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原料供需失衡 季节性压力显现

发稿时间:2015-11-09 阅读次数:802

    季节性压力显现
    进入秋季以来,全国新季玉米开始大量上市。在庞大的临储玉米库存没有大幅降低,新年度玉米临储收购价格下调的背景下,大量上市的新季玉米进一步冲击市场价格,导致玉米价格跌跌不休。而受政府补贴政策的鼓励,玉米深加工企业提高了开机率,进一步加大了淀粉生产量。然而,10—11月为玉米淀粉市场传统需求淡季,难以对玉米淀粉价格起到有力支撑。在基本面疲软态势下,可以逢高抛空1601和1605合约。
    玉米原料供需失衡
    库存方面,2012年以来,国家临储累计收购玉米约1.84亿吨,而累计竞价销售临储玉米仅3073万吨,2015年年初至今,临储拍卖成交量仅403万吨,从实际成交量及成交率来看并不理想。经测算,2014/2015年度玉米结转库存已经高达1.4亿吨以上,库存量相当于全国饲料企业玉米一年的用量。
在2012年旧玉米未被完全消化的困境之下,今年秋季新玉米开始大量上市。虽然黑龙江地区新玉米质量并不尽如人意,但是全国整体产量稳中有增,品质优良。华北地区玉米在9月底大量上市之后,玉米收购价格持续下滑。而东北地区新玉米由于收割较晚,尚未大量上市,对市场的冲击还未得到真正体现,但东北地区玉米价格整体处于下行过程中。
    收储政策托底难度大
    目前,全国玉米价格处于下跌态势中。由于前期华北玉米已经大量上市,而东北玉米尚未大量上市,且东北今年继续执行三省一价的收储政策,东北玉米价格目前还有一定的支撑,因此,近期华北玉米的下跌幅度明显大于东北玉米的下跌幅度,以至于华北玉米的收购均价已经明显低于东北地区的收购均价,两者价差一度拉大到350元/吨。
    根据我们对玉米深加工企业的调研可知,随着华北与东北跨区域套利空间的打开,华北玉米倒流东北现象显著。现货企业相关人士表示,华北玉米倒流东北,进一步加大了东北地区玉米的供应压力,玉米深加工企业原材料极为充足且成本较低,加上吉林深加工政策补贴的出台,进一步降低了深加工成本,使大部分深加工企业有利可图,开工率顺而加大,形成大量的玉米淀粉供应,这对玉米淀粉价格形成利空。
    现货商普遍认为,今年的收储价格是玉米价格的顶,而不是底。对于无法按照优质粮交储的粮食,则可能出现“卖粮难”的现象,此时贸易商以及下游企业可掌握议价权,玉米价格难以出现有效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