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油菜籽逆势增长 背后有何缘由

(来源: 发稿时间:2017-04-19 阅读次数:7703)

 

     当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深入推进,“调结构,补短板,转方式”的田野变革正紧密开展,四川油菜籽却逆势增长,背后有何缘由?
  尽管油脂市场上的价格倒挂现象依然存在,但四川省油菜籽的种植规模却并未调减,近日从四川省农业厅获悉,今年该省油菜籽种植面积达到1545.9万亩,较去年增加7.3万亩,产量将继续领跑全国。
  当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深入推进,“调结构,补短板,转方式”的田野变革正紧密开展,四川油菜籽却逆势增长,背后有何缘由?经调查,一幅小小油菜籽轻松撬动三个产业的画面徐徐展开:在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当下,四川油菜籽早已不是单纯的农副产品,而是成为维系田园生态、融合一三产业、激发油脂加工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撬动第一产业4月11日,金堂县三溪镇,万亩油菜花已进入了谢花期,但慕名而来的游客仍然络绎不绝。而再过一个多月,这片土地将迎来油菜籽的丰收。
  “按照去年2.5元/公斤的收购价计算,我们一亩油菜籽能卖900余元,加上蜂蜜销售和油菜花节带来的消费收益,今年农民一亩油菜籽的综合产值将超过2000元,其附加值远远超过了其他农作物。”三溪镇分管农业的副镇长宁顺东一边查看油菜长势,一边介绍。
  “搞油菜花节有8年,开展油菜蜜蜂授粉融合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已有3年,鼓励农民就近加工菜油已有多年,通过一二三产业的联动,我们找到了破解油菜籽种植效益不高的‘灵丹妙药’。”宁顺东说,过去当地农民种植油菜籽并不赚钱,后来当地政府打开思路,以油菜籽为引擎,带动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在维系了田园生态环境的同时,更增加了农民收入。
  “我们首先通过蜜蜂授粉融合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增加油菜籽和蜂蜜产量,维系了油菜田的生态平衡;其次通过举办油菜花节,拉动了乡村旅游热潮,成为一三产业融合的典范;最后引导农户将油菜籽用于小榨加工成为浓香型菜籽油,带动全镇油菜籽产业跳出油脂行情低迷的怪圈,促进了本土油脂产业的发展。”宁顺东介绍道。
  联动第二产业虽然油菜籽还未丰收,但成都市高新区石板凳镇莲花村小徐榨油 坊老板徐天祥已经将榨油坊打理得干干净净。“现在小榨菜籽油备受大家喜爱,今年榨油的农民肯定比去年更多。”4月10日,徐天祥一边忙着修理榨油机器,一边分析今年的榨油行情。
  小春作物种植油菜籽,已成为当地多年的习惯,但过去农民为了图便宜,油菜籽大多直接从自家仓库卖到粮站仓库,而中间的加工环节常常被忽略。
  近年来,由于油菜籽价格不高,市场行情难以琢磨,再加上城里兴起了食用小榨菜籽油的风潮,当地农民这才纷纷转向,将自家菜籽就地压榨成油,在满足自家消费的同时,还可以卖到城里,多赚一笔钱。
  “目前本土菜籽油的批发价格为7000~8000元/吨,但国外进口的菜油仅6000元/吨,比较下来,本土的菜油毫无竞争力。”四川省粮食行业协会油脂分会会长董国华表示,要提高竞争力,惟有大力发展小榨浓香型菜油,直接供应餐饮市场。
  “四川是菜油消费大省,每年菜油需求量在180万吨左右,尤其是川人喜欢小榨浓香型菜油,这为本 土油菜籽打开了销路。”四川省粮食局调控处处长蔡开泉表示,因制作工艺不同,菜籽油分为大榨和小榨,前者效率高,成本低,但后者品质高,味道香。川人餐饮消费中,小榨型菜籽油颇具市场,这成为该省应对国外低价油脂冲击的“独门秘籍”。
  “去年我省油菜籽产量240万余吨,折合成小榨菜籽油不过80万吨,但去年我省的油脂需求是180万余吨,所以大力发展小榨菜油加工产业,四川将大有可为。”蔡开泉介绍,小榨菜籽油市场需求大,且售价高达1.8万元/吨,附加值高,农民和加工企业皆能受益,近年来小榨菜油的生产已成为四川省众多油脂企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
  融合第三产业“通过连续8年的举办,如今油菜田已成为我们一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典型示范。”宁顺东介绍,今年油菜花节给当地带来了3500万余元的收入,吸引了30万余人次的参与,该项活动为当地农民人均增加收入1000余元。
  “一三产业融合,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四川油菜籽,无疑是率先实现这个目标的农作物品种。”四川省农业厅产业处相关负责人说道。
  “去年,油菜籽总产242.5万吨,连续15年创历史新高,总产量跃居全国第一;今年,全省油菜将播栽1545.9万亩,增加7.3万亩,此外我省还将创建粮油绿色高产高效万亩示范片500个。”四川省农业厅粮油处负责人介绍,未来伴随油菜籽种植规模的扩大和绿色生态种植方式的推广,以油菜籽为切入点,整合一三产业,带动乡村旅游,将成为四川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亮点。

<