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皖新麦收购接近尾声

(来源:中国小麦网 发稿时间:2017-07-27 阅读次数:3133)

 

  近期,苏皖地区国家临储小麦成交陷入低迷态势,这种趋势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持续,苏皖新麦将成为粮源供给主渠道。国家临储麦成交较为惨淡,南方销区陈麦轮出困难,制约新麦招标采购力度。预计后期在制粉需求逐步好转的提振下,苏皖新麦供给或面临考验。
  苏皖新麦托市收购同比增加
  由于今年苏皖地区新麦质量整体较好,加之收购期间天气给力,新麦收购进度持续快于上年同期。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江苏夏粮产量1260.6万吨,安徽夏粮产量1395.3万吨。据对安徽省11个夏粮主产区小麦品质进行的检测显示,三等以上质量的小麦占到91.1%,2017年小麦品质为近年最好。江苏调查总队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江苏夏粮总产为252.1亿斤,比上年增产8.8亿斤,增长3.6%,其中小麦亩产715.9斤,较上年增加34.2斤,增长5%,小麦产量234.2亿斤。 截至7月15日,江苏地区新麦累计收购量1070万吨,同比增加396万吨;安徽地区新麦收购量736万吨,同比增加169万吨。随着流通市场粮源数量大量减少,苏皖地区新麦收购步入尾声,新麦市场购销趋于平稳。从近期苏皖地区新麦5日收购进度来看,6月21日~25日新增收购量255万吨,6月26日~30日新增收购量262万吨,7月1日~5日新增收购量124万吨,7月6日~10日新增收购量67万吨,7月11日~15日新增收购量98万吨。
  据统计,截至7月中下旬,苏皖地区小麦托市收购量超过900万吨,其中安徽地区超过450万吨;上年夏粮收购期间苏皖地区小麦托市收购总量为961万吨。近期苏皖地区新麦收购价整体仍围绕托市收购价附近波动,区域间有所涨跌,幅度不大。据市场监测,截至7月中下旬,江苏地区新麦收购价为2290~2483元/吨,其中泰州泰兴地区新麦到厂价2400~2420元/吨;安徽淮北濉溪地区新麦到厂价2420元/吨。
  面粉企业新麦使用比例提高
  随着时间推移,面粉加工企业使用新麦的比例不断增加,陈小麦市场需求不断萎缩,苏皖地区国家临储小麦成交较为惨淡。面粉加工企业开工率处于年内低位,面粉市场走货较差。据市场监测,截至7月中旬,江苏泰州泰兴地区面粉加工企业精粉出厂价3200元/吨,麸皮出厂价1540元/吨;安徽淮北濉溪地区面粉企业特精粉出厂价3040~3080元/吨,麸皮出厂价1540元/吨。
  据统计,进入7月份以来,江苏地区国家临储小麦累计投放量192.8293万吨,实际仅成交0.0635万吨,环比下降0.9448万吨,周度成交均价2460~2500元/吨,其中2014年产国家临储小麦全部流拍;安徽地区国家临储小麦累计投放量214.4945万吨,实际仅成交0.9964万吨,环比下降0.9397万吨,周度成交均价2486~2490元/吨,其中2015年产国家临储小麦全部流拍。据统计,截至7月中下旬,江苏地区国家临储小麦剩余库存量846万吨,同比高64万吨;安徽地区1289万吨,同比高387万吨。
  销区储备采购力度同比下降
  近期,南方销区储备小麦迎来阶段性采购潮,但陈小麦轮出效果不佳,加之仓容不足,制约新小麦轮入力度。据市场监测,7月中下旬,广东黄埔港2017年江苏产中等质量白小麦到港价2570元/吨。7月13日,广东深圳市宝安粮食有限公司委托销售2014年澳洲白麦,底价2560元/吨(散装、仓库车板价),均未成交;7月18日,广东汕尾市粮食企业集团公司委托采购2017年国产三级小麦1万吨,全部成交,底价2700元/吨,成交价2610元/吨(散装、麻袋包打围,仓库堆好价);7月20日,广东2012年产移库小麦投放量4.9651万吨,实际仅成交2230吨,平均成交率4.49%,最高成交价2320元/吨,成交均价2261元/吨;7月21日,广东揭阳市揭东区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委托采购2017年国产三级白小麦,底价2630元/吨,成交价2550元/吨(散装、麻袋,仓库堆好价)。 截至7月20日,9月交货的美国2号软红冬小麦FOB价格为204.7美元/吨,到国内口岸完税后总成本约为1975元/吨,比去年同期上涨370元/吨。截至7月中下旬,江苏靖江安宁港至广东3000吨船运费70元/吨左右,5000吨船运费65元/吨;靖江安宁港至福建5000吨船运费50元/吨左右。
  苏皖新麦供给或将面临考验
  相较于其他主产区,苏皖地区新麦收购进度较快,流通市场粮源规模化采购难度渐显,在新麦托市收购入库量不断增加以及不断被面粉企业消化的情况下,新麦市场价格上涨动能不断增强。托市收购一方面对苏皖麦价底部形成明显支撑,另一方面随着新麦入“托”量的增加,其对流通市场供给“量”的挤压效应也将逐步显现,这也将成为影响苏皖麦市阶段性供需格局的关键。
  近期苏皖地区国家临储小麦成交陷入低迷态势,这种趋势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持续,苏皖新麦将成为粮源供给主渠道,下游制粉需求逐步回升以及新麦使用比例大幅提高,将加快新麦的消化进程,苏皖新麦市场供需之间的博弈将加剧。在陈小麦因“质价”因素导致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后市苏皖地区麦价上涨节奏及空间,需密切关注周边地区新麦价格走势以及用粮企业新麦采购力度。建议粮食贸易商抓住粮源建库存时点,尽量将成本降低在流通环节,以免因长时间持有粮源而增加库存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