货量在700万吨左右,9月份进口大豆到货量在500万吨左右。依此推算,2014/15年度我国大豆进口量将超过7400万吨,达到7430万吨左右,较上年度的7036万吨增加400万吨左右,再创历史最高纪录。7-8月进口量同比大幅增加,国内油粕供应充足,加之外盘期价走势震荡,油厂在外盘点价的同时,应做好期盘油粕的套保工作。
五、6月大豆进口同比大增豆粕出口继续下降
海关数据显示,6月份我国进口大豆808.7万吨,远高于上月的612.7万吨,月环比增幅31.99%;也高于去年同期的638.9万吨,同比增幅为26.59%。1-6月份我国进口大豆3515万吨,同比增长2.77%,其中自美国进口1693万吨,同比减少0.92%,自巴西进口1605万吨,同比增长2.04%,自阿根廷进口124万吨,同比增长71.62%。
6月大豆出口16.2万吨,较去年同期增幅为10.89%,上半年我国出口大豆8.5万吨,同比减少37.43%,主要出口日本、韩国、美国。6月我国豆粕出口量为12.46万吨,同比减58.72%,月环比下降32.54%。1-6月豆粕出口83.10万吨,同比下降39.10%。总体看来,大豆和豆粕出口同比降幅明显,显示我国豆制品价格在国际市场丧失竞争优势,价格存在一定的泡沫。
后期看来,尽管6月-7月上旬美国潮湿多雨的天气已经给美国农产品造成了无法挽回的伤害,但7月以来的美国天气对美豆生长相当完美,市场的天气炒作题材消失,令美豆期价大幅下跌,同时北美新作库存可能继续增加,南美种植面积再增预期,都给中长期市场价格带来下行压力。短期看8月的天气至关重要,现在天气模型分歧较大,有一个天气模型显示8月中下旬美豆主产区可能出现干旱天气,但其他模型显示天气将会持续良好。投资者后期仍需密切关注美国天气的变化。由于天气转好,投资者不宜对美豆反弹幅度抱过大的期望值,投资者可在960美分/蒲式耳上方分批卖出美豆远月合约,油厂也可适当放慢美豆新作的采购进度。国产豆方面,鉴于港口进口豆流向检查难以持续,加之短期内国产豆现货价格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建议农户继续逢高抛售国产大豆。下游企业随购随用,维持低库存。近期豆一主力1601合约期货价格震荡走高,后期在4000-4300元/吨区间宽幅震荡的可能较大。建议投资者豆一在4300元/吨上方逢高卖出。豆粕方面,由于7-8月进口大豆大量到港,国内蛋白供应相当充足,加之美豆期价回调压力较大,短期豆粕价格获得的成本支撑力度减弱,现货采购上宜持谨慎态度,尤其不宜追涨。
 
食用油
7月份,因我国股市大跌带来系统风险,国内上市商品期货价格出现难得一见的全线跌停的情况,国内植物油期现货价格随之也见年内新低。但随着股市救市成功,包括植物油在内的商品价格大幅反弹,不过随着国内植物油供给增加,商业库存上升,市场信心受挫,现货市场交易态度趋于谨慎。
一、供给压力主导行情 豆油短期行情偏弱
7月份,国内豆油期现货价格如上月报告所预期再次探底,Y1605合约见年内新低,国内豆油现货价格重心也较上月大幅下移。一方面是股市在6月中旬至7月初半个月下跌近1700点,引发市场对宏观的担忧造成系统风险,7月上旬国内商品遭受重挫,7月8日上市品种一度全线跌停,豆油也没能独善其身。二是6-7月我国进口豆油到港量快速上升,两月合计22万吨,远超1-5月合计6万吨的进口量;而油厂为了消化近两个月的天量进口大豆开工率也保持在高水平,国内豆油商业库存增加,供给压力增大压制价格趋势。
8月份,预计国内豆油期现货价格将继续在底部区域震荡运行,但市场有可能见2011年2月以来熊市向牛市转折的拐点,期货操作上建议逢低布局长线多单,现货操作上建议仍以随用随购为主,逢低可少量囤货。分析后市,利空因素有:一是美豆产区天气已好转,基本面压力再次主导市场。南美丰产物流通畅、大豆价格低吸引进口国采购,并挤占美豆市场,美国新季大豆出口预售量处于 2007 年以来同期订货水平的最低,美豆最终将不得不以降价求销量,预计未来一至两月CBOT盘有见年内新低的可能。二是国际市场豆油价格明显回落,进口豆油成本下降,当前我国沿海地区四级豆油价格已经高于南美毛豆油到港完税成本,负价差得到扭转,增强企业进口豆油积极性。三是市场预计三季度我国进口大豆数量仍在2200万吨以上,在当前高温高湿天气下,油厂将保持高开工率降低大豆库存,在进口增加和油厂开工率提高的情况下,预计后期国内豆油商业库存有望继续回升,供给压力增大。利多因素有:一是厄尔尼诺预期进一步强化,市场担忧远期植物油供给,加之植物油价格处于十年来的低位,虽然8月国内豆油供给压力增加压制价格,但市场认为向下空间有限。二是6中旬至7月的股灾也将使得一些投机基金减少在股市和股指上的配资比例,回到商品市场,而以豆油为首的植物油品种以刚需强、价格低、市场流动性好等特点,将吸引投机资金逢低入市。三是从技术面看,7月连豆油期价已出现月线级别的背离,豆油价格见底信号明显,在未来一至两个月见底的可能性较大。
二、菜籽收储政策明朗 收购将迎来小高峰
