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周三公布数据显示,11月CPI同比上涨1.5%,涨幅比10月的1.3%上涨0.2个百分点,与预期值1.4%相比超出0.1个百分点。历史数据显示,自去年9月起,除了今年8月份,我国CPI涨幅持续徘徊在1%-2%之间。此前8月CPI同比涨幅创12个月新高。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余秋梅认为,11月份CPI走势平稳。食品中,11月份北方地区多雨雪天气,影响了鲜菜、鲜果的生产和运输,鲜菜和鲜果价格环比分别上涨2.8%和1.6%,合计影响CPI环比上涨0.12个百分点;猪肉和蛋价格环比分别下降2.8%和1.1%,合计影响CPI环比下降0.11个百分点。非食品中,旅游价格环比下降3.1%;国内成品油调价,汽、柴油价格环比分别下降1.5%和1.8%。
她表示,11月份CPI同比涨幅比上月扩大了0.2个百分点。其中,食品和非食品价格同比分别上涨2.3%和1.1%,涨幅分别比上月扩大了0.4和0.2个百分点。部分分类价格同比涨幅相对较高,挂号诊疗费、猪肉、鲜菜、家庭服务、公共汽车票、理发、洗浴等价格同比分别上涨16.6%、13.9%、9.4%、7.3%、6.1%、5.2%和5.0%。
统计数据显示,此前10家机构对10月CPI涨幅平均预测值为1.4%。其中,最高预测值1.6%,来自华泰证券,海通证券、方正证券、兴业证券和招商证券一致预测为1.3%,国信证券预测为1.5%,华融证券、民族证券、申万宏源和首创证券一致预测为1.4%。
对于今年CPI的走势,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低位震荡和国内经济较为疲弱的环境下,非食品价格缺乏上涨动力。当前原油价格仍在低位震荡,燃油及石油制品相关产品价格同比持续负增长,预计今年全年CPI平均涨幅将在1.4%至1.5%,远低于年初预计目标。
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徐高表示,未来宽松政策还将继续加码,降息降准政策均有可能再次推出。同时,财政政策还会进一步发力。但这些政策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提升实体经济投资积极性,仍需观察。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简称CPI)是度量居民生活消费品和服务价格水平随着时间变动的相对数,综合反映居民购买的生活消费品和服务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