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绿色”导入农田 效益提高可期

发稿时间:2015-08-13 阅读次数:887

    地下水超采,耕地质量下降,农业投入持续增加......,在我国粮食产量年年提高的同时,农业生态环境承载压力也在不断加大。如何才能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已成为一个现实话题。推动粮食生产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性,农业向绿色方向发展已成为必然。
    环境承载压力日益大
    安徽省望江县鸦滩镇三联村的鲁毛头自2000年开始包地种植水稻,“与5年前相比,现在种植杂交稻农药、化肥等物化投入由原先的200元/亩增加到300元/亩,抛开农药、化肥价格的上涨,物化投入的量也在增加,如原先每亩施复混肥60-70斤,现在普遍增加到70-80斤。”他告诉记者,一些种植杂交稻的小规模种植户每亩农药费高达140-150元,肥料的施用量就更高了。他无奈到,现在不增加肥料的施用量,就无法保证杂交稻的单产。如果在正常年份杂交稻的单产由现在的1100-1200斤再增加100斤/亩,农药、化肥和人工费用就要增加150元/亩。从成本核算的角度看,显然是不合算的。
    从安徽省农委了解到,目前在粮食生产过程中,农户过量使用农业投入品,农业面源污染,耕地酸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导致资源约束持续加剧,环境承载压力不断增大。据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曾衍德介绍,目前我国中低产田占耕地总面积的70%,耕地质量退化面积占40%以上,污染耕地面积较大,全国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达19.4%,地表水富营养化和地下水硝酸盐污染问题突出。
    “绿色”种植效益增
    庐江县汤池镇双墩村种植大户骆此勇水稻种植面积1300亩,其中510亩早稻田是今年安徽省唯一的早稻绿色增产技术模式试验研究与示范展示点。“早稻的分蘖期一般在4月10—30日,只有短短的20天,以往在这个时期农户喷施除草剂去除杂草的同时,也抑制了水稻生长。”骆此勇告诉记者,今年他在专家指导下,在机插第二天,用浅水淹没稻田,使杂草不能萌生。同时,本季早稻田尽量不用杀虫剂,改用性激素诱杀害虫,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记者从庐江县农技推广中心了解到,早稻绿色增产技术模式示范田单位产量稻谷的化肥和农药投入量下降5%以上,节水超过10%,示范田秸秆还田率在98%以上。
    骆此勇给记者算账到,以往采用常规直播方式种植早稻,每亩需用除草剂40元,杀虫剂和杀菌剂60元,而采用绿色增产技术模式种植早稻,节约农药成本70元/亩。在肥料施用上,亩用100斤菜粕再加上氯化钾和磷肥,每亩肥料成本70元,与常规早稻施肥成本相比,每亩节约肥料成本110元。骆此勇在采用绿色增产模式种植510亩早稻的同时,还安排了一定面积的直播田和抛秧田进行比较试验。他告诉记者,采用普通直播方式种植的早稻每亩投入380元,每亩单产400公斤;采用普通抛秧方式种植早稻,每亩投入成本465元,每亩单产575公斤;采用毯状秧窄行机插绿色增产技术模式种植早稻,经专家测产,均产572.4公斤/亩,每亩投入成本415元。从中可以发现,排除种植效益较低的直播方式,在另外两种种植方式中,虽然抛秧方式种植的早稻田,每亩单产要高出2.6斤,以1.25元/斤市场价格计算,增产3.25元/亩,但亩投入则要高出50元,两者相抵,采用毯状秧窄行机插绿色增产技术模式种植早稻每亩增收46.75元。抛秧方式种植早稻单产即使略高,但抛秧方式每个人工一天只能栽稻1亩左右,劳动效率太低,特别是在劳动力缺乏的当下,这种植稻方式显然不适合规模种植水稻。
    三推三节促“绿色”
    在省政府办公厅近日出台的关于大力开展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示范行动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要把“绿色”的内涵和要求贯穿于粮食增产模式攻关示范行动全过程,重点推广高产高效多抗新品种、推广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栽培技术、推进耕地质量建设和节肥、节药、节水。
    记者了解到,安徽省将在皖北北部推广弱冬性小麦品种,在中南部和沿淮扩大半冬性小麦品种比例;在沿淮单季稻、沿江双季晚稻和江淮东部高产区调减籼稻,扩大粳稻面积,力争到2020年,全省粳稻种植比例达到40%以上;淮北地区推广耐密性玉米品种,沿淮地区推广大穗型玉米品种。
    以地力培肥、土壤改良、养份平衡、质量修复为主要内容,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实施土壤深耕深松,阻控和修复重金属污染和农地膜残留,提升耕地质量,力争到2020年,耕地基础地力提高0.5个等级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2个百分点。改进施肥方式,推广缓释肥、生物肥等新型肥料和化肥深施、种肥同播、水肥一体化等施肥技术。引导农户施用农家肥、推广秸秆还田、快速腐熟还田和郭腹还田,力争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肥料利用率提高6个百分点,化肥使用量实现零增长,秸秆养分还田率在60%以上。安徽省农业部门还将推广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推进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替代高毒高残留农药,大中型高效药械替代小型低效药械,力争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农药利用率提高6个百分点,实现农药使用量零增长。
    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栽培室主任吴文革博士告诉记者,农业科研部门从事绿色增产技术模式研究已有两年以上时间,但技术仍有继续完善和提高的空间。同时,农户对新技术的认知程度也有待加深,特别是目前一些新型肥料单价成本高了一些,部分农户可能比较难以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