7月份,在连豆油和连棕榈油的影响下,国内菜油期现货弱势宽幅震荡,价格重心下移。不过进口菜籽到港成本环比上升,国产菜籽农产惜售,在成本支撑下,国内菜油表现明显好于豆油和棕榈油。由于今年国家调整油菜籽收购政策,取消临时存储油菜籽(油)收购,油菜籽收购价格大幅下跌,农户惜售心理增强,厂商收购积极性降低,油菜籽购销市场清淡,收购进度明显落后于去年同期水平。国家粮食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7月25 日,四川、江苏等9个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新产油菜籽90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176万吨。
8月份,预计国内菜油期现货价格将继续底部区域震荡运行,并有可能见熊牛市拐点,市场呈短期供给阶段性增加而长期供给下降格局,期货操作上建议先观望,逢低布局长线多单,现货操作仍以随用随购为主,逢低可以少量囤货。分析后市,利空因素有:一是在江苏确定给予农户种植油菜直接补贴后,7月底湖北省也出台文件,对油菜种植面积超过10万亩的县市油菜种植户给予直接补贴。随着主产省补贴政策的明朗,菜籽收购进度将加快,8月份油菜籽收购可能会出现一个小高峰。二是企业收购菜籽量增加,主产区油菜籽压榨企业开工率将提高,同时企业为了规避行情风险、回拢收购资金销售菜油积极性将增强,市场菜油供应将阶段性增加。三是外盘油脂油料市场短期利空因素主导行情,向下压力较大,并有传递到国内菜油期现货市场的可能。利多因素有:一是2015/16年度全球菜籽减产已成市场共识,加拿大可供出口的菜籽数量有限,欧盟因减产需要增加进口,而中国的需求将进一步推高菜籽价格,这将对国内进口菜籽油、菜籽粕价格形成支撑。二是当前进口菜籽压榨持续亏损,菜粕需求减少,国内企业采购意愿下滑,甚至有油厂已考虑洗船,9月份以后菜籽基本都没有采购,后期进口菜籽折油供给量将下降。三是虽然官方数据显示今年我国菜籽再次增产,但业内普遍认为今年菜籽产量实际下降,且由于今年国产油菜籽收购价格远低于去年,农民油菜种植基本处于负收益,因此市场预计今年秋冬播油菜种植面积将大幅下降。
三、棕油仍处生产旺季 厄尔尼诺利多远期 
7月份,国内棕榈油期现货价格见年内新低,虽然随后出现技术性反弹,但市场整体运行区间较6月下移。主要原因:一是我国股市大跌带来系统风险;二是美豆产区天气好转,CBOT豆类商品下跌;三是伊核问题达成协议,国际原油大跌。进口棕榈油到港量上升,且港口到货速度快于走货速度,港口棕榈油库存环比上升。
8月份,预计国内棕榈油期现货价格将继续在底部运行,马币贬值、主产国处于生产旺季,均会抑制下游采购热情,期货操作建议先观望,行情回到前低附近可逢低陆续买入布局长线,现货操作仍以随用随购为主,逢低可少量囤货。分析后市,利空因素有:一是当前国际市场棕榈油和豆油比价仍处劣势,阿根廷大豆丰产上市后,阿根廷廉价豆油将对棕榈油的需求产生不利影响。二是虽然因7月是斋月而使得当月棕榈油产量下降,但8-9月仍是棕榈油的产量旺季,出口需求放缓导致市场对库存攀升的担忧,加之国际市场原油价格连续四周回落,打压市场做多信心。利多因素有:一是印度的干旱天气持续,油料作物产量可能受到影响,并刺激该国增加植物油进口,而棕榈油作为低价油,是印度植物油进口增长的主要来源。二是澳大利亚气象局表示,热带太平洋中部和东部海洋表面水温连续10周比均值水平高出 1 摄氏度以上,打破历史纪录,厄尔尼诺天气持续增强。虽然厄尔尼诺现象对近期棕榈油影响有随,但会对4-6个月后的产量有明显影响。三是印尼对棕榈油出口征税,这虽利空短期棕榈油需求,但利多长期需求。
四、扭转前几个月颓势   植物油进口量增长
海关统计数据显示,6月份我国进口食用植物油(不含棕榈油硬脂)69万吨,高于上月的47万吨和去年同期的53万吨,为去年2月份以来最高水平。5月份进口棕榈油价格实现顺差,贸易商增加采购,6月油脂进口总量增加主要因棕榈油到港增加,同时豆油进口也扭转前几个月颓势。
其中,6月份我国进口豆油9.1万吨,远高于上月的5219吨,略低于上年同期的9.7万吨,为去年11月份以来最高,也高于1-5月份进口总量6万吨。中储粮轮换进口是6月份豆油进口大幅增加的主因。1-6月份我国累计进口豆油15.2万吨,远低于去年同期的46.6万吨,为2003年以来同期最低水平。6月份我国进口菜籽油12.2万吨,高于上月的5.2万吨和去年同期的4万吨,为去年3月份以来最高水平。1-6月份我国累计进口菜籽油42.6万吨,低于去年同期的52.2万吨,减幅为18.4%。6月份我国进口棕榈油(含棕榈油硬脂)55.2万吨,低于之前预估的60万吨,但高于上月48.7万吨和去年同期的39.6万吨,为今年以来最高水平,预计7-8月份到港仍保持当前水平。
综上所述,8月份,国内植物油供给压力加大而需求仍处于传统的淡季;国际油脂市场基本面压力也再次主导行情,短期国内外植物油价格将继续在底部区域震荡。不过长期植物油供给存在不确定性,加之植物油价已处于十年来的低位水平,此次的回调反而给资金布局长线提供了较好的买点。期货操作上建议观望、逢前低附近陆续买入,现货仍以随用随购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