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稻计划安排和落实情况
去年安徽省安庆市早种植面积75万亩(除枞阳县,下同),较2014年有所减少。今年计划早稻种植面积75万亩。但由于去年粮食销售行情不好,农户对稻谷销售缺乏信心,早稻种植面积继续下降,据调查推算,全市早稻种植面积在60万亩。面积较大的有望江县15.5万亩,桐城市10万亩,其他县区早稻种植面积都在10万亩以下。
1、早稻播栽情况
1.1、早稻播种期。育苗移栽的秧苗育苗时间与前茬相关联。前茬空闲的一般在3月中下旬,其他茬口的,播期在3月下旬至4月初。机插秧育秧多在4月上旬。直播田一般在4月中旬开始,到4月下旬基本结束。
1.2、早稻播栽方式。从播栽方式上看,育苗移栽面积大约40万亩,占早稻面积的66%,其中机插秧面积和抛秧面积各占15万亩,分别占早稻种植面积的25%。直播面积20万亩。
1.3、早稻秧苗移栽时苗情。育苗移栽的秧龄:20-30天,平均25天。叶龄:2.5-4叶,平均3.1叶。苗高:12-20 cm ,平均16cm。单株茎糵:杂交稻平均0.65个。
1.4、早稻移栽情况。早稻移栽从4月中旬开始,到5月上旬,目前仍然有部分农户在进行移栽,预计5月10日前后栽插结束。
1.5、大田苗情。移栽到大田的秧苗绝大部分已经活棵,叶片转绿,总叶片数在3-6片,绿叶数在3-5叶;栽插早的开始分蘖;少数刚刚栽插的特别是机插秧的尚未活棵。据调查,直播早稻大部分已经出叶2-3片,基本没有分蘖发生,少数尚未出苗,预计近日会出苗。
2、早稻种植面积减少原因分析
一是早稻种植产量低、效益低,需要劳动力用工多,而在早稻生产季节又是用工荒,找不到劳动力。二是去年出现稻谷卖难价低,一般每公斤稻谷减少0.4元左右,出现增产不增收甚至减收,严重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三是安庆市实行农业结构布局调整,在宜秀、大观、迎江区三区实施园林绿化布局,大幅度调减棉花、水稻等大宗农作物种植面积,三区的棉花、水稻面积减幅较大,早稻种植面积减少也是理所当然的了。四是国家农业补贴政策正在调整,不少农民正在徘徊观望,种植什么目前没有确定。五是规模种植面积扩大,而规模种植一般都是实行一稻一麦方式。以上多种原因,造成早稻种植面积减少。
3、早稻品种和技术应用情况
3.1、在早稻品种应用上,杂交早稻种植面积减少,优质品种比例增加。由于早杂种子价格高,仅购买种子每亩就需要120元上下,农民难以接受,因此,早杂种植面积减少。预计全市早杂种植面积10万亩,比去年减少5万亩,减幅为33.3%。主要品种有株两优819、两优287、T优15等,超级早稻品种面积5万亩。全市中、高档优质品种面积达45万亩,占早稻面积的75%,比去年增加3个百分点。市种植业管理局早在年初就下发了推荐品种意见,各地也根据市里的推荐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选择推荐适合当地栽培的优质早稻品种。
3.2、在新技术应用上,轻简栽培技术面积进一步扩大。全市早稻机插秧面积15万亩,占早稻面积的25%;直播面积15万亩,占早稻面积的25%,旱育秧栽培面积15万亩,主要苗期应用多效唑、壮秧剂和旱育保姆培育壮秧的比例占早稻面积的40%;抛秧面积15万亩,面积较大的是桐城、怀宁、望江等县市。同时桐城、怀宁等县市还安排了早稻不同品种对比试验、施肥水平等试验,为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奠定了基础。今年安庆市应用水稻育秧基质育苗面积接近1万亩,这种方式育秧的秧苗健壮、栽插不易漂棵,下雨天也能够栽插,深受标准化育秧工厂老板的欢迎。
二、早稻生产成本分析
今年早稻种植面积下滑,主要是种植效益低所致。以杂交早稻亩产400公斤计算,收购价为每公斤2.66元,产值1064元。成本方面:地租每亩500-560元(平均540元),按两季计价每亩270元,早稻为种子每公斤50元,费用125元,土地翻耕费用每亩120元,水费20元,化肥、农药费用在250-300元(平均280元),机收费用80元,这样,物化成本就达到895元,农民种植早稻收入只有169元。如果是常规稻,每亩用种5公斤,每公斤价格10元,小计50元,比种植早杂低75元,其他费用与杂交稻相近,这样,每亩成本820元,而常规稻亩产只有375公斤左右,按照国家保护价计算,亩产值为997.5元,亩纯收入177.5元。这还没有考虑人工工资和不可预期因素如收割费用提高、生产高峰期化肥涨价等因素。如果计算人工工资和物价上涨等因素,农民种植早稻的收入十分低廉,稍有失误,就有可能造成亏本,农民当然不愿意种植早稻了。
三、早稻生产主要做法
1、加强领导,形成方方面面重视早稻生产的良好氛围。面对早稻种植意向下滑的实际情况,安庆市各级农业部门认真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发挥全系统技术干部作用,结合精准扶贫,明确每一位农技员负责两户以上的农户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工作,明确要求农技人员在发展早稻生产工作中要有所作为,同时还建立了农业专家组联系规模种植大户制度,要求专家组全盘承担种植大户的技术服务。二是做好苗情、墒情、病虫情“三情”监测,为秧田田间管理和适时栽插提供技术支撑;三是及时向早稻主产区的广大农户发放抗旱技术“明白纸”,积极引导农民科学育秧,尽量稳定早稻栽插面积;四是技术人员深入村组农户,走进田间地头,科学指导农民进行早稻生产。
2、强化指导,千方百计提高科技到位率。为进一步提高科技到位率,安庆市各地加大了技术培训力度。3月15日,安庆市种植业管理局结合全市种植业工作会议对农技人员进行了一次系统培训,拉开了安庆市早稻生产技术培训序幕。4月24日,安庆市邀请中国水稻所专家就早稻基质育秧和如何培育壮秧进行了培训。3-5月间全市开展了以宣传早稻育秧技术为重点的春季农业培训活动,参加培训的农民近50万人次,技术干部1200多名。桐城、怀宁、望江、宿松等县先后邀请省农委、省农科院、省农大等单位的专家对早稻生产进行培训和指导。通过技术培训,使安庆市早稻生产中的科技含量大大增强,科技到位率也不断提高。
