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价制约去库存结构 2015年产临储麦受青睐

(来源: 发稿时间:2017-04-17 阅读次数:7327)

 

     预计国内小麦市场购销拉锯将随着主产区新麦上市时间的临近逐步打破,国家临储小麦“量价”支撑效应也将随着其成交量萎缩而下降,麦价高位运行的基础逐步弱化。建议持粮主体降低普通粮源心理价格预期,紧抓国内主产区2017年小麦上市前麦价高位运行的去库存机会。   
 

    麦价区域性高点回落

    国内粮源结构性矛盾凸显,加之流通市场粮源数量同比大幅下降,国家临储小麦成交数量同比大增,这对麦价底部形成明显支撑,近期国内麦价整体已显颓势,尤其是普通粮源的销售难度进一步增加,品质同质化加剧其市场价格竞争,内在指标的差异也使得其市场价格差距较大。

    由于近几年国内小麦质量受天气影响较大,加之食品安全导致用粮企业对小麦的内在指标要求严格,质优粮源的刚性需求较为旺盛。面粉加工企业在下游需求疲软以及采购成本高企等因素制约下,遭受“两头挤压”,“麦强面弱”格局凸显。

    据统计,截至3月底,国内特一级小麦粉与三等白小麦均价的价差为905~910元/吨,较上月同期缩窄55~65元/吨。市场监测,截至4月上旬,江苏淮阴小麦到厂价2520~2560元/吨,安徽涡阳2550元/吨,河南夏邑2580~2600元/吨,山东滕州2660~2670元/吨,河北藁城2720~2740元/吨。 

    总体供需格局趋于宽松

    自2006年以来,国内小麦产量连续超过1亿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国内小麦产量1.2193亿吨,2014年1.26亿吨,2015年1.3亿吨,2016年1.2885亿吨。

    从整体上来看,国内小麦年度产量超过需求量,麦市总体供需格局趋于宽松,但考虑到托市收购量及粮源质量,国内小麦有效供给明显下降。2016年收获小麦整体质量明显不如2015年,容重和三等以上小麦比例有所下降,不完善粒超标问题较为突出。 

    2015年产临储麦成交率高

    2014年以来,国内托市小麦收购量均在2000万吨以上,2016年更是达到2800多万吨,受国家临储小麦库存质量及拍卖价格等因素制约,国家临储小麦成交情况不乐观。

    据统计,2013年小麦托市收购量836万吨,2014年2534万吨,2015年2079万吨,2016年2853万吨。2017年以来,2013年产国家临储小麦累计投放量129.519万吨,实际成交量仅为1.9385万吨,平均成交率1.5%;2014年产国家临储小麦累计投放量2663.9975万吨,实际成交量为170.3763万吨,平均成交率6.4%;2015年产国家临储小麦累计投放量339.0755万吨,实际成交量为204.0509万吨,平均成交率60.2%。

    库存结构分布不均衡

    据统计,截至4月上旬,国家临储小麦剩余库存数量为5948万~6048万吨,同比高1997万~2097万吨。其中,江苏剩余量923万吨,同比高86万吨;安徽剩余量1356万吨,同比高442万吨;河南剩余量2890万吨,同比高1069万吨。

    从国家临储小麦库存年份结构来看,其中2013年产国家临储小麦库存量16万吨左右,2014年产1458万吨,2015年产1751万吨,2016年产2853万吨。

    自3月中下旬以来,国家临储小麦周度成交数量保持在40万吨以上的高位,成交区域主要集中在江苏、安徽、河南,这也使得去库存进程加快。

    随着国内市场粮源的持续消化,政策性粮源成为主要供给渠道之一,在低开工、低需求及高投放量、有效供给低的共同影响下,国内麦市购销步入阶段性僵持阶段,普通粮源市场行情走势整体围绕国家临储麦采购成本运行。

    当前麦价既无明显上行动力,也不具备大幅下行的压力,区域间麦价走势因供给与需求之间结构性的差异有所涨跌,但幅度不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