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5年安徽省粮丰工程开展以来,安徽省农业科研人员研发的杂交水稻机插栽培关键技术、砂姜黑土培肥与小麦持续增长关键技术、淮北地区旱作茬小麦超高产关键技术等一系列农业科研成果推动安徽省小麦、水稻和玉米的种植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稻麦和玉米超高产攻关田屡创高产记录,不断缩小与国内粮食生产优势省份的差距,推动了本区域粮食生产的持续发展。
伴随粮食“十一年”丰
2005年之前,国内粮食生产生产处于低谷,据国家粮丰工程专家组组长、中国农科院作物所研究员赵明本月18日在合肥召开的安徽省粮食丰产十年关键技术研讨会上介绍,2004年时全国粮食总产由本世纪初5亿吨滑落到4亿多吨,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当时,国际粮食库存量也处于20多年来的最低点,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名誉所长、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90年代发表的《谁来养活中国》此时又引起了世人的关注。
科技部联合农业部、财政部和国家粮食局四部委在2005年及时启动了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在包括安徽省在内的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区)联合实施。 安徽省由省农科院为主持单位、院长杨剑波研究员为项目主持人,紧紧围绕提升安徽粮食丰产科技水平和提高粮食总产这一总体目标,以淮北、沿淮、江淮三大粮食主产区和水稻、小麦两大粮食作物为重点,突出高产地区再高产、中低产地区大面积高产稳产、应对气象灾害减灾保产、机械化节本高效增产、水肥资源高效利用等五大主题,持续推进技术创新、集成示范、大面积推广应用和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四大任务,加强项目区“三区”建设,显著提升了项目区粮食生产的整体科技水平和粮食生产能力。省农科院杨剑波院长介绍到,安徽省粮丰工程辐射区面积已超过5000万亩,全省粮食总产接连迈过540亿斤和640亿斤两大台阶,2014年粮食总产达到了683.2亿斤,比上年增长4.2%,实现历史性的“十一连丰”。
粮丰科技取得重大突破
安徽省是国内水稻生产大省和稻米输出大省,种植面积、总产和商品量位居全国前列,但单产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省粮丰工程水稻专题研究团队以江淮杂交中籼稻持续丰产、江淮地区水稻大面积稳定增产和提高水稻生产水分与肥料利用率为主攻方向,在沿淮、江淮、沿江三大水稻主产区持续推进技术创新、集成示范、大面积推广应用和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自2011—2015年,水稻专题研究团队分层次开展了江淮杂交中籼稻高产栽培技术、、杂交中籼稻机插高产关键栽培技术、江淮水稻肥料减量化技术、安徽水稻生产主要病虫草害高效安全综合防控技术等14个专题60多项试验,明确了丰产高效的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措施,实现了水稻高产、稳产、高效的综合攻关目标。
砂姜黑土是黄淮海地区三大中低产土壤类型之一,据中科院南京土壤所精确解析,全国砂姜黑土面积达322.37 万公顷,安徽省所占面积最大,达到155.77 万公顷,占砂姜黑土总面积的48.3%,主要分布在沿淮淮北小麦主产区。以省农科院作物所栽培室主任曹承富研究员为首的专家团队围绕该地区小麦高产稳产的总体目标,构建了砂姜黑土抗旱保墒机械播种耕作技术,明确了自然降水条件下,“旋耕+播后镇压”和“深松+旋耕+播后镇压”方式有利于土壤保墒,其中“旋耕+播后镇压”出苗率与其它播种方式相比提高6—10%,且有利于小麦产量提高。
十年来,在粮丰工程项目的支持下,杂交水稻机插栽培关键技术、砂姜黑土培肥与小麦持续增长关键技术、淮北地区旱作茬小麦超高产关键技术和烟农19配套技术集成研究与应用获得省(部)级一等奖,沿淮江淮地区麦茬水稻丰产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等6项课题获得省(部)级二等奖,34项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高效集成技术推广面积大
在实施技术示范应用过程中,安徽省各粮丰工程示范区整合项目资金来源,以核心示范区为重点,保证关键技术措施落实到位。仅今年就整合了水稻小麦高产创建、省粮食发展专项安排项目资金3000万元扶持15个粮丰工程项目县用于粮丰科技课题示范推广。
安徽省农业部门还结合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高产创建,针对不同区域特点、不同作物类型和生产薄弱环节,大力开展稻麦增产模式攻关试点。以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开展技术集成示范,促进成熟关键技术转化,形成了江淮单季稻、沿江双季稻和淮北地区小麦等农机农艺一体化技术模式。在凤台、天长、霍邱、望江等11个水稻主产县(市、区)开展万亩辐射区,中稻平均亩产556公斤以上,与前三年相比,增产幅度在6%以上。在蒙城、太和、涡阳、凤台、天长和怀远等6个小麦主产县开展万亩辐射区,旱茬麦平均亩产480—510公斤,稻茬麦平均亩产410公斤以上,与前三年相比,平均增产幅度6%以上。15个项目县辐射区累计实施面积150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800万吨。与前三年相比,增加总产量60万吨,增加效益30亿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