3、调整种植结构,力争水稻提质增效。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最紧迫的任务是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连续多年增收后,各种风险和结构性矛盾也日益凸显,特别是粮食卖难让农民对今年茬口安排产生了疑问。为避免农产品卖难现象发生和粮食生产滑坡,我们及时组织专家调查农产品市场行情,分析安庆市发展农作物优势,根据“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提出了“调整种植结构、调换种植模式、调优产品品质、调高农田效益”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搭建服务平台,创新服务方式,大力开展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和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助力农业增产增效、节本增效、提质增效。一是调整作物种类,种植市场畅销的农作物。积极发展优质粳稻、专用玉米、加工用马铃薯、高蛋白大豆、高油油料、特色杂粮等种植面积。尽管去年秋收时节粮食市场滞销,但是一些优质、营养、保健、特色的粮食销售还是十分火爆的。我们提出各地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和传统习惯,种植特色农产品和优势作物。城郊地区要扩大蔬菜种植面积,发展花卉苗木种植,尝试建立农家乐、体验式农业,把农业与园艺生产结合起来,把农业与休闲观光旅游结合起来。山区要发展有机茶、野生土特产品,把农业与健康保健养生结合起来,把农业与营养补给结合起来。丘陵地区,要发展立体农业、种养结合,实行多品种种植,多渠道增收。二是种植优质农作物品种,以品质取胜。市场经济时代,在粮食供应相对充裕的背景下,消费者对粮食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我们在进行农作物生产时首先要选择优质品种,如水稻上,要选择达到部颁三级优质米以上、通过国审或省审的水稻品种。除了对粮食的内在品质要求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消费者,对粮食的种植方式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不施化肥、不打农药,运用传统方法,使用农家肥、生物防治病虫害所生产的有机、绿色、无公害粮食,成为了消费者首选的粮食品种。三是鼓励规模种植,降低生产成本。实行规模种植就能够实行机械化生产,降低生产成本,如果仍然是“一户三五亩,散落七八处”的种植方式,仅人工就难以应付,赚不了钱。四是发展间作套种,实现“一种多收”。去年有的种植大户发展 “稻虾共养”、“稻鱼共养”、“稻鳖共养”、“粮菌间作”、“粮菜共生”等种养结合种植模式,不但稻谷的价格上去了,一些养殖品还赚了大钱。因此,有条件的农户可以在专家的指导下,尝试进行“千斤稻、千元钱”种养结合模式生产。
农户在小商小贩处购种减少,统一供种面积增加。安庆市各地按照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实施方案要求,积极宣传国家惠农政策,落实各项惠农措施,引导农民稳定早稻生产,指导农民应用各种增产技术,使安庆市早稻在农资价格大幅上扬的前提下仍保持面积相对稳定,市农业投入品推荐组早在2月底就在全市范围内发布了今年春季农业投入品推荐公告,要求农民慎重购种。同时,提倡种植大户、示范点片统一购种。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统一供种1500吨(其中杂交种300吨),可栽插大田35万亩,占早稻面积的68%。统一供种工作得到了粮食加工企业的支持和配合,他们积极与农户签订生产订单,实行优质品种优价收购,成片同一优质品种再加价收购,这不但增加了农民收入,也而增加了企业的效益。
4、对路农资组织供应充分,坑农害农事件没有发生。尽管少数投入品价格有涨有跌,但总体基本维持去年水平。为确保农民购买物美价廉和对路的农业投入品,各级农技、供销部门和农资经营大户在农业投入品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仍组织优质农资,满足农民生产需要。全市600多家较大农资营销企业在春节前就积极组织调入水稻、棉花、蔬菜良种和化肥、农药、除草剂、农地膜等农资,各种农资供应有保障,可以满足春耕需求。
5、创新技术服务方式,千方百计让农民满意。各级农业部门改过去“一张嘴,两条腿,走马观花把人累”的技术推广方式为“技术服务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措施直接到人”的新型服务模式,让农民直接、真正受益。特别是采取农业专家联系规模种植大户制度,解决大户技术之忧,让大户全心全意发展生产。农技人员一方面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一方面为农户组织对路农资,既开方又卖药,避免了农民买假药和盲目购药,从而避免了假冒农资坑农害农,减少了农民在购买投入品时的顾虑和损失。桐城市在范岗、孔城、新渡镇,望江县在鸦滩镇都安排技术人员驻点,这些专业技术人员吃住在点上,指导农民加强早稻田间管理,桐城还专门成立了植保服务队,对病虫害实行统防统治,确保了及时有效地防治病虫。这种技物结合的新型服务方式得到农民热烈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