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稿时间:2016-05-04 阅读次数:3602)
本报讯 稳定口粮种植,优化品质结构,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格局。4月28日,农业部印发了《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种植业结构调整进行安排部署。
《规划》强调,在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方面,主要是“两保、三稳、两协调”。“两保”,即保口粮、保谷物。到2020年,粮食面积稳定在16.5亿亩左右。其中稻谷、小麦面积稳定在8亿亩,谷物面积稳定在14亿亩。“三稳”,即稳定棉花、食用植物油、食糖自给水平。
“两协调”,即蔬菜生产与需求协调发展、饲草生产与畜牧养殖协调发展。 农业部相关人士表示,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是《规划》的核心内容。从三大主粮看,稻谷平衡略余,小麦基本平衡,玉米阶段性供大于求。因此这一轮结构调整的重点,在品质上,是稳定稻谷小麦等口粮品种面积的同时,优化品质结构,满足市场需求;在数量上,重点是调减非优势区玉米面积。
从区域结构调整来看,全国六大地区结构调整“稳”字当头。
东北地区,重点是“稳、减、扩、建”四字要领,即稳定水稻、调减非优势区玉米、扩种大豆杂粮薯类和饲草作物。黄淮海地区,重点是稳字为重,压保并进,粮经饲统筹,稳定小麦、蔬菜面积,适度调减华北地下水严重超采区小麦、改种耐旱耐盐碱的棉花、油葵和马铃薯,适当调减低产的夏玉米面积、扩种花生、大豆和饲草作物。
长江中下游地区,重点是“两稳一提”,即稳定双季稻面积、稳定油菜面积,发展优质弱筋小麦和双低油菜,提升品质。华南地区,重点是“两稳一扩”,即稳定水稻面积、稳定糖料面积,扩大冬种面积。
其他两个地区,西南地区重点是稳粮扩经、增饲促牧。稳定水稻、小麦和藏区青稞,扩种马铃薯和杂粮杂豆,扩大优质油菜生产,调减云贵高原非优势区玉米,改种优质饲草。西北地区重点是稳夏优秋、稳棉保供、特色增效。稳定小麦等夏熟作物,积极发展马铃薯、春小麦、杂粮杂豆,因地制宜发展青贮玉米、苜蓿等饲草作物。
据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大体经历了四轮。这一轮结构调整,与前几轮结构调整的重点不同。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新形势下,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结构性的供过于求与供给不足并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任务。
据悉,今年农业部会同财政部整合30多亿元资金支持农业结构调整,重点用于“镰刀弯”地区粮改饲、粮豆轮